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学校老师不愿意多带课?破解的办法其实很简单
昨天收到一个话题:为什么公办学校老师不愿意多带课?
看到这个话题,我犹豫了半天,甚至怀疑这是某些打入我教师阵营摸情报的人故意扔的”炸弹“
这不是扯淡么?在当下我们老师”争待遇“没有争赢,还惹一身膻的时候,这和那个”XX日记”性质不是一样吗?
这放在某些不明就里人眼里,马上一惊一乍:快来看啦,公办学校老师都不愿意多带课啦!怪不得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外面去补课。
或微微一笑,作痛心疾首状:看看现在老师堕落到什么地步,还一天到晚和我们比,比什么?我们可是五加二、白加黑!要开展师德师风整治、狠刹歪风邪气;要开展触及灵魂的师德剖析,每人写3万字解剖材料……
所以,我真诚建议讨论这个话题的老师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不打棍子、不带私货,不戴高帽、客观真实,真心实意地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如此,则所有学校能创建一个人人奋进的融洽氛围,善莫大焉!
如此,则不失格、不丢份。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试从人性方面、从管理方面来分析。
从人性上看
这是一位网友的回答,很客观地反映了人性。
人性无关年龄、无关职业、无关阶层
”事少钱多离家近“,这是刚参加工作人的梦想,你能说所有的年轻人都有问题吗?
前段时间报道:某单位结算中心女干部提拔到副科级岗位,她不愿意去,因为新岗位事太多了,去了就没有时间照料孩子,尽管挨了处分,但人们依然很理解同情,为什么?还是人性!
所以,不只是教师行业,每种职业、每个阶层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大哥莫笑话二哥
从管理角度看
主要是认为没有体现多劳多得,带多带少一个样
集中体现在认为管理岗、工勤岗应该和教学岗带一样的课,收入分配要拉开差距。
这个看法的产生
一是基于对其他岗位的不了解。
90%的误会是缺乏沟通产生的,
我们教师这个群体和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在群体文化上大不一样:
在机关单位,讲分工,讲服从,不讲质疑;
在学校:讲公正、讲民主、讲质疑;
这本是各自的使命决定的,两种文化本无所谓优劣
行政机关,面对大量的公共事务,讲究的是效率;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要求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教会学生质疑,讲究的是育人
坏就坏在,
我们老师把职业的要求转化为我们对所有事物的看法上。
一所学校是一个系统,主体是老师,还需要少量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
分工不同,职责就不一样。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师育人,管理人员主要任务是管理协调,辅助人员是提供服务,你能要求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和老师带一样多的课吗?
这在其他职业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偏偏我们很多老师认为就应该。
二是基于对学校分配制度的不了解。
管理上会遇到很多诸如老同志和同是教师身份的辅助人员工资收入分配问题,让人挠头。
老同志为革命工作操劳大半生,两鬓斑白,喉鸣气喘的,照顾他80%工作量,你忍心从他收入中扣减吗?
等你老的时候,人家这样搞,你恐怕要一蹦老高,跳脚骂娘!
辅助人员只有一个,人家每天跑上跑下,任务完成的很好,你可以拿教师考核的一套标准来决定他的收入吗?
辅助人员只有一个,人家每天跑上跑下,任务完成的很好,你可以拿教师考核的一套标准来决定他的收入吗?
削足适履,脚会血淋淋的!
当然,在同一种岗位层面,应该体现多劳多得。
所以,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有灰色地带。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一、建立一套符合时代和人性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决定人行为的判断标准,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我们的校长,在构建学校文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生存状态,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关注学生和自己发展,体验职业幸福的方面,提倡宽容、理解、有关怀、有温度。让大家心情舒畅、关系融洽、互帮互助。
当然也要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一个有戾气的恶性攀比的团队是很可怕的。
还是那句话,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不是机关单位和企业,服从文化和狼性文化不能用在学校。
二、建立一套有利于创先争优的激励机制。
都不愿意多带课,说明激励机制没有发挥作用。
按照财务管理规定,中小学校现有的资金中,只有30%奖励性绩效可以作再分配用。
在小县城,老师工资本来就比较低,校长们不愿意在这上面拉开差距,初心是保证大家的收入,而不是说让大家吃大锅饭。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吗?
当然是有的
比如,某校就做过尝试,教师参加学生课后服务的次数和周课时量挂钩,无论什么年龄什么身份,不带足规定的课时数,不得参加课后服务,参加的次数和课时量成比例关系。试行一个月,不愿带足课时的带足了,很多人愿意多带课了。
比如,某校在评优、职评、岗位设置时设置了一个项目,年周课时量相加,赋予比较高的权重,拉开了较大差距。
间接在票子和面子位子上拉开了差距,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结语:公办学校老师不愿多带课,说明在分配上出了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重建学校文化和激励制度,学校文化的重建是道,激励制度是术。
#基层公办学校一些教师不愿多带课是什么原因##头条教育星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