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七) 彻底崩盘的燕帝国

伴随着邙山之战的获胜,河阳和怀州很快就被燕军攻占,燕军再次出现了此前安禄山南下席卷时的有利局面,完整的控制了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可以后顾无忧的西进陕郡、潼关,局势似乎再次向燕军有利的方向发展。然而,很快,燕帝国就跌入了深渊,因为刚刚获得大胜的史思明,马上就将迎来他生命的终结。

史思明的死,看起来似乎只是个意外,他想乘邙山大胜的有利时机,迅速攻克陕郡,然后儿子史朝义军事上一时没有取得进展,又被老爸逼得太急,于是儿子一时想不开,就把父亲给办了。

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思明退屯永宁,以朝义为怯,曰:“终不足成吾事!”欲按军法斩朝义及诸将。…思明又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朝义引军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执挚,杀之。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壹,遂缢杀思明。

然而史思明的悲剧结局,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必然。

我们在第四十节为大家详细的介绍过史思明的登顶历程,史思明实力虽然很强大,但也只是燕帝国的众多大佬之一,燕帝国还有很多大佬足以与其分庭抗礼。在史思明火并安庆绪的时候,其阵营就危机潜伏,很多大佬有意选择安庆绪,杀掉史思明。

史思明通过心理战的方式吓唬住了安庆绪,成功称帝,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像安禄山一样,成为众多大佬的共主,完全依靠个人的自立和魅力来压服大家;另一条路就是另起炉灶,建立一个以自己的班底为主的全新架构,谁不服,就铁血镇压谁。

史思明最终选择的是第二条路,因为他崛起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他也没有这样的资历和积累,敢像安禄山那样相对放手把权利交给众多大佬。因此,他只能通过扶植自己的亲属以及相对官僚化、扁平化的汉人亲信,建立以唐帝国为标准的官僚化帝国,打压以游牧部族为主的贵族大佬。

但是史思明构筑的燕帝国还处在强大敌人——唐帝国的巨大军事压力之下,史思明还没法展开大清洗来巩固自己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史思明对于自己的权力架构始终首鼠两端,尤其是对于革命接班人的安排问题。

史思明对于革命接班人的安排,有的史书如《安禄山事迹》说他已经指定了太子:

(思明)乃立宗庙社稷,谥祖考为皇帝,以妻辛氏为皇后,次子朝兴(清)为皇太子,长子朝义为怀王,诸子皆为王。

有的史书如《资治通鉴》则说他还没有指定。但也明确说明史思明立的皇后是二儿子的母亲,史思明也明确表示希望自己的二儿子接他的班。

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颇泄其谋。

看起来史思明有意把二儿子当接班人培养,却又把他放在首都,安排另一个强势的大儿子史朝义作为前敌大将军,在军队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一个熟悉历史,尤其是熟悉唐帝国历史的朋友来说,很容易从史思明的安排中,嗅到危险的新号。史思明的这个安排,一点都不稀奇,甚至可以说是这一百多年来流行的大路货,一百多年前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李渊,就是这么安排自己的儿子们的,然后被前敌的儿子整成了太上皇。

不说那么远,就最近几年,玄宗皇帝,肃宗皇帝,都一直在想方设法的这么安排,当然也都弄得一地鸡毛,弄出了马嵬坡的腥风血雨,弄出了建宁王的突然横死;当肃宗皇帝死后,为了谁当新皇帝的问题,太子与前敌总指挥越王,还将继续殊死厮杀。

这样的安排摆明了充满了危险,可是皇帝却往往拒绝不了这样的安排,在一个拥兵大佬满地走的帝国里,皇帝除了儿子,谁都信不过,更可悲的是,实际上儿子他也没法信得过。皇帝希望把除了自己外,最大的权力都交给自己的接班人,以保证江山始终都姓李、姓史,可是,接班人的权力大了,反过来就必然会威胁到皇帝自己,于是皇帝往往会扶持另一个强势的皇子,希望能平衡太子的权力。

但是这样的平衡实在很难掌握,太子和强势亲王之间往往内讧得一塌糊涂,几百年来历代帝王想要玩平衡的这么多,能有个好收场的实在凤毛麟角。

史思明未必不懂其中的艰难,但是他没有得选择,因为他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一条可以简单紧握权力的路。燕帝国是由河北和塞外无数拥兵大佬组成的军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非常的强悍,又非常的脆弱,最关键的是,如果我们回顾下第四十四节,就会发现这样的共同体,是以一种过去从所未有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安禄山也罢,史思明也罢,都找不到有效掌控它的抓手。

