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烦躁、心慌胸闷?你可能焦虑障碍了
小刘怎么了?
大学三年级的小刘几个月前在学校浴室洗澡的时候,被同学的叫喊声吓着了,自此以后便整日提心吊胆,不敢一个人在家,不敢一个人洗澡,现在开学了连学校也不敢去了,问他只说害怕,担心,烦躁,却说不上来具体担心什么,觉得常常紧张,心慌胸闷,坐立不安。
在医院检查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家人反复劝导无用,觉得孩子虽然性格内向,但也不特别胆小的人,怎么就成了这样了呢,甚至喊了茅山道士作法都没能管用。
在医院通过检查后,排除了传染病,精神活性药物摄入以及心脏、甲状腺和脑部器质性病变之后,考虑诊断为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起病于任何年龄,多发于40岁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
1. 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1)情绪焦虑: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躯体焦虑: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神不宁,静不下心,不停走来走去,搓手顿足,肌肉酸痛等;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头昏,心慌胸闷,口干,烘热,出汗,尿频等。
2. 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在现在社会大环境下,方方面面的压力,焦虑变成了普罗大众最常见的情绪。
首先,焦虑障碍通常焦虑情绪持续时间更长,并且所担心、焦虑的程度与其遭遇的现实情况并不相符,甚至当诱发焦虑情绪的事件和环境已经结束,焦虑情绪仍然存在;
其次,焦虑障碍除了情绪焦虑外,还伴有躯体焦虑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并且,焦虑障碍影响社会功能,患者通常感觉痛苦和煎熬,常伴有易怒、易激惹,入睡困难、不思饮食等,对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到底为什么会生这个病呢?为什么小刘就是劝不通、想不开呢?这就要搞清楚焦虑障碍的病因,目前主要考虑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1)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两系三代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病率较正常人群稍高;
(2) 神经化学因素: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均参与了焦虑的发生;
(3)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指患者在发病前通常遭遇了更多应激事件,主要以家庭、人际关系、婚恋等日常琐事多见,心理因素主要指患者对应激事件引起的困扰往往存在认知偏差,自身性格特质比较认真敏感,追求完美,习惯凡事做最坏的打算等。
焦虑障碍的疾病特征是病情通常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常趋向于慢性,相对于精神科其他疾病,焦虑障碍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较轻,一般经过足量足疗程的治疗预后较好,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
这类药物抗焦虑作用肯定,起效快,价格实惠,但因其具有耐药性和成瘾性,且作用时间短,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应在2-6周后逐渐停用,常用药物有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2)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5-羟色胺系统对焦虑起到抑制作用,抗抑郁药物通过作用于5-羟色胺系统而起到抗焦虑作用,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尤其是蓝斑区是预期危险的觉醒中枢,部分抗抑郁药物作用于此系统达到抗焦虑的作用;
多巴胺系统参与情感性行为和焦虑表现,抗精神病药物通过该系统抗焦虑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丁螺环酮等,这些药物抗焦虑作用确切,无耐药性和成瘾性,适合长期服用。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
(1)认知行为治疗
是公认的对焦虑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之一,通过帮助患者识别自动思维、改善非理性理念,让患者认识到焦虑情绪与自身处境无关。
(2)生物反馈疗法
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
(3)放松疗法
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其他
焦虑障碍需足量足疗程治疗,症状缓解后仍需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漫长的治疗过程,家人的理解和陪伴、阳光、运动是和药物同样重要的因素,所以治疗过程中,家庭支持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
专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