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人家十五个娃

(图文无关)

周英文是杭锦后旗三道桥镇黎二村的党支部书记,日前在一个采访当地农民增收的场合,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河套农村特大家庭的故事。这家人有同胞姐妹弟兄15人,周英文便是其中的一个。

周英文的父亲上世纪30年代从甘肃民勤逃荒来到河套,在三道桥的杨家河畔找了家地主揽长工,10多年后结婚成家。从1944年到1966年这20多年里, 周英文的父亲跨跃了两个朝代,经历了许多艰难世事,家产没挣下多少,但陆陆续续生了15个娃娃,多数是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九男六女,超过了杨家将佘太君家的人口。

周英文的父亲解放后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生活过得也不比普通农民强多少,但生得娃子一个比一个机灵,活蹦乱跳。生到第十五个时,有天老周在公社开会,一位领导很严肃地问他道:听说你有15个娃娃,没有饿死的吧?老周非常乐观地、用正宗的民勤话告诉他:绝对没有,百分之百的成活率,有一个羊,就有一片片草。

夜里睡觉铺明沙

乐观是一种生活态度,但过日子却是另外一回事。

周英文排行老七,1953年出生,解放前的事他不知道,但他赶上了15个兄弟姐妹全部到位的那段时间。

周英文说,至少有十来年的时间,全家17口人挤在一盘大土炕上,总共有三四床盖体。两三条破羊毛毡,只够大人和女娃子铺着。周英文的母亲具有穷人过日子的天赋,她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每到冬天,她从房后的沙窝里担回一些明沙倒在炕上摊平了,再用柴火把炕烧热。光头小子三四个人打颠倒睡,合盖一床盖体。前半夜明沙热乎乎还好说,一到后半夜,明沙晾冷了,免不了你揪我扯抢盖体。那真是:可怜一床烂棉絮,不遮男儿好身体。尽管如此,大家伙都没有头疼脑热的毛病,一个个结实的像“活鱼儿子”似地。

南泥湾精神到周家

15个娃子,衣服由大到小顶替着穿。周英文清楚地记着,最艰难的一年,他的两个小妹妹还没上学,没有裤子,穿着哥哥姐姐的大褂子在家猫着,来了生人便蹲在炕上。他们的母亲会织布,但即便是织女下凡也戗不住人多,大的没缝好,小的又烂了。因为她白天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只能在夜里的煤油灯下摇车纺布、缝衣做鞋,有时候爬在纺车上就睡着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周英文弟兄姐妹15人,男生都会搓麻绳、捻毛线,女生都会纳鞋底、缝衣裳。每到腊月生产队放了假,全家人一齐上阵,搓麻绳的、纳鞋底的、捻毛线织毛袜的,各负其责,流水作业。好比当年南泥湾搞大生产,轰轰烈烈,不亦乐乎。因为母亲告诉他们,谁不动手谁过年就没有新鞋穿。有位公社妇联干部来检查工作,顺便想来看看老周,一进门见到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继而泪流满面。事后她对周英文的父亲说:你们家的人不是农民,是工人啊!......

一人一双新鞋,刚过正月,有许多男生的脚趾就有“红杏出墙”的迹象。 周英文的老爹不敢怠慢,急忙从镇上请回一个钉鞋匠,老鞋匠戴着一个用毛线绳拴的破眼睛,挨个给每双鞋包皮头。包上皮头的布鞋,一脚能把牛腿踢断。周英文穿着这种鞋,每天步行20多里到镇上的中学念书,走得大步流星脚底生风。

大队书记好借粮

周英文的老爹,一个操着满口民勤话的老汉,当时是三道桥的风云人物,当过大队书记、三中校长、公社卫生院院长,且都是一把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让一家人过着凄凄惶惶的日子。但周英文回忆,老爹一有空就用旱烟袋敲着窗台,非常自豪地对老伴说:咱这么大的官,还愁没有吃?咱现在想去哪个队借粮就去哪个队借,想借玉米借玉米,想借高粱借高粱!

20来口人吃饭(还带着周英文二爹家两个孤儿),在生活最困难的年代,吃好的没有,玉米面窝窝就得蒸两净楄子,酸白菜土豆汤熬一大锅,不放油一人一大碗,放点油一人两大碗,再放点辣子就有人不放碗。十名以后还没排到锅台前,前三位已经吃的碗底朝天......过大年吃猪头,20斤一颗是一顿,40斤一颗也是一顿。正月初一吃一顿肉少菜多的饺子,初二就恢复了玉米面。

周英文说,几十年的事了,饥一顿饱一顿的事也记不清了,但有一件事到死也忘不了:那些年月,家里头从来没有过剩饭......

