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线】陈建方 贵州三线建设研究联谊会凯里分会活动述记

贵州三线建设研究联谊会凯里分会活动述记

今年6月6日贵州三线建设艺术团、三线大舞台(贵州三线建设研究联谊会前身)在贵阳,举行了《忆三线,展芳华》系列活动,那次系列活动,有文艺展演(主会场:贵阳,分会场:长沙),三线人座谈会,贵阳少年儿童的三线教育,看望80多岁的三线老同志。外地来贵州人员的旅游活动等,宣传三线事。
   今年7月,贵州三线建设研究联谊会(筹建),为继续落实系列活动采访80岁以上100位老同志,提出一个计划,在2022年6月30前,由贵州三线建设研究联谊会组织贵州省各地采访贵州三线80岁以上老同志。贵州六盘山地区,遵义地区,黔南州(凯里),贵阳市相应落实到相关负责人。7月17日,贵州三线建设研究联谊会陈建方等2人来到凯里市,与汪月华,王玲里,舒德玉,孙秀玲进行了沟通,商议在8月份组织一次凯里三线厂矿企业老同志采访座谈会。之后汪月华等人与三线老人刘宝春,王永明组成本次活动筹备组。这次活动首先得到了北京路街道老年协会会长刘宝春支持,他很赞同,积极地支持。然后分工,12人走访有关三线企业进行摸底了解情况。
  许多老同志知道有这么个活动很激动,纷纷表示,只要确定时间,就一定参加。筹备组的人员来到凯里的立项项目,已停工5年之久的凯里三线建设博物馆墙外,查看现场。自2015年停工至今凯里三线博物馆一直停工状态。
  8月9日筹备组会议确定8月11日举行贵州三线建设研究联谊会凯里分会采访三线老同志座谈会。刘宝春(89岁)协会会长全力支持,并提供会议室,有关人员就活动内容,进行分工和会场布置。筹备组成员有:

刘宝春,汪月华,舒德玉,孙勇贤,孙秀玲,马晓明,吴胜德,王永明,王玲里,肖亚平、刘兰珍。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人员有:长征机械厂(262厂)刘宝春(89岁),韩崇荣(90岁),唐继成(85岁)。凯旋厂(4292厂)田淑香(83岁)。永华厂(4540厂)李培生(81岁),何启芳(82岁)。南丰机械厂(830厂)曾红光(85岁),李淑清(82岁)。还有:马晓明,杨德平,肖亚平,刘兰珍,特邀嘉宾中建公司黄建国等同志,贵州三线建设研究联谊会江庆荣参加了现场摄制工作。

何民权慰问信

在座谈会上,本次活动发起人,三线二代陈建方首先宣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遗产旅游部部长何民权給本次活动发来慰问信:
贵州凯里市的三线建设们:

您们好!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次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我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加强战备,并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西部大开发。此时,根据国家部署以军工电子为主要产品的083基地各厂落户凯里、都匀,在凯里市建设10个厂、5个事业单位。是新中国国防三线建设中生产雷达、电子产品的基地。
    凯里市的三线建设们当年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贵州三线建设已经56年了。今天在现场有许多三线人,当时响应祖国的号召,离开大城市,从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告别父母,告别亲朋好友,携家带孩,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的贵州黔东南州辖地深山峡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创造三线建设奇迹,你们在无水、无电、无路、无房等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凭借满腔建设激情和顽强拼搏的意志,用青春和热血,在深山峡谷中书写出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一大批现代化厂房、设施以及新兴工业在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创造了新中国三线建设史上的奇迹。之后,你们又扎根三线埋头工作,倾情奉献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知识技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行动孕育凝聚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你们是新中国国防三线建设的军工战士,你们是新中国第一次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在凯里地区的三线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O83基地代表人物王小谟,中国工程院士,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083基地落户都匀、凯里两地,主要承担电子设备生产。以“0"字打头,鲜为人知的一批国防工厂在大山里悄然崛起。王小谟院士多次爱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当代人应当牢记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三线人”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时刻保持革命的朝气,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去。我代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及遗产旅游部向您们致敬!向老三线人及家属表示慰问!在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庆典里有我们光荣的新中国三线建设者听从祖国的召唤“好人好马上三线”离开故乡奔向西部大山,“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昨日三线人创造了大国重器,创建了辉煌,今天我们三线子弟接棒前行再创辉煌!
    传承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
    倡导三线研究,助推三线活动
    这是我们三线人和三线子弟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承担起光荣的任务,我们勇敢的行走在路上……。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遗产旅游部部长
何民权敬上
2021年8月11日

陈建方发言

陈建方在发言中谈到:我是1965年6月随父母从上海来到贵州黔南州三线企业,那时我只有6岁。随着时代的推移,当时儿童的我,也退休快2年了。我们三线二代有责任,有担当的组织贵州三线人,特别是将还健在的三线老人,通过用视频,照片拍摄,留存三线人宝贵的遗存资源。使老人们老有所获,获得什么?获得精神财富,老人们曾经灿烂的奋斗史,有记录记载三线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刘宝春发言

89岁的刘宝春三线人谈到:我是1971年从北京来到凯里的,曾经是262厂的一名车间主任,来到凯里今年正好50年了。38岁响应祖国召呼,随着大队人马来到凯里,那时候的凯里条件十分艰苦,每天在工厂起早贪黑忘我的工作,特别是每天加班也不计报酬,一心工作在各个岗位。那时候大家只是将本职工作做好,为了国家的三线建设奉献青春和汗水。

何启芳发言

82岁的何启芳湿润的眼眶在座谈会谈到:我和老伴都是三线建设工作者,1968年来到凯里,加入到4540厂(现永华厂)。去年老伴因病离开了人世。我们把青春、终身、子孙献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我们无怨无悔。看到如今凯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非常高兴。更感恩这个时代,让我们昔日参加三线建设所有艰苦,都变成了今日祖国的繁荣昌盛。感谢时代,感谢党的正确领导。

三线人心愿

在座谈会上还有许多老三线人发言,共同的心愿,感谢时代的进步,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有一个最大的心愿:
    将已停工5年之多的凯里三线建设博物馆尽快完工,投入展示,了却老人们最后的心愿。
    参加三线建设老同志联谊会采访座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活动,三线人肩负着那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抛家舍业,背景离乡从祖国各地来到大西南。以大无畏精神和豪情壮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贵州的工业建设和我国的国防工业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是真正的“牢记初心 不负韶华”。青山一别,苗岭飞歌,历史会永远记住你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共和国的功臣。通过这次凯里采访三线老人活动,为其他地卅采访活动起到助力作用,大家行动起来,为宣传三线人,我们三线二代齐努力!

顺手放入朋友圈,没准您的朋友就需要!

▽三线文化遗产 |  Information 

2021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