史思明只有借鉴唐帝国历代皇帝用过的办法,尽管历史也证明这样的办法,几乎都会带来动荡与危机,但是找来找去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当然,史思明也做了一些改进,那就是自己作为三军总司令,前敌总指挥,亲自带兵,亲自指挥最重要的前线战役。

然而,一直亲身在前线,固然可以加强对一线大佬的控制,但也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一个皇帝能不能够抓稳枪杆子,能不能坐稳皇帝,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人在哪里,更取决于他能不能满足普遍大佬与基层实力派的利益诉求。

对于燕帝国来说,第一个大矛盾就是一线军头和将士们与后方汉人士族之间的矛盾,史思明大历扶持汉人文职官员,压制一线军人,必然导致前线将士打死打活,后方官僚们歌舞升平的局面,而这样的巨大反差,让军中遍布了对史思明的不满情绪。

要平息军人对后方不打仗的人的不满,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足够多的物资激励,当兵固然危险艰苦,但如果能够换来阶级跃升,吃香喝辣的机会,大把中层基层将官们都会积极支持你。然而,燕帝国的第二个大矛盾就是,他的经济也无法支撑下去了。

在第一燕帝国时期,也就是安禄山时期,燕帝国一路势如破竹,四天就拿下了洛阳,而洛阳是帝国最大的仓储基地,帝国大约一半的物资钱粮储存在这里。帝国的第二大仓储基地是著名的河阴仓,在黄河北岸专供河北诸镇。也就是说,燕帝国完整拿下了帝国最大的两个仓储基地,控制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帝国物资,这让燕帝国一时拥有了巨大的财富。

半年后,玄宗皇帝逃出长安,也没有破坏长安的仓储:

上过左藏,杨国忠请焚之,曰:“无为贼守。”上愀然曰:“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

第一燕帝国时期有唐帝国多年来的大半储备,只用养唐帝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兵,而且士兵大多在长安、洛阳这样的内陆地区,运输损耗小,所以经济和财政一直都比较富裕。

然而,邺城会战彻底打残了燕帝国最大的粮食基地——河内陆区,也彻底打掉了燕帝国起兵以来的积累。

自冬涉春,安庆绪坚守以待史思明,食尽,一鼠直钱四千,
    安庆绪收子仪等营中粮,得六七万石,与孙孝哲、崔乾祐谋闭门更拒思明。

安庆绪留给史思明的遗产,只有郭子仪来不及带走的六七万石粮食,不够燕帝国大军吃一个月的。而接下来河南地区又经历了唐帝国的一轮抢劫和坚壁清野:

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官吏南奔襄、邓,诸节度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李光弼)遂移牒留守韦陟使帅东京官属西入关,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光弼帅军士运油、铁诸物诣河阳为守备

所以,现在的燕帝国第二帝国,和第一帝国时期已经大不相同,只能以刨除最发达的河内陆区的河北,来供养数万大军的千里远征,那么河内以北的河北,那巴掌大的地方,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吗?只怕是没有的:

是时史思明亦铸顺天、得一钱,一当开元钱百。贼中物价尤贵。

史思明也学起了第五琦的发大钱,而且比第五琦迈的步子还要大,干脆直接发一当一百的大钱。我们回顾下第四十一到四十三节,就可以知道,燕帝国这轮发大钱,短时间内肯定可以聚敛到大量财富,支撑燕军经过一年多的远征,攻克洛阳,但是一两年后,也必然带来物价飞涨,导致基层到高层的财富巨额缩水。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史思明发行的这些大钱,都用来发部队将士的薪水了,也就是说,一线将士们辛苦奋战一年多,不但没赚到钱,还濒临破产,他们对于史思明的支持度,自然就会极度下降。

在前述的双重矛盾的作用下,我们看到,只不过是史思明随口骂了几句作为导火索,骆悦、蔡文景甚至是史思明贴身侍卫总管曹将军这样的基层将官,都积极鼓动史朝义火并史思明,到了这样的众叛亲离的地步,即便史思明贵为皇帝,也无可奈何。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朝义俯首不应。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

