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两则奇事,完美诠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老话的真谛!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说两个清代奇事跟您各位上眼,其中一悲一喜,倒也值得玩味。

话说古代小儿“出痘”,谓之“出花”,常有孩童因此而夭折。同治年间,河间府一处村落中有兄弟二人,各自娶妻生子,兄弟二人常年在外给人打长工,极少回家,家中事务交由女人打理。

两家只隔一堵院墙,妯娌之间并不融洽,经常为琐事拌嘴,隔着院墙互骂。两家的孩子天真无邪,却经常在一起玩耍,根本没有因为母亲之间的隔阂而淡薄堂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某年,两家的孩子分别“出痘”,弟妇之子出痘较重,几度陷入昏迷,气若游丝,只怕性命不保。嫂子之子出痘较轻,虽然身体虚弱,但没有性命之虞。嫂子听闻弟妇之子已经水米不进,只怕再过一两天便要夭折。

同为人母者,却根本没有同情心,身为嫂子不但不为弟妇之子将要夭折而感到悲伤,反倒沾沾自喜,说是那女人活该,若非长期跟自己拌嘴,又何至于连累儿子早死。

只是逞嘴舌之快倒也罢了,居然杀鸡炖肉,故意让香味飘到隔壁院中,并故意大声炫耀,说什么自己的儿子有肉吃,有人的儿子这辈子也别想吃肉了。

这一夜,嫂子梦到一个提着花篮卖花的老太太,她见鲜花艳丽,于是上前挑选,谁料弟妇突然出现,也过来挑选。明明有朵最艳的鲜花被她看着,却被弟妇先夺过去,她从梦中气醒,认为这不是什么好梦,准备清晨找人“解梦”。

哪知清晨起来之后,发现儿子身上的痘皆下陷,儿子昏迷不醒,如何也叫不醒,到了傍晚,竟一命呜呼。而弟妇之子,却死中得活,逐渐有了精神,先是可以开口说话,接着能下地走动。

如此一番变故,让邻居好不奇怪,有人认为人生无常,生老病死都属正常,没有什么稀奇。

有人则认为是嫂子心歹,当着矬子说短话,见别人家逢祸事,不但不去关切,反倒恨人不死,似这种行为,容易激怒神灵,于是罚她的儿子替别人的儿子去死。至于谁说的有理,全凭个人观点,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但眼见别人有难,不去关心也就罢了,起码不要再给别人的伤口上撒盐。正如郭德纲所说,在别人喝汤的时候,你能吃上肉,你不吧唧嘴就是善良。一则故事说完,兴许有朋友意犹未尽,且听我再说一个,这则更有意思。

话说清同治年间,扬州有个陈姓书生,陈生早年丧父,与母亲熊氏相依为命。陈生到了娶妻的年龄,母亲与娘家弟弟商议,将弟弟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为妻。

婚后,小夫妻夫唱妇随很是恩爱,儿媳对待婆婆十分孝顺,一家人和和美美,羡煞旁人。某年,媳妇突然病倒,手脚无力,不能下地,生活不能自理。陈生一心考取功名,终日苦读,根本无暇照顾病妻。

婆婆心疼儿媳,于是将儿媳搀扶到自己的屋中居住,为得是可以随时照顾儿媳。一夜,婆婆在睡梦中被浓烟呛醒,睁眼观瞧,只见火光荧荧,一只大老鼠的嘴里托着一根冒着火苗稻草在房梁上乱窜。

婆婆随即大声呼救,陈生听到呼救声,冲到屋中,先将母亲背出,接着在赶来救火的邻居的帮助之下,又将妻子救了出来。刚把人救出,房梁就被烧断,若稍迟一步,只怕陈生之妻就要葬身火海。

庆幸之余,陈生不禁感叹,若不是儿媳孝顺,婆婆有心,只怕二人之中必有一人要因这场无名之火而遇难,只道是祸患常起于细微,平时做人做事多存一分善念,或可抵消一次劫难。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意义在于,目标依然存在,但模糊化成心中一盏明灯,指引前行的北斗星。当下但行好事的动力则是,我们现在有机缘做这件事情。

任何事都有因缘,因是你有机会由明灯指引到达目的地,缘是此时此刻你有机会为之努力。缘分得来不易,但人往往不珍惜当下的缘分而过分执着于远方的目标,越走越迷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