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现在让我回忆读过的书,可能得想很久,从数量来说不算少,看到喜欢的也陆陆续续在公众号日常更新里推荐过。有时突然被问有什么好书推荐,虽然自己每天都在看书,但一时却想不起来。可能显得郑重其事,这不是我读书的追求。我不喜欢有目标的读书方法。不只是读书,我的人生都没有任何非必须不可的目标,这个以后我们再聊。
但那种醍醐灌顶又或者完全颠覆过去认知的书,其实不多,而且还真都不是什么经典著作。
也是因为看到蔡志忠出家的新闻,我又想聊聊这个话题。那些深刻影响过我的书籍。
是的,蔡志忠先生的一系列漫画对我的影响巨大。如今有印象小学时期读过的书,就是蔡志忠先生的一系列中国古籍经典漫画。《孔子说》《老子说》《庄子说》《菜根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这些古籍经典,我都是从蔡志忠的漫画里学到的。想想看几十年后,我成为一个鸡汤作者,一个心灵按摩技师也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那些经典多半是讲人生道理的。就像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主题一样,追溯过往,很多点都很自然地连起来了。
那些古文至今读起来都费劲,思辨也容易让人疲倦,但蔡志忠先生用漫画的形式转译,轻松有趣,老少皆宜,那些经典的精华都保留住了。就算是今天任何一个成年人看,都不会觉得浅薄幼稚,可能有些浅,但还是深刻而有趣。
小学时除了蔡志忠先生的那些漫画,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十万个为什么》。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厦门大学出版社的,读这本书极大满足了小孩子的虚荣心,农村那种环境,彼此都是土鳖,这本书就相当于工具书,出门跟小朋友玩耍都得准备几个为什么,然后见机卖弄,迎接部分小朋友的赞赏,以及另一部分小朋友的不满,因为他们觉得我在胡说八道,他们有其他充满童趣的答案。
但我并不是一个早慧的人,就是那种中学时期就深陷存在主义哲学,时常纠结人生意义的人。我的少年时代很少年,不读书不看报,觉得课外书有害,影响中考。但漫画是个例外。所以中学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七龙珠》和《灌篮高手》。这两本漫画有共同的关键词:少年、热血、友情。
这有多重要呢。父母和老师说,你要好好读书,你得努力学习,这些话远不如不如悟空和樱木在他们的世界里的顽强战斗给一个少年的激励。
我很羡慕那些中学时代就开始大量阅读的人,很多人说高中就读完金庸全集什么的,我也就忙里偷闲,看完一本《笑傲江湖》,还有几本《福尔摩斯探案集》。不太敢耽误时间,原本就不多的课外时间还要打篮球。
大学之前我的知识结构除了教科书,几乎就是漫画。
大学有时间了,尤其是大量逃课之后发现全是时间。但互联网来了,有了电脑有了QQ有了电影有了BBS,谁还看书呢。我还看,但毫无方向,偶尔在论坛上听过人推荐一些必读经典,这些必读经典至今还坚挺在一些腐朽的榜单上,什么《国富论》《梦的解析》之类的吧,相信不少人都见过类似的书单。都难以下咽。凭借直觉和好奇心,大学四年在图书馆囫囵吞了很多书,人文社科为主,都一知半解,看了就忘,但比较重要的是这时期我才开始跟文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逐步培养对文字的敏感。
当然,更多的时间自然是奉献给了电影,如饥似渴地按着IMDB上的排行,一部接一部地看,四年我几乎把学校FTP站点上的电影全给看完了。
不难理解,大学毕业时我极其无知,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是被主流声音牵着走,且并未感到有什么不对,一切都很对。比如十几年前,一大批的房地产专家说,房价泡沫迟早要破。怎么能错呢,那么贵,必须跌啊。那是一种带着愤怒的认同,完全被舆论掌控,觉得政府必须管一管。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对的,让我有房有车生活富足那就是对的,是合理的政策。什么是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呢,就没听说过。
在遇到《经济学通识》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之前,还有一套书必须提及,就是林达夫妇的那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林达以向友人写信的方式讲述他们看到的美国,娓娓道来的笔触,如沐春风的阅读体验,给当年的我造成的冲击,大概相当于楚门发现自己活在真人秀时的震撼。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开了新世界大门。而且好像因此终于知道自己此前一直生活在井底,至于井底多深还不得而知,只能如饥似渴地阅读更多书籍,但阅读偏好上依然没变,小说并不是我喜欢的,一直喜欢杂文随笔,因此王小波的所有杂文我都是读过好几遍的。
而能有机会碰到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和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也是因为牛博网。那几年,我的庞大的阅读量全来自牛博上的各种博客,正如你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公众号文章一样。再后来呢,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通识》再到后来的米塞斯和罗斯巴德则是很顺的一条路了。
蔡志忠的中国古籍经典漫画,《七龙珠》,《灌篮高手》,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经济学通识》,很难说有多么深刻,相反这些初中生都能读懂,但这些东西足够好,好到今天一个不读书的中年人随手翻一翻也必有收获。回想起自己在合适的年纪遇到它们是一种莫大的运气。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没有我曾经丧心病狂推荐过的《理性乐观派》。这是一本我至今都觉得无比优秀的社科通俗读物,当年偶遇非常激动,一口气读完,因为终于有个学者能用足够多生动的通俗的视野更广阔的案例去佐证我早已认同的理念。我从未疯狂推荐过米塞斯的书,因为它不太易读,不可能流行。但《理性乐观派》不一样,它是有成为畅销书的潜质,内容精彩,观念很正。
所以,转译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的理念很自然地变成了我不少文章的重点,这种转译甚至看不到痕迹,因为它必须符合更加没有耐心的手机用户。我认为迟早有一天很多经典会彻底无人问津,因为有更好的转译版本在流传。语言在缓慢进化,观念的表达无穷无尽,不与时俱进自然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如果闲聊和对话可以改进认知,抚慰心灵,犯不着端着一种精装版的权威。在当下尤其如此。大部头的典籍的最终归宿是成为一种装点书架的艺术品。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经典书都出了装帧巨豪华的版本。
在人文领域的突破创新非紧急重要,无论是常识还是历史,都有大把难啃的经典等着被转译成文字或者视频,被捣得稀碎,散落在上亿手机用户可能接触到的内容里。其实已经有不少人在做,并且做得很不错。人还是好学的,多数人对这个世界依然好奇,期待新知。只是各领域都需要更多的蔡志忠先生。
写到这里也就很难避免要随手给我的《暗中观察》打广告了。这本书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但只要茫茫人海中,有那么一两个年轻人能无意中读到,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新观念,就足矣了。千万不要高估我们的学校教育,今天的大学生除了上网交流更方便,似乎能看到更多东西,但跟过去比,未必能有多大的不同。
当然,我现在更喜欢当个鸡汤作者,个人生活始终是最重要的。陪伴要少讲理念多聊天。
上篇:垄断企业的悬顶之剑
推荐:这一篇,终结了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