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1900
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正式在内陆上映,在影院重温经典和在家通过小屏幕看的感受总是不同的。
借此又重温了一遍,将一些感受做些记录:
关于孤独
网上的评论不少提到了:
极致的孤独,极致的自由。
但是没有人讲还需要一个
极致的自我世界
身处其中的人得懂建设、能维护、并可以享受其中。
看1900,
一个人坐在与海平面持平的窗口前,看着海水起起伏伏,独自痴痴发呆。
许久之后回头,空荡荡的舱室,眼神游离、涣散、和少许淡淡忧郁。
跟着1900,
在船靠岸大家都离开时,瞄了一个号码,抓起电话急切地打过去,就是想简单的“和我聊聊天”、“什么话题都可以”。
担心1900,
被追赶的时候,唯一的方式是逃跑,直至无路可逃的食品仓库,自己绊倒在一堆食品之中,蜷缩着身子怯怯的答话,才知是“邀战”的人。
欣赏且心疼1900,
弹琴时万人簇拥着,在普通舱挤满了人,连那些穿着礼服的上流人物也忍着汗臭味挤过来听。
结果一声吼叫“America!”,人去楼空,只剩寂静下来的钢琴和若有所思的1900。
喜欢1900,
能在狂风暴雨中颠簸地舞池里“驾驶着”钢琴狂舞,也能在舞池旁看着各样的人、事,洞察着情绪拨弄起琴键。
也曾想,
小号手没有上船的那27年,1900是否有这样的朋友?
小号手离开了船上陆地讨生活后,1900是否还交了类似的朋友呢?
真希望,多了一个小号手没能打扰他的孤独,少了一个小号手他依旧能享受孤独。
关于纯粹
| 纯粹的生与死
在钢琴盖上的摇篮里被捡到,随这琴音无视“禁止通行”来到舞池看到了钢琴,坐了上去就成了王者。
当然,这个“王者”根本不在乎什么王不王者。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态度,自己的感觉,仅此而已。
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成长、在船上玩乐、在船上弹奏、在船上闲谈、在船上交友、在船上怦然心动、在船上被瞩目、在船上对抗也享受孤独……最终也随船沉没。
陆地上人们“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的唠叨与我无关,那是你们世界里的生活,而我的生活呢,没有这么复杂,弹琴即可。
| 纯粹的“不谙世事”
没有国籍、没有身份、没有姓名,法律不认可。
“去他妈的法律!”
深夜作为水手的孩子上到了贵宾舱,在舞池的钢琴上弹奏,不合规定。
“去他妈的规定!”
斗琴结束后,在甲板上扶着栏杆看着爵士挑战者夹着尾巴落荒而逃。
“去他妈的爵士!”
| 纯粹的大男孩
漂亮女孩的老爹拉着法国风琴搭话,对大海的呐喊声有了印象,“人生无限”也似乎有嚼头;
爱情来时情丝绕成了蜜语、但还是怂怂的不敢表达,直至错过,夹杂着愤懑掰碎了唱片;
找了许多理由掩饰要去找女孩而下船的决定,然而在舷梯上还是犹豫了起来,索性让帽子拿主意吧。
关于选择
影片最后的一场对话,耐人寻味。
(时段2:31:05~2:36:30,完整电影观看点击“阅读原文”)
网上有疑问:
1900为什么宁愿死也不愿下船呢,下船对于1900意味着什么呢?
留在船上意味着与世界共存,下船意味着放弃世界。
认知即世界!
人的身体、船的躯壳、广博的海洋、无垠的大陆,与我的世界而言仅是客体。
为了客体的存活,而放弃我的世界,1900的回复是:
去他妈的!
我坚守我的世界,这是我生命的意义,而其他得失、生死、美丑又与我何干。
对于结果可以如此洒脱。
是因为选择的过程面临着对不可控的恐惧与可控性的享受、对纷乱选择的放弃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 看不到“尽头”,就存在太多不确定、不可控,这些就是恐惧的源头
这些城市.
你唯一看不见的,是它的尽头,它的尽头!
拜托,让我看看这些城市的尽头。
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麦克斯,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东西。
你能明白吗?是我看不到的东西。
在那些无限延伸的城市中,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
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传统社会教育的我们“知难而上”,越是恐惧越要挑战,定义了这就是“成长”。
面对恐惧止步不前,就是逃避、懦夫。
可是传统社会如此定义的“成长”和“懦夫”,我就一定得顺从么?
恰如,周遭的环境一片漆黑,有人就大声喊着告诉你:
“你必须往前走,只有这样你才可以看到光明。”
我在这艘船上出生。
这世界在我身边不断更替变化,但每次只有两千人。
这里有希望,但从不超过艏艉之间。
在有限的钢琴上,你能自得其乐。
我只学会了这样的生活。
可是这些人知不知道,他们认为的这个“黑暗”于我来说就是“光明”,
我生于此、成长于此、开心与欢乐于此,这就是我的家园。
这里有我的希望,有可控的琴键,有可支配的灵感,有我熟悉的生活。
在这里我自得其乐。
既然你们世界里的未知使我恐惧,那么我就留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吧。
至于你们对此作何看法,与我没有干系。
| 未知世界的纷乱选择,当我无力选择时,放弃便是一种选择
老天,你看见那些街道了吗?光是街道就有几千条。
这该怎么选择?
该选哪条街、哪个女人、哪栋房子、哪块土地是属于你的、该观看哪处风景,还有该选怎么个死法?
面对众多很繁杂的选择,我不知道“这该怎么选择?”
既如此,我可不可以不做选择。
“不做选择”,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选择和我出生及成长的地方共存。
选择,没有好坏。
只要认清了自己,坚守自己的世界,问心无愧。
对选择可能承担的后果有客观认知,那么人就是自由的。
陆地?
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女人、是太长的旅程、太浓的香水,是个不知该从何处谱起的乐章。
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
最好的结局就是,我走下人生的舞台。
我知道这条船于我意味着什么,离开或者不离开意味着什么。
也知道陆地对我意味着什么,登陆或者不登陆意味着什么。
可又怎样呢?
我的世界终究是我的世界,我属于我的世界。
选择死亡或者选择活着,都是我在我的世界里所拥有的生命自由的权力。
船存在100年我愿意待100年,身体能支撑80年我就待80年。
如果年富力壮时船要沉没了,那么身体跟着船消亡。
这就是我的选择,坚定着自己的世界。
即便选择了世人认为的“毁灭”与“死亡”。
可是,谁又能说这种“死亡”不是另一种永生呢。
关于这样生活的另一面,或者另一种选择,使我想到了另一部经典中的台词: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阿甘正传》
每一种生活都有存在的理由,每一种选择也是。
然而这个世界不缺理由,缺的是——
尊重、理解与包容。
sdfd
点击此处,观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