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期对今国土的奠定(二)——清俄再较量
上期内容回顾:清初期对今国土的奠定(一)——初遇北极熊
之前的文章里,笔者介绍了17世纪,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渗透与侵略,并讲述了双方的第一次战斗——乌扎拉村之战,这次战斗清军虽然因想活捉俄军而惨败,但也让俄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对手——博格达人(早期俄国对清朝的了解也很缺乏,认为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就用了黑龙江流域当地人的说法,博格达意为天),不是众多落后的西伯利亚汗国。双方都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
俄方获得了胜利,助长了其侵略野心,不断地派遣人力、财力进一步入侵黑龙江流域,沙皇俄国政府甚至还决定准备组建一支3000人的队伍作为殖民者。
清方由于主要精力对付明朝残余势力,便将一部分无力抵抗俄国军队的百姓迁徙,以免俄军屠戮。何秋涛(清代历史地理学家)的《朔方备乘》(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中俄之间外交的书)称:“顺治初年,俄罗斯所属之罗刹始吞并尼布楚地,又东窃据雅克萨,筑城以居。索伦、达呼尔诸部皆被其侵掠。由是,索伦、达呼尔南徙于嫩江之滨。当是时,尚未分设黑龙江省,所部军务皆属宁古塔章京统辖。”
这一招首先可以起到坚壁清野的作用,《哥萨克在黑龙江上》曾有一份俄国人的报告,“繁荣的阿穆尔沿岸经过最近几年的袭扰之后,已被洗劫一空,居民四散。田地荒芜,无人耕种。那些幸免于浩劫的达斡尔人和吉切尔人根据中国皇帝的命令从阿穆尔左岸迁到了右岸,迁入了中国境内;中国政府当局发动的这次居民迁移使俄国人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没有地方能够弄到粮食。”另一方面,这些迁徙政策防止了俄国人的侵扰,更方便了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百姓的统一治理。
俄罗斯向东扩张
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的管理,清朝政府还设立了宁古塔昂邦章京,将以前盛京昂邦章京管辖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划为单独的行政单位,进行管理。宁古塔昂邦章京下设梅勒章京,统理黑龙江领域事务,是该地区的军事、政治长官。
为解决因入关而造成的力量不足,清朝还向其藩属国朝鲜征调了火枪兵参战。朝鲜曾受明朝大恩,心向大明。女真崛起后,朝鲜成为其东方的隐患,所以,早在后金时期,皇太极便两次征讨朝鲜,第一次征服,朝鲜称“丁卯胡乱”,逼迫朝鲜与后金结为“兄弟之国”,并向后金输岁币。第二次征服称“丙子胡乱”(此时,后金已经改国号为“大清”),清军长驱直入,直逼朝鲜都城,令朝鲜屈服,彻底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之后,清朝多次征调朝鲜的士兵、粮食,朝鲜也只得应允,甚至朝鲜的火枪手、火炮手,也在松锦大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清朝这次一共征调了精锐朝鲜火枪手100人,辅助士兵50人左右,朝鲜史料《通文馆志》中记载:“通官韩巨源捧到礼部咨:奉旨朝鲜人善使鸟铳选一百名,由会宁(1654年)三月初十日至宁古塔。听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领往征罗禅。即将调发一百名、差虞候边畏率领哨官一员、小通词二名、军官、旗鼓手、火丁并四十八名,前去境上。而近缘北路凶歉,道途窵远,廑办十日粮以送。”朝鲜人称此战为第一次“罗禅(即中国所谓的罗刹)征伐”,并进行了详细的记述,而中国史书,自孔子所作《春秋》以来,常常对战争记载不详,有了朝鲜、俄国方面的史料支持,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还原这场战争。
顺治帝
公元1653年秋天,俄国人在斯捷潘诺夫的带领下,进入松花江地区劫掠,对当地居民征收粮食、毛皮。第二年,即公元1654年,这支侵略军遇上了清朝军队(包括上文提到的朝鲜精锐火枪兵),爆发了继乌扎拉村之战的又一次战斗——松花江之战。
