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哥闲话】正哥闲话黄芪第四话 话说黄芪别名之产地篇
此话就把黄芪的别名中因产地而得名的简单介绍一下,这是一大类,可不是单独的。
下面逐一简单说说这些产地;
白水耆、赤水耆、绵耆出自明·《本草原始》载“生赤水乡,名赤水耆,生白水乡,名白水耆,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耆……”白水与赤水两个地名现在都有,白水县在陕西、赤水为贵州遵义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但说到黄芪上按古书记载并非此两地,依据明代《本草蒙筌》的说法“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可见此两地为现在的甘肃之境,但只是两个乡,具体为现在哪里正哥也未加细致考证;有关绵耆的产地沁州绵上,一说为今天的沁县一代,但按正哥考据,当为今山西介休东南一带,古沁州辖沁源,和川,绵上三县,绵上即正哥所说今介休,之所以名介休是因为介子推死于绵上之故(介子推为重耳之臣,被火烧死于绵山,为中国清明节的由来,此处不细说)。
关芪是关外所产,泛批今东北一带;
宁古塔芪产于今黑龙江宁安(古称宁古塔)及吉林省延吉一带;
卜奎芪产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旧称卜奎)、嫩江及内蒙古莫力达瓦旗斡尔族自治旗等地。
说起宁古塔,正哥这里再闲话几句,小时候看书上现在看电视上经常有清清朝皇帝对犯有重罪的大臣说““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象是很重的处罚了。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清朝的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就是用来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因为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去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们折磨而死,比死还要难受。
再次扯远,还是回到黄芪按产地来的别名上吧。
“正口芪”,产于内蒙古,过去多经河北张家口的独石口进关集散而得名;
“武川芪”,产于内蒙古武川等地;
“大岚芪”,产于山西五寨等地;
“壮芪”,产于陕西省绥德等地;
“川芪”,产于甘肃岷县等地,因入川集散而得名;
“库伦芪”,主产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
实际上黄芪因产地而来的别名还有很多,如甘肃黄芪、河北黄芪等,但因为不是地道产芪(黄芪的地道产芪也是在不断的迁移,关于黄芪的地道产区变迁正哥后续会有专门一话来介绍)而不出名,大夫开方时也不会专门去写。
今天有关黄芪因产地而来的别名就介绍到此,下一话正哥准备写写黄芪因外观和古代本草沿袭下来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