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子之自由楷模‖文/婴宁

现代女子之自由楷模

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狐女形象。在诸多熠熠生辉的狐女形象中,有的风情万种,有的娇俏可爱,有的诙谐风趣,有的聪慧敏锐。她们是被高度理想化的艺术形象,是美和爱的象征。而我偏爱婴宁这一形象。婴宁给读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笑容,蒲老先生亲切的把他称为“我婴宁”,还把她比作效益乎的仙草,闻一闻就可以令人笑不可止。婴宁的笑贯穿了全文,她将真性情隐于笑,将对爱的勇敢追求隐于笑,也将待人接物的方式也隐藏在各式各样的笑容中。在我看来婴宁的率性自然,充满反抗精神颇具现代女性的风姿,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爱情大胆追求,仔细验证的聪慧女子——婴宁,并非只是娇憨痴傻。关于婴宁的出场,蒲老先生用了这样一段话去描写: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如果单单是要写,女子笑靥如花,那么婴宁笑后的这句话就可谓有趣了,试想在古代的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少男少女初见时,闺阁少女大多粉面含春,含羞带怯,能与对方对视者寥寥无几,更遑论出言调戏。而婴宁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大胆的代表,“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这句话似嘲似撩,不同于广大受封建礼教压抑少女,婴宁大胆直白且热烈的表现了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怎能不令一介书生王子服感到诧异惊叹。随后婴宁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两个举动足以看出这是一件郎有情,妾有意的美事,以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就是给出暗示,传达这样的讯息:“你可以追我了”。
如果这只是个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的故事,未免落入俗套。而我婴宁怎会如此无趣,蒲老先生怎会如此草草落笔。在二人再次相见时婴宁与王子服小园共话,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原谅我在读完这句是不厚道的笑出了声,婴宁最后这句回答简直就是一句神补刀,试想一下,在书生鼓起勇气大胆说出“我想和你睡”这句话后,作为美女的婴宁带着一脸人畜无害的笑容“俯思良久”后答到:“我不惯与生人睡。”如此的狡黠,令人扶额,使男主的自荐枕席无用武之地,颇具喜剧效应,无厘头说话方式让一个“铁憨憨”少女形象跃然纸上,然而这一憨,并不是真的痴傻,在本文中我会一一详述其状似痴傻实则精明的表现。这一段对话,句句答非所问,典型鸡同鸭讲,看似对牛弹琴却又每一句都接得如此巧妙,原本含蓄唯美的表白在婴宁的追问挤兑下生生变成了简单粗暴的当街调情,令人哭笑不得。但好在婴宁的痴并非傻,婴宁小小的挑逗看似是傻乎乎,实则很符合诗书礼节,这一点从她的措辞和引导中便可以看出,在这一段谈话中,婴宁始终掌握了逻辑上的主动权,也正是由于她的直白直接将其二人关系推向了定终生的环节。由此看来,在爱情中,婴宁的痴实为撩人于无形,而非对爱一窍不通。而这一人物笑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婴宁,一个不世故,不媚俗,不胆怯,不教条的天真烂漫的婴宁。
少女时的婴宁可巧笑倩兮,可放声大笑,然而嫁为人妇的婴宁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矢不复笑。随着西人子事件的到来,婴宁这一人物角色也从理想走向了现实。在蒲老先生笔下,婴宁为狐女,既属灵,便善施小法术。在婴宁用法术惩戒了贪图美色的西人子之后,这一故事颠覆读者想象,由浪漫美好转向恐怖悲凉。由于这一事件,婴宁差点连累丈夫吃官司,在婆婆的训诫下“女正色,矢不复笑。”大抵王母也是觉得如此严厉的斥责有些过了,之后再对婴宁说:“人罔不笑,但
须有时。”“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如果把现实化的婴宁比作婴宁3.0版,那么从理想化到现实化,从婴宁2.0版升级为3.0版,却得了一个“不复笑”的结局,令人叹息遗憾。难道女性的人格尊严不如丈夫的仕途?面临欺侮必须忍气吞声?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后,必须抹杀天真转而变得圆融世故?婴宁在经历了世间险恶这一赤裸裸的现实后终于完成了蜕变,成为一位知世故仍保持善良善良的“人间女子”,失去了其孩童般的天真烂漫。这一转变虽令人遗憾,但却又如此合情合理。在面对西人子事件时,无非两种选择:受人欺辱后是该忍气吞声、以德报怨?还是以牙还牙,奋起反抗?婴宁选择了后者,依我看来这一做法具有新时代女性独立、勇敢,坚持人格尊严不容挑战的风范。
传统封建社会所颂扬的“唯宽可以容人”放之四海皆准吗?倘若以德报怨则何以报德?一味的宽容在现代社会是否还能得到正向反馈?以我之愚见,欺侮他人者并不会因对方的软弱而放弃施暴,从家暴男沱沱事件到北大才女受PUA精神虐待事件中,不难发现,忍耐并不会使暴行销声匿迹,反而会助长其气焰。那么以理制暴呢,对待拔刀相向的恶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否?以我之愚见,否。有句笑语“两无赖相遇,比的是谁更心狠”。诚然,在这一社会中有些人是无法讲道理的,也有些人是无法宽恕的,明理并不能总使人从善,忍让也并不会换来尊重。从古至今,无论是三从四德,抑或其他女德女训,无不教导女性温谦恭谨让,这些古训中固然有着符合女性气质的优良品德,但其中也不乏压抑女性自由,限制女性权利的教条主义。蒲松龄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妙笔生花塑造了婴宁这一理想化的狐仙,或许婴宁也象征着他心目中的一方净土。但令人无奈的是,蒲老先生以浪漫主义为开端却始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并最终还是在理想与现实中选择了一个结合点,使得婴宁由笑到失笑。或许这也是个人成长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天真烂漫不容于世是女性的悲哀,更是那一时代的悲哀。
故事的结局引人遐想,婴宁的故事并不以童话中的那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为模板,画上圆满却俗套的句点。反之,于一丝悲凉一丝无奈中却又给人一丝希望。原文:“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对婴宁之子的描写更像是作者理想之火的重燃,于婴宁她终于找到了她的崭新的理想传承,于蒲松龄他找到了打破封建礼教的新的精神寄托,而与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读者而言,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如婴宁之子般的缩影呢?
还要补充的是,关于婴宁这一人物的名字,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婴宁二字出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而对于“撄宁”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广泛认可的是,其意大约是“扰乱中保持安宁”的意思。有着这样一个非凡的名字,婴宁这一人物形象必然倾注了作者的希冀。婴宁是作者理想化中的女性形象,是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是无拘无束活出自我的女性,是真正意义上自由的楷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