“卧冰求鲤”奉继母 德行高尚千古颂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被奉为“礼仪文明之邦”,特别是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更是博大而精深,其精神价值永恒不朽、历久弥新,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有二十四孝,而王祥侍奉父母、“卧冰求鲤”就是其中之一。
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征,琅琊(今临沂)人。东汉末年隐居20年,历汉、魏、晋三代,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是“书圣”王羲之一族的曾祖父。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在河南洛阳老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小河,小河的旁边有一个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个男孩名叫王祥。他的生母早逝,继母朱氏不喜欢他,还在父亲前面经常说他的坏话,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王祥的父亲因受蒙骗,也渐渐疏远他。后母朱氏不仅让王祥做这干那,而且还派他去扫牛粪、看守苹果树。特别是看守苹果树时,王祥的继母说:若有一个苹果掉下来,她就要惩罚王祥,因此,每到风雨来临之时,王祥都会抱着果树祈祷:风雨啊,你刮得小些,雨你也下的小点吧,千万被让苹果掉下来,如果你掉下来了,我就要收到母亲的惩罚。因此,一旦有苹果掉下来,王祥就会抱着果树嚎啕大哭,因为他的厄运就要降临了。
虽然受到继母百般的虐待,但是王祥却逆来顺受,坚持恭敬谨慎地侍奉着父亲和继母。他们生病时,王祥衣不解带、精心照料和调制汤药。父亲去世后,王祥供养继母三十多年。当继母去世居丧期间,王祥因伤心而显得十分憔瘁、衣带渐宽,连站起来都要用木杖支撑。
特别让人钦佩、流传于后世、彰显王祥孝道的是其“卧冰求鲤”的故事。据说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得了病,她为了整治王祥,故意对王祥说,她想吃村边小河里的鲤鱼。王祥听见后,二话不说,便在第二天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小河边。寒冬腊月,小河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莫说用脚踩,就是用石头也砸不开一条缝。
怎么能让继母吃到鲤鱼呢?这时,王祥穿单薄的衣服,坐在冰上哭起来,哭了好一阵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屁股下的冰块稍微融化了一点。于是,王祥就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想把冰块融化,不一会儿便被冻得四肢都麻木,失去知觉了。
王祥的真诚感动了上天。此时,天空中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一条火龙从天而降,来到王祥卧冰的河边。那火龙口吐火焰,把岸边的土都烧红了,河里的冰也溶化了,王祥也被暖醒过来,于是他捉了两条鲤鱼带回了家。
继母吃了王祥拿回来的鲤鱼,却不见病情好转,又让王祥二次卧冰,这时,继母的病情更加重了。有一天晚上,王祥的继母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小孩从她身上钻出来,警告她说:“你儿子为你卧冰求鱼,你却本性不改、百般虐待他,如果继续下去,准叫你性命难保,你如果能改恶从善,吃几只黄雀肉,病可自解。”说完那小孩就不见了,继母也被吓醒了。
想想平时对王祥百般虐待,继母心里既悔恨、又难过。这时,她看见王祥穿着单薄的衣服,躺在木板上瑟瑟发抖,便心生怜悯,慌忙拉起被子盖在王祥身上。从此以后,王祥的继母像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并且对王翔说,她想吃黄雀肉。于是王祥去捉了几只黄雀让继母吃了以后,继母就病好了。打那以后,继母辛勤操持家务,又让王祥去读书。王祥非常聪明好学,长大以后,当了大官。
王祥为官,德行的高尚,深受后人尊敬。传说,他与荀顗(yǐ)一起朝拜刚升任晋王的司马昭时,荀顗行的是拜礼,而王祥只是作了个长揖。因为他认为,司马昭虽然尊贵为晋王、相国,而他自己也是魏国三公之一,级别其实相差不远,不可以动辄拜人,否则会损害魏国的威望,亦有损晋王之德。据说王祥去世后,来吊唁的不是朝中官员就是亲戚和旧官员,没有一个闲杂人等,连族孙王戎都感叹说:“太保可谓清达矣!”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祥孝敬继母的高尚品德,把他“卧冰求鲤”的那条小河,取名叫王祥河。
王祥祖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南沟边,是一座3间大小的瓦房。庙门上锁不得而入。庙前有五块石碑。在庙门右则有一石碑很是显眼,上刻“晋太保孝王祥之碑”,证明这里是王祥的老家。其他石碑分别是“重续王氏宗谱纪念碑”“清太学生玉亭王公纪念碑”“明处士王公合葬碑”等。据村里的老人讲,王祥祖庙原来是在洛阳谷水西王祥河畔,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新安县富商王子服续家谱被确认为王祥后人后,为避免不测,遂将王祥祖庙搬迁到磁涧的老井村。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给后人的启示是: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不公,是以德报怨还是冤冤相报,决定了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学会爱和感恩,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家庭才会更加和睦、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共处。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未来。
孝顺孝顺,“孝”不是难事,让我们从自身开始,用心去体会,用实际行动报恩社会、报恩家庭、报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