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宠和受辱,你更愿意选择哪一个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宠辱”,百度百科:汉语词语,是荣宠与耻辱的意思。
表面上来看,“宠”更好一些。
这些年宫斗剧成为热剧,故事主线也是争宠和失宠。
现实中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很多的努力好像也是为了赢得上级的信任、偏爱,为了让父母对自己更加关心和疼爱。
宠辱不惊”,百度百科:爱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一句“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好像也是在指“宠”是一种得,因而有“得宠”一词。
但老子在《道德经》中却说“宠为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伪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往往培育出的是不懂规矩、缺乏涵养、一颗玻璃心的孩子与员工,一点坏事一点挫折就大惊失色、茫然失措。
当命运给我们安排上家长和管理者的角色时,我们又面临着“宠辱”从受到授的转变。
“严是爱,宽是害”,多严?多宽?
“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都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个段该怎么断?
孩子或下属“若惊”,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个人认为,宠辱虽来自外部,但确实对我们普通人影响和冲击极大;正确学习它理解它,既不当成救世主也不当成洪水猛兽,学习和它相处,并争取有效地运用它——得宠,长士气;受辱,长志气。
最重要的是,
不要通过排挤他人主动争宠,
不要违背自己良心自取其辱。
一、

第十三章

【滑动查看书籍原文】

宠辱若惊1,贵大患若身2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3;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4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就使人惊慌。

贵大患若身:重视身体一如重视大患。

下:卑下的意思。此句一本作“辱为下”,一本作“宠为上,辱为下”。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是说大患是来自身体,所以防大患,应先贵身。老子说这话含有警惕的意思,并不是要人弃身或忘身。老子从来没有轻身、弃身的思想,相反,他却是要人贵身。

译文

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重视自己的身体好像重视大患一样。

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乃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得惊恐慌乱,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什么叫作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我所以有祸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

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赏析与点评

“宠辱若惊”,在老子看来,“宠”和“辱”都是对人尊严的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得宠何尝不是被剥夺了人格的独立完整。得宠者的心理,总是感觉到这是一份意外的殊荣,既经赐予,就战战兢兢地唯恐失去,于是在赐予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因而自我的人格尊严无形地萎缩下去。若是一个未经受宠的人,那么他在任何人的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完整。所以说,得宠也是卑下的,并不光荣(“宠为下”)。

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毁誉,莫不过分重视,就像如临大患一样,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毁誉远超过了自己的生命。老子提醒大家将注意力从外在的荣辱转移到“身”上,要人贵身就像关注大患一样。

——饶宗颐《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二、

宠辱若惊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三、行
1. 请把您认同的部分内容或观点,首先分享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 重要内容做好记录或收藏,因为我们很快会忘记。
3. 有适宜机会,用多种方式和身边人探讨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
4. 认为必要的改变,一定要制订个人提升计划,从目标到行动,有日程可测量,把“想”做的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变成真正的“行动”。
5. 定期回头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至关重要。
6. 定期总结,确认自己的提升计划,给自己鼓励和奖赏,持续改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