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CEO是酒后吐真言,还是酒后失言?
前些天朋友转了我一个视频链接,点开是一情绪失控的男人的愤懑,爆料某水果台一档扶贫公益节目纯粹走过场,未解决村民一丁点实际问题,只是为节目凑镜头。并指出某沈姓女明星耍大牌,以“没时间”为由拒绝与村民合影,甚至对村民爆粗口“滚”。视频中,不乏他对这位沈姓女明星侮辱与诋毁。再者,控诉节目组把他用心准备的2个多小时的演讲给剪辑得只剩下不到10秒,而他却在这个节目中打了1000万的广告。
经过和朋友聊,得知这个情绪愤懑的男人是该节目赞助商企业的CEO。于是就成了:一个大老板参加了一场他们自己赞助的节目录制,结果被节目组及嘉宾的行为给气懵了,以至于不顾自身和企业社会形象而拍视频发微博大骂一通。昨天,我再点击这个链接时,视频不见了。搜索了报道,看到这个CEO的微博截图,称自己酒后失言,对节目组和沈姓女明星道歉,并及时删了视频。
初看视频,又看道歉,这样的反转,让情绪和思考也跟着过山车。因此,今天就从思维的角度梳理一下,看看我们面对这样的事件大脑是如何运转的。
-01-
对类似的社会爆料的思考,一般需要谨记三个步骤:辨真假、断是非、看利弊。
如果一个事件本身是假的,就没有说道的必要,以讹传讹尽量避免。保证了事件是真实的,再来看它的是非。什么是“是非”呢?可简单的理解为“符合法律、公序良俗”,即我们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为“是”,反之为“非”。断了是非,再来看事件主体的动机,也就是利益关系——做这个事情对他们各自有什么好处,或者有什么弊端。
记得刚看CEO发的视频时,我潜意识里默认了他说的都是真的(这会儿复盘思维的过程,就先假定他视频里讲的事都是真实发生了的,这样才可以为之后的思维过程提供可能)。当我认可了他说的那些事是真的时,心里非常不舒服,因为这和原有的认知很冲突。
对节目组我有情绪,他们打着“扶贫”的旗号,却不做扶贫的事,这就成了有组织的欺骗。这么说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大前提:即便“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不能让生活被艺术给作弄;小前提:这个节目组却只是利用“扶贫”来打自己的录制算盘;得结论:节目组本末倒置,欺骗大众。在是非层面,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再看利益层面,节目组的这一波操作,于他们自己是一箭三雕:从观众那里赚足了眼泪和好评、从赞助商那里赚足了赞助费、从上级部门赚足了“扶贫政绩”,而于拿出来被“扶贫”的民众得到了什么呢?
对于这种不论是非,只瞅着利益往前冲的行为,与我固有的观念形成了冲突,也正因为这种冲突,使我感到不舒服,产生了情绪。
-02-
朋友那天给我转发视频时,叮嘱了一句“微博上已经看不到了,这个是B站链接”,很明显,如果不及时看,B站上的这个链接也会没得看。这是引起我情绪波动的第二个地方,说大了是利益团体控制舆论,说小了是企业公关实力强。
还是遵守“辨真假、断是非、看利弊”的原则,对于“删视频”这个操作真实性的假设——到不说有没有删,删了是一定的,不然的话全网搜一下就能找见,而是说“删视频”这个行为是出于CEO的自主意愿,还是视频发布平台的管控。有人会说,既然已经删了,还有必要分这么清吗。当然有,而且非常重要。
先假设这位CEO是自主自愿删视频的,从正面断是非的话可以认可他“知错能改”应该原谅,毕竟人无完人。从利弊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推测他自己觉得这个视频传达出来的信息对他以及公司不利——暂且不说他视频里面讲的事是否真实——主动自愿的删除视频可以最大化的维护利益。然而我产生情绪的点在于,这位CEO前后两种行为形成的反差,与我观念里认为的一家企业老板要言行稳重的社会角色有出入,心想“他怎么可以是这样的人?”,对别人的求全责备,却让我自己上了情绪。
再假设这位CEO是被迫删了视频——不管是背后利益谈判迫使他这样做、还是项目组经过公关在平台上管控删除了——这就不简单了,大众对一个事件的关注、讨论及传播形成了所谓的舆论,而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所谓的公众“是非”判断的标准,这本应该是自由的,若一旦被人为的控制,就好比遮住了人的眼睛,让他自己不说或者瞎说,这很可怕。在原有的观念里,“舆论自由”(政治层面表现为相对自由,暂不提)就是大家有权利看到和讨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当下这件事情就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那么大众就有权利看见、了解这件事情,有权利有理有据的来评说。而现在在某些组织或团体的控制下,一些关于事件的事实就会很容易的被遮住或者抹去,那么所谓的“言论自由”就成了空谈。这是我特别反感的。
-03-
如今这件事反转了,经过这位CEO的微博致歉,删除视频,默认了之前视频里面说的节目“欺世盗名”是不真实的,对沈姓女明星的言论是诋毁,似乎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期望的结局。
对于对事件真实性持质疑态度的人来说,虽然不怎么相信这类节目组的行为是白玉无瑕的,但依旧佩服利益结盟团体的力量。视频里面讲的事情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益也达到了——节目组一箭三雕、赞助商做了宣传、观众有了节目看、扶贫区“见过”了这些人,那么就让“断是非”少点“非”更偏向于“是”吧。这是质疑的人对社会规则认识,身在其中,得学着利用。
对于事件中涉及的主体的支持者,比如水果台这档节目的粉丝、沈姓女明星的粉丝及亲友、这家赞助企业的利益人,当看到事件的起因是“酒后失言”,让酒背了锅。从根源说明原先视频里说的话是胡话乱说。既然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事实都是假的了,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是非要断”,更不用去看利弊来膈应人。于是,这档节目还是好节目,我的爱豆还是最完美,这家企业也没毛病,图个皆大欢喜。
对于其他不知所以然,却又被砸到的人们。事先听到视频里讲的内容,就天然的抱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肮脏、充满了欺骗,之前大家不爆出来是因为没有胆量也没有机会,现在终于有人敢跳出来了。只是…挑明说了之后,除了自怨自艾却也只能无奈的忍受着。当剧情以“酒后失言”的形式反转过来时,无辜被砸中的人,也会出一口气,“我就说我们的社会并非那么不堪嘛~”,权且相信这场闹剧仅仅是场误会——因为喝酒过量引起的误会,之后依然鼓足勇气热爱这个世界,即可。
以上,就是对这个事件思考的回顾,这里并不是说哪个对哪个不对,而是演示一种思考事情、以及分析自我情绪变化的思维方式,具体的事件如何,我们这里不做评说。我们仅仅借此事件来观察和训练一下如何思考,思考的过程要记住“辩真假、断是非、看利弊”——这是我们面对社会事件进行思维训练的三个步骤。
如果你要问,如果我们辩不了真假还能接着思考吗?当然能,只要学会假设,即可接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