史思明不愧是一代枭雄,被抓的时候仍然不愿放过一丝的希望,还在大喊“你们别犯傻啊,你们要等着我带领你们攻克长安,荣华富贵大大的呀,你们到了那个时候,再来杀我也不迟啊”。

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

你别说,史朝义一伙真被吓住了,一时不敢立即杀了史思明,他们也在等待着燕军对于这句话的反应,万一发现史思明仍然是众望所归,史朝义在燕帝国毫无容身之地,那么他多半会连夜亡命逃往唐帝国。

可是对于史思明的许诺,燕军报以了长久的沉默,不是大家不相信史思明有能力带领大家深入长安,而是因为有太多人,曾经在长安呆过。五年前,很多将士们就曾经攻克过长安,可是大家又得到什么呢,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不到希望的苦战,只不过是百死余生之下,现在一生的积蓄又化为了水,所谓的攻克长安对于大家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史思明邙山之战大胜,打开了洛阳战场局面的消息传到了河北老巢,留守范阳的太子史朝清兴奋不已,每日饮酒欢呼,放声高歌,万万没有料到,数日之间剧变突发。留守范阳的张通儒得到了新皇帝史朝义的密令,带领阿史那承庆、高鞫仁、高如震等合谋诛杀史朝清及其团伙。

大家在诛杀史朝清的时候齐心协力,可是当张通儒要求高氏兄弟斩草除根,进一步诛杀史朝清的母舅辛家的大佬辛万年的时候,高氏兄弟却立即反目,先下手为强杀死了张通儒,并随机拉开了范阳大内讧的序幕。

高家和辛家一样,都是河北北部一带的大家族,也许本来就是汉人豪门,也许是原来的高句丽豪族,逐渐汉化后以汉人自居。我们在第四十节为大家分析过,张通儒、阿史那承庆、张忠志等这些人,代表的是在安禄山时代,位居帝国最前列的塞北内附游牧部族群体,这些群体在燕帝国崛起后,长期处于特权阶层,和汉人豪族之间的矛盾非常的深。当张通儒企图进一步诛杀辛氏家族,借机清除史思明在范阳重用汉人豪族和士兵的布局,恢复塞北内附部族的影响力的时候,高氏兄弟立马就翻脸了。

史朝清本身作为汉人太子,理应和高氏兄弟为代表的汉人/高丽人豪族关系紧密,但是大约他作为二世祖,缺少政治天赋与政治能力,当上了太子之后,得意忘形,一点都不注意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大多数汉人豪族和汉族士兵们,并不愿意支持他。

如果史朝清早知道时事变化的会如此的快,如果他能团结好可以团结的力量,完全有资本可以在范阳以先皇的名义宣布除逆,与史朝义斗争到底。然而,历史没有如果,高氏兄弟在诛杀史朝清及其党羽时,还嘲弄史朝清,你平时拿我们当奴才一样使唤来使唤去的,也有今天啊。

然而,高氏家族杀史朝清那是私人恩怨,也是给新皇帝的面子,可要清洗史朝清母亲的辛氏家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随后,范阳城立即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派系——塞北内附游牧部族与汉人豪族和士兵,双方迅速各自站队,展开了激烈的内讧。

阿史那承庆、康孝忠等人联合诛杀了高如震,高鞫仁随即反击,很快,城中的所有汉族士兵们加入了高鞫仁的队伍,所有的内附塞北部族,都加入了阿史那承庆和康孝忠的队伍。按照惯例,似乎是游牧部族的战斗力更为强大,但是范阳是帝国老巢,是帝国的大后方,精锐的游牧部族正规军队,大部分都已经南下到了一线战场,留在家的部队反而是汉族精锐士兵较多。

结果,阿史那承庆和康孝忠很快被赶出了范阳城,随后,汉族和高丽的军头们联手,大肆屠杀城中游牧部族的将士和家属。阿史那承庆等人只能收拾残部,向南边石家庄一带的张忠志求援,纠集起来一支部队,又与高鞫仁的汉人部队在城外野战,结果阿史那承庆部大败。至此,燕帝国的老巢范阳城,已经完全失控。

洛阳前线的部队,已被史思明大量抽调到南边的淮河战场声援刘展。现在史朝义在洛阳刚刚火并父亲,身边部队和可用的将领并不多,而以史朝义的资历和弑父上位的方式,对于不在身边的部队,自然是根本指挥不动的。无奈之下,史朝义只得从身边勉强抽调了五千前线用不上的老弱,由将领李怀仙率领赶回范阳稳定局势。