冬天杀了猪是河套人改善生活的一段好日子。别人家喂一口猪,他们家喂两口。为了多吃猪肉,兄弟姐妹夏天没命似地掏苦菜。秋天粮食上场时,除了几个大的参加劳动外,其他人利用所有时间到地里头拣麦穗、拣黄豆、拣山药。十来个娃子20多双手一人提一只红柳箩筐。拉庄稼的人一见就说:哈,老周家的“儿童团”来了。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一秋天可以拣200多斤粮食,春天就有了保障。

周英文回忆道,那时候,公社干部来检查工作,就在他们家吃饭,自然比平时要吃得好些,老妈在厨房烙油饼,几个小的就围在门口闻香味儿。老妈心疼不过,抽空瞒着老爹拿出一块,从门缝里递出来,说,就这点啊,谁抢着是谁的.....后来,凡是来家吃饭的干部,都有意少吃些,给他们留些解解馋。

穷日子好过

从周英文的父亲来河套算起,周家有三代人在黎二村住了80余年。其中有50多年过着半温半饱的日子。但我们从周英文的叙述中却看不见多少苦的痕迹。他说,穷日子好过,大家稀里糊涂、嘻嘻哈哈地就过来了。弟兄姐妹15个,除了老大没有上学之外(学了铁匠给家里挣工分),其余的都进过学校门,有两个高中生。其中,两个考上了国家教师,还有几个在阿盟,老九周军文自学成才当了医师,并是阿盟小有名气的作家。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周英文的父亲当大队书记时,政府每年给村里头招工、参军的指标,但父亲总是把指标送给那些比他更困难的家庭。后来,一位公社书记看不过去,没有通过老周,把他们家老二安排在了乌海水泥厂。

周英文乐观开朗的老父亲68岁去世,他的母亲还健在,被住在城里的子女们抢来抢去享清福。村里现在只住着 周英文和他的老伴,“子女们都飞出去了,光景过得都不错。” 老周家总人口现在以愈百人,可谓浩浩荡荡。过年时分批回乡,车水马龙的景象要持续半个多月......

周英文家房后有棵沙枣树,那是他的父亲亲手栽下。每到沙枣树开花时,周英文总要站在树下,,摸着布满沧桑的树皮,回想那些苦中有乐的岁月......

(2013年)

(0)

相关推荐

  • 上榜作家:周国元◆牛背上的时光(散文)‖主编仝仲堡

    ⿻牛背上的时光 一九六六年夏,我初中毕业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家里地瓜干背不出去了,母亲说:"你也老大不小了,这学干脆就别上了,到生产队挣工分吧 ...

  • 周晓莉:核桃圆圆板粟甜

    文/周晓莉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秦岭山脉深处一个古朴的小镇上,生活着一辈辈世代农耕的人们. 那时土地刚刚承包到户,农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大搞大修农田.只要人勤,多劳多得,小日子就会像芝麻开花一样一一节节 ...

  • 周庶明 | 我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

    我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 --父亲的东梓关 "东梓关在富春江的东岸,钱塘江到富阳而一折,自此以上,为富春江,已经将东西的江流变成了南北的向道." "一家一家的瓦上,都盖上了 ...

  • 第十五集:雨花石原型动画《石头娃》来了

    南京雨花石为动漫造型,讲述了神奇的雨花石精灵带着一个机智可爱的小学生雨雨穿越时光旅行,展现一个神奇的科幻世界:史前动植物的消失,能源的危机,海啸.火山的形成,大裂谷的跋涉和冰川的消融等等,一切都是那样 ...

  • 第二十五集:雨花石原型动画《石头娃》来了

    南京雨花石为动漫造型,讲述了神奇的雨花石精灵带着一个机智可爱的小学生雨雨穿越时光旅行,展现一个神奇的科幻世界:史前动植物的消失,能源的危机,海啸.火山的形成,大裂谷的跋涉和冰川的消融等等,一切都是那样 ...

  • 郭文红 | 娃考了92分,到底该表扬呢?还是该惩罚?——给一年级萌娃的父母(六十五)

    前天,我收到了一封快件,纳闷中打开,发现这是一封长达六页A4纸的信,写信的人我并不认识.看完全文我才知道,她是"朴素小屋"的一位朋友,也是一位一年级萌娃的母亲,她将自己的一些育儿困 ...

  • 莎娃自传第十五章第三节丨小费德勒

    在每场比赛结束之后,我都会收到一条来自于经纪人麦克斯的短信:"你是好样的!"我可以通过短信结尾感叹号的数量读出更多的含义.这变成了一种既定的程序,我想知道他是不是复制粘贴过来的.他 ...

  • 莎娃自传第十五章第二节丨分手

    我们确立了恋爱关系.我想大概只有运动员才能碰撞出这样的爱情吧.我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家在洛杉矶,他是一个职业运动员,他长得很高,他还有东欧人的性格,他非常顾家.他的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完美. 但是即便是 ...

  • 莎娃自传第十五章第一节丨择偶标准

    我在法国网球公开赛时正式宣告回归.这就是我坚持训练的目的,但是我依然感觉很糟糕.五月,在波兰华沙举办的小型巡回赛上,我迎来了复出首秀.这可能是我平生见过的最差的红土场地.我不想在这里打球,但是我必须要 ...

  • 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 中国书画古代部分精品预赏(一)「江南收藏•书画艺术」

    图文:西泠拍卖 局部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文嘉(1501-1583) 盘谷图 设色绢本 手卷 出版:1.<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P168第41号"文江隐吏",第7 ...

  • 晨之风随笔《纪念处女作发表二十五周年》

    昨天晚上,远在北京的弟弟在聊天时,发我一张手机图片.说是在收拾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了我过去的一篇文章.文章是打印的,字迹已经不太清晰了,题目是<畅享金秋>.对这篇还谈不上文章的文章,我几乎没 ...

  • 十万个冷知识(四百二十五)

    中国人的脸,在菲律宾是土豪的象征,菲律宾70%的经济,都掌握在华裔手中.菲国内10大富豪有8位是祖籍福建的华人. 小编:菲律宾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很随意,没钱有没钱的快乐,你不懂--"寅吃卯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