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你是哪一型?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亲子天下《萨提尔的对话练习》)
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见的,只是表面很少的那一块,更大一部分,藏在更深层次,那是人的内在。根据冰山的层次,其中关于人们的应对姿态,萨提尔提出有四种基本类型。你了解自己通常是用哪一种“沟通姿态”保护自己吗?
维吉尼亚.萨提尔女士,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之一,被誉为家族治疗的哥伦布,1972年她出版《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 Making)一书,提过“冰山”一词。
萨提尔的学生约翰贝曼博士,根据对萨提尔女士的观察,发现萨提尔女士的“对话”,非常有穿透力且具启发性,因此贝曼根据萨提尔对话脉络,归纳并发展了冰山模式,此模式运用于与他人沟通,也运用于厘清自己。
很多学习冰山的人,纷纷赞叹冰山的奥妙。
冰山只是一张图,怎么会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冰山就如同吉他的弦,一把吉他只有六根弦,冰山还比吉他更多一点儿。透过吉他的六根弦,能弹奏出美妙的琴音,只要你练好基础指法,便能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冰山也是如此美妙,而每个人都有弹奏的指法,弹出不同的节奏与韵律。
冰山模式是什么呢?
冰山理论其实是一个隐喻,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见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事件或者故事。亦即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的那一条线,指的是人应对的模式,亦称为“求生存的姿态”。
而人更大一部分,却藏在更深层次,那是人的内在。人并看不见内在,恰如一座冰山,只有七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七分之六藏在水面下,分别是: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冰山的层次
一、行为(事件、故事内容)
当你看见一个人,最先看见的是“行为”,听见那人说的“事件”。而冰山下层的内容,并不为一般人知悉。人们透过一个人的“行为”,或者人对事件的“叙说”,来“推测”或“了解”一个人。
比如孩子破坏了东西、说了一段故事、显现在外的动作、一个人的表情,甚至是狗儿满嘴是血,都属于冰山上层。
二、应对姿态
冰山图上有一条游走于水平面的线,那是人为了求生存,应对环境而发展的生存姿态。在冰山与水平面交界处,“生存姿态”像是身体的姿势,又像是一个立场或是所处的位置,或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姿态。
萨提尔提出有四种基本应对姿态,应对姿态是怎么学来的呢?
人们最原初的关系,就是与家人展开互动,因此关系的功课,是从家庭里学习应对而来。大部分的人所谓的“沟通”,并不是与人连结,而是自保居多,人们从小即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以下是四种“沟通姿态”,但是目的并非与人连结,而是自保。
❶指责
指责的应对姿态,是为了求生存,保护自己的姿态。在与人应对时,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总是用否定、命令来沟通,并不是表达自己。
❷讨好
讨好的应对姿态,是为了求生存,保护自己的姿态。在与人应对时,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得到他人的认同,总是唯唯诺诺,以“好”、“答应”来沟通,并不是表达自己,因为讨好者担心,一旦表达自己,就得不到他人重视、爱与价值。
❸超理智
超理智的应对姿态,是为了求生存,保护自己的姿态。在与人应对时,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为了得到被认同,沟通时总是争辩、说理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不是表达自己。
❹打岔
打岔的应对姿态,是为了求生存,保护自己的姿态。在与人应对时,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在乎他人。为了面对压力,沟通时不表达自己,而是用不沟通来沟通。
萨提尔模式的四种应对姿态,不仅显现在语言讯息里,在非语言讯息里的身体姿势、声音语态,都显现应对的姿态。一般人不易觉察自己的姿态,也不易承认自己的应对姿态。当一个人有心改变,在非语言讯息与语言讯息中,姿态被觉察了之后,会更深的认识自己。
在亲子教养的关系,父母若觉察自己的姿态,对孩子的教养将带来和谐,将带来成长的模式。
那什么样的姿态比较健康呢?
一般而言,自己能觉察姿态,并愿意为自己负责,那就是初步的功课了。比如知道自己在指责,但你就是要指责,并且愿意为指责的后果负责,这样是没问题的。但是在教养过程中,教养者即使知道自己的姿态,也摆明要用这样的姿态,那样的姿态并没有美好的结果。
在萨提尔模式中,一致性的姿态,是最健康的姿态。
一致性
一致性的姿态,内在和谐宁静,外表专注放松。在与人应对时,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沟通时懂得表达自己。
一致性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内外一致。如果心里有某种感觉、想法与期待,那就为自己负责的表达。
这看似简单,但是并不容易,因为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感受、想法与期待,或者知道自己的感觉、想法与期待,却不一定懂得表达,或者可能以表达出来,却不是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而是以控制者、受害者的方式表达,那就不是一致了。
但必须认知的是,“一致是个选择,不是个规则。”人可以选择任何姿态,但是人必须为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