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教师培养新路——“明远教育书院”顾明远对话“山长讲坛”吴颖民

7月12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揭牌仪式暨教师教育高峰研讨会在石牌校区召开。研讨会的重头戏是“明远教育书院”对话“山长讲坛”,由德高望重的当代教育名家顾明远先生和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展开一场重量级对话,开启了教师教育高端研讨的序幕,碰撞出教师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思维火花。对创新型教师的理解,对教师职业、教师地位、教师信念、教师教育的功能定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大学、政府和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方面等进行了深度交流。

嘉  宾:顾明远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吴颖民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主持人:郭  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家书院执行院长、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常务副院长

创新型教师重在改变学生的思维

郭华:顾明远先生和吴颖民先生有许多共同之处,尤其是他们对教师教育有非常深厚的情感,而且在教师教育方面都是开风气之先的。此次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的成立,与年初发布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有很大关系,文件里提到要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您们认为,创新型教师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顾明远:谈到创新型教师,原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吕型伟讲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那么,教师怎么创新?我觉得教师天天都在创新,因为每一天遇到的学生、每一届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工作本来就是创新的工作。

现在提倡创新型教师,是更重要也是更有意义的。创新型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提出过一个观点,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思维改变世界。乔布斯、马云的成功,靠的就是创新思维。所以,教育就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这是我们做创新型教师需要注重、完善的。

吴颖民:我非常赞同顾明远先生的观点。我理解的“高素质”,实际上涵盖了后面的“专业化”和“创新型”,专业化、创新型是高素质的两个突出特点。所谓高素质,我认为教师应该有崇高的理想抱负、使命担当,高深的专业知识,高超的现代教育教学技能和极高的教育教学效率,满足了这一系列要求才能体现高素质的特点。

要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能够创新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对学生的评价,创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手段。关键是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一定要有改变的意识,切忌老的套路走到底。要不断地问自己,我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换一种做法,我能不能改变自己?唯有如此才是实实在在地做创新。

让师范生一进校就能接触到儿童

郭华: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教师不善于改变,不思改变。原因在于他们本身也不喜欢教育,有的是考学时被调剂过来的。他们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手段,没有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所以想问两位先生,最初您们当老师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吗?

顾明远:我第一个志愿是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后来落榜了就去做小学老师。在这期间,我过得很快乐,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很有成就感。后来,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立志就是要做教师。现在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得已去上师范、做教师的情况,这无可非议,因为每个人都要生存。让教师热爱教育行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没有爱就没教育,一定要给予他们时间去爱孩子。所以,师范院校应该让师范生一进校就接触孩子,这个感情一定是要培养的。

吴颖民:我也因为生不逢时,一开始就没书读了,“文革”期间我们家受到冲击,我也因此下乡。后来做知青时,有机会参加了高考。我的第一志愿是湛江水产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华南师范大学。我最初来到华师的原因,是专业教师希望我回来给他当助手。那时还没有恢复研究生考试,所以调不进来。后来,华南师大附中老校长王屏山先生建议我到附中。开始几年,因为一直想到大学做研究,所以我有些不安心,后来他一再告诉我不要小看中学教育。中学教育实际上是有许多学问的,他说当了一辈子的校长和教师,认为现在还不能说称之为“家”。在中学不管是教育教学还是学校管理,学问很深,如果钻进去就一定会找到乐趣,一定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慢慢地我就安心了,后来他很快重用我,5年就被提拔为副校长。这对我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对事业也是慢慢理解,并带有深厚感情,需要投入,需要有实践的时间。

让教师学会发现自己的价值

郭华:两位都当过校长,你们在治校过程中,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热情,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

顾明远: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教师的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不高。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所以,我提出要给教师专业学位,现在教师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当时创建的。我认为平生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是为教师创造了一个进修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要想留住教师,就要让他们知道一个发展的方向。