李怀仙的级别并不高,在五年前,他还只是杨朝宗手下的一个偏将,他在这几年的战争中,也没什么事迹留下,大约只是在逐步累积军功,累升到了普通的正师级最多副军级干部。李怀仙资历浅,手里的部队又不够精锐,所以刚进范阳城,很是小心谨慎,和高鞫仁日日宴饮,相互间都想动又不敢动。

现在的状况,有点像第三十五节介绍过的局面。当时安庆绪派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率五千部队,到史思明的范阳掺沙子;而当时的史思明采取的措施是,挂起了唐帝国的旗帜,从而统一了思想,果断解决首都来的部队。

现在的高鞫仁,如果只看实力对比,与首都方向撕破脸,先下手为强,似乎很容易,可是这也就意味着与帝国为敌,要面临帝国持久的围攻,怎么看也是没有前途的。所以,高鞫仁和李怀仙之间,谁输谁赢的关键,就看高鞫仁能不能像史思明一样,挂个唐帝国旗帜,说服自己这边的队伍跟随自己执行冒险激进的计划。

史书说,高鞫仁一度打算先下手为强,但是当晚下了大雨,最终犹豫半天没有行动,其实真正让高鞫仁犹豫不决的,恐怕并不是当晚的大雨,而是内部讨论所反映出的人心所向。史思明时期,唐帝国已经把燕军全部压到了黄河以北,安庆绪在狭小的河内一带苟延残喘,史思明部又是兵强马壮,不逊安庆绪部,此时举起唐帝国的旗帜,自然能让大家信心十足。

而现在的燕帝国在洛阳刚刚大胜,唐军短时间根本无法顾范阳的内讧。而高鞫仁部也只是燕帝国留守的汉军,面对只剩老弱病残的城内游牧部族兵,固然有点优势,如果要和前线的野战军比,就有点不够看了。

最终,高鞫仁无法说服各部汉军强硬到底,无法说动大批小弟愿意跟随,只好轻装去李怀仙府上,希望可以妥协加吓唬,想办法留下一命。但是李怀仙通过多方获取情报,对高鞫仁部现状有所了解,决定果断出手,当即杀死了高鞫仁及其小团队。高鞫仁被剪除后,这两个月跟随他的部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异动和群体事件,也说明高鞫仁已经被城中汉军抛弃,这支部队仍然愿意挂燕帝国的旗帜。李怀仙凭借此次平乱的表现,从此稳坐范阳,为后来的修成正果,打下了第一桶金。

燕帝国的内讧,最大的得利者不止一个李怀仙,一直守在石家庄地区的张忠志,利用内讧,一举火并了史思明派来监视自己的辛万宝,得以完全掌握自己的辖区。同时,由于范阳的内讧,以阿史那承庆、康孝忠为代表的塞外内附部族,被城内汉人士兵大量屠杀,幸存者基本都投靠了张忠志,这也让张忠志部的实力、影响力和威望都大大提升。这一轮的变故,也为张忠志后来的修成正果,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经历了范阳大火并后的燕帝国,已经彻底四分五裂了,史朝义眼皮子底下的洛阳,有多少人真听他的已经很难说了,遥远的大后方河北,已经大致分成了北边范阳地区的李怀仙军团、南边河内陆区的薛嵩军团,西边石家庄、保定一线的张忠志军团和东边沧州、衡水一带的田承嗣军团,这些部队的首脑人物,很多都是安禄山时期的大佬,史思明要他们听令都得费一番力气,区区一个史朝义,就想都别想了。

至此,燕帝国功勋宿将纷纷在内讧中凋零,已经没有了当初安禄山、史思明那样资历深厚足以当大哥的大佬了,这也就意味着,燕帝国已经无法以一个帝国的形式被整合起来,燕帝国已经彻底崩盘了!

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是,在燕帝国激烈内讧、最终崩溃之后整整两年的时间,唐帝国却毫无动静,当时的中国呈现出了“西线无战事”般的平静。

这是因为燕帝国崩溃了,不代表唐帝国就很轻松,唐帝国也面临着濒临崩盘的困境。

喜欢本篇的朋友,欢迎多多转发,如果喜欢公众号的文章,欢迎加入微信群,和众多喜爱历史的朋友一起讨论,欲加群留言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