当时,斯捷潘诺夫一伙人窜入了松花江之中下游地区, 之后甚至逼近了镇守宁古塔昂邦章京附近,根据后来朝鲜史料的记载大约400人,还有一些被掳走的妇女(贼船十三只,可载三百石,小船二十六只 , 贼船男女不满四百,所持惟火器,其貌皆类蛮贼,衣皆黄锦)。于是,清廷毅然出兵抗击,这支部队计700余人(300八旗兵,300虎尔喀族兵,其余为朝鲜人,朝鲜史料称:“清将然之,遂命曰哈三百及清兵三百”)。
至于战斗的过程,基本为火器对决。《俄国文古献委员会》(中译本)记载:“6月6日(指俄历)与博格达大军遭遇,博格达军带有各种火器——大炮和火绳枪。我们与该军交了火,博格达军的骑兵骑马、步枪架船与我们交战。他们用大型武器——大炮和火绳枪作战,他们向我船开炮轰击……我们将博格达士兵从平底船赶到岸上。博格达人在岸上占了一处坚固的阵地,他们从土墙后面向我们开火。在此次进攻战斗中,许多军役人员受了伤。”
由此可见,这场战斗中,中国与朝鲜军队先炮轰俄军的船只,俄军激烈反击。中国与朝鲜军队被赶到了岸上,但此时他们已经占据有利地形,打败了俄军。
斯捷潘诺夫一伙逃亡到了一个叫做呼玛尔寨的据点,清军随后发动攻击,但最终粮草耗尽,只得退兵,这次战争中,清军大获全胜,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但是俄国人并没有善罢甘休,而且他们通过战争也更加了解清军,俄国人称清军“纪律严明,装备有素”;战法娴熟,军队在红、黄、白、黑(应为八旗,俄国人将蓝色误认为黑色)四种颜色的旗帜下,并分连队(可能是八旗军制中的“牛录”)进行作战,并在呼玛尔寨之战后,认识到了依靠据点的重要性。
朝鲜火枪兵的影视剧形象
1658年春,清朝继续打击俄军,再次向朝鲜国征调军队,朝鲜史料《行中记事》的记载:“岁甲午始请我国来救(也就是前文提及的1654年黑龙江之战,清朝对朝鲜的 征调) ,而今者又为请援, 朝廷不得已 特别北虞候领兵往赴事,有旨下来故,精抄道内炮手二百名、火兵二十名、哨官二、军官二、 通事二、随卒三十八、卜刷马驱人三十九名, 整齐以得。”可见这次征调了近300余人的队伍,比上次规模还要大。而参加战斗的清军也多达1400人。斯杰潘诺夫带着俄军本来有500余人,但其中的180余人在战斗开始以前就并不在他身边,在他身边仅仅300余人。所以这次战斗中,清军加上朝鲜援军,在兵力上占了绝对优势。
双方在黑龙江地区相遇,并展开激战(此战具体地点有所争议,一般认为在今天的同江市东北),清军与朝鲜军乘船入水,遇到俄军后,开炮轰击俄军战船,然后跃上俄舰,与俄军短兵相接。战斗持续了三天,俄军大败,大部分被歼灭,少部分顺江逃至大海。
而关于各方具体伤亡数字,中国史料记录比较简单:“顺治十五年秋七月庚戌,镇守宁古塔昂邦章京沙虎达等疏报,‘击败罗刹兵,获其人口,甲仗等物。命兵部察叙,以所俘获,分赐有功将士’”。这导致我们对清朝军队的伤亡不得而知。
所幸,我们可以从朝鲜史料中得到答案,《行中记事》记载:“而彼(指中国军队)甲军与沙工死伤亦一体为之。甲军死者九十余名, 沙工死者三十余名,中丸而不死者二百余名云云。”这说明清军阵亡120人左右,受伤200余人。朝鲜军队的损失较小,据朝鲜《通文馆志》记载:“据申浏驰报:随大国兵,六月初五日发船,初十日到黑龙江遇贼,终日交战,烧贼十船,一船乘夜而逃。我兵中丸死者八名,伤者二十五名,十三日回船到宋加罗江。”从中,我们得知朝鲜军队仅仅阵亡8人。伤25人。
俄军的伤亡数字,在《俄国人在黑龙江上》(英国人拉文斯坦著)一书有所记述,该书写道:“斯杰潘诺夫随即发觉他已被敌人包围,他的英勇的抵抗已经完全无用了。他本人和跟随他的二百七十人,不是被杀便是做了俘虏,只有四十七人逃脱。五十张索罗克的貂皮也落入战胜者的手里。”可见俄军被击毙、俘虏达270人左右,47人逃窜。
值得一提的是,清军缴获了大量的俄军武器装备,其中就有四门沙皇俄国制造大炮。从此,清朝开始关注沙皇俄国的军事制造技术以及铜和铁等矿产的冶炼技术。
与顺治帝同时期的俄国沙皇阿列克谢一世
总的来说,这两次作战,清军都取得了胜利,但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说明从明末开始,中国的火器装备便开始逊色于西方。但另一方面,清朝通过几次胜利,打击了俄军的侵略势力,与朝鲜的联合,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清朝以暴力征服朝鲜,朝鲜也其实一直想着“反清复明”,而这两次联合军事行动后,朝鲜对清朝的抵触心理己经开始有了变化,对清朝的仇视态度逐渐消减,开始逐渐向亲善友好的方向转变。
但是,真正使得双方能坐下来谈判的战争,是下期的雅克萨之战。
撰稿人:无知有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