吴颖民:我觉得校长如果想让教师们喜欢自己的职业,一定要让他们发现教师的价值。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所选择。我在华南师大附中做校长时,每年都让教师们自己选择:愿意带多少个班,愿不愿意开选修课,愿不愿意组织社团指导学生做研究等。我们尽可能让教师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才会找到乐趣。另外,校长要关心教师的后顾之忧,比如说年轻教师的婚恋问题,中年教师的子女教育问题,如果可能的话多给他们提供帮助,他们一定会感受到教师行业的温暖。

提升教师教育信念要重实践

郭华:教师的专业性必须高度重视,但是关于师范生的职前和职后培训,内容比较关注知识技能,而对信念提升方面的内容关注得较少。我们通过什么路径能够提升教师的教育信念?

吴颖民:怎么建立这个信念,首先要有实践。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这必须在实践中证明。在工作中你有没有付出感情,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问题学生,你用了许多所谓很巧妙的办法,但是你没有真心对孩子好的话,他可能不会改变,但是一旦他感觉到教师真心对他好,希望自己有更好的发展,也许这种坚冰就会融化。另外,我觉得教师的教育信念建立,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去学习,比如我们说教育可以成就人才,人才改变国家。所以,我们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想这是一种信念,同时对教育的理解、教师地位的理解也是一种信念。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即将要做教师的这些年轻人传播这些信念,并做好梳理。

郭华:“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实践中,教师有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顾明远: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比如说孩子不爱学习,我给他讲故事,讲到关键的时刻,我说我得开会去,让孩子自己去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这样他们也慢慢对学习感兴趣了。他们只要对读书有兴趣,对其他学科也一定会产生兴趣。关键是要想办法。

吴颖民: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兴趣问题,实际上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表现。比如我是化学教师,不是化学知识掌握得牢固就行,要让孩子喜欢上化学才是称职的。比如有的教师搞梦工厂工作室,让所教学科与相关的一些玩意、游戏和魔术结合起来,学生慢慢地入迷,从而对学习感到有趣。如果说,我们的教师都能够挖掘学科知识、学生经历、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这里入手,我想是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培养创新型教师需要中小学的更多参与

郭华:一般来说,教师的培养应该是高等师范院校的责任,然后是地方政府,当然也有国家层面的,还有就是与中小学之间的协同。但实践中却很难协同起来,您们觉得有什么好办法?

吴颖民:过去我在中学工作的时间比较多,对于师范生的培养有所了解。但是从中小学用人单位的角度上讲,我们更容易发现新入职教师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以此去看大学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比如大学本身教学方法很落后,照本宣科,大班上课排排坐,不讲教法,不讲艺术,不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激发学生兴趣。师范生以这样的教育经历毕业后到中学工作,当然不会做出很好的教育。所以,我觉得要让教师教育更好地符合基础教育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需要,就一定要让更多的中小学参与教师教育。学校聘请更多的兼职教授、兼职导师,让他们与师范大学有更密切的联系,与师范大学各院系有更密切的联系,这样让他们不仅作为教师培训的导师,而且作为师范生的导师的话,我认为一定会有效改变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与中小学的期待之间的问题。让中小学更多地参与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让师范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清楚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更好满足中小学和优质教育的需要,从而让学校校长、教师满意,学生、家长、社会满意,这才是一种良性循环。

郭华:如何真正建立起大学、政府和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的机制?

顾远明:我觉得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师范教育一定要改革,包括课程改革。过去主要是以这个学科知识越多越好为标准,对教育实习不重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师范院校也曾经掀起过“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争论,好像有师范性就没有学术性,其实强调“师范性”也强调了学术性。学生培养的规律难道不是学术性问题吗?当然,师范学校的课程要改革,整个的培养模式要改变。我一直主张,师范生一进校门就要让他们到中学里面去。另一方面,我们要把中小学教师请进来。过去中小学教师进到大学很不容易,现在中小学教师也有正教授了,这个教授与大学的教授是一样的等级,只是性质不同而已。他们可以来大学讲课,改变我们师范院校的课程,改变对孩子的培养方式。可喜的是,现在许多地方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形式,我们要集各方力量把青年教师培养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