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螺这刺多的哟,难道是拿来给龙王梳胡子的吗?
大家都还记得,物种日历前些日子介绍了美丽的玫瑰千手螺和玛娃花仙螺。从动物学上说,这两种螺在传统上都属于骨螺科螺类,玛娃花仙螺也只是在最近才被“分家”到了珊瑚螺科。而今天,我们要认识一枚真正的骨螺,这就是今天的主角栉棘骨螺(Murex pecten)。
栉棘骨螺标准照。图片:deepseanews.com
近乎完美的螺壳形状
栉棘骨螺这个名字,很好地描述了它的外形。“栉[zhì]”即为齿长而密的梳子,而“棘[jí]”则是长而尖锐的刺。栉棘骨螺的螺壳上,以近乎完美的120°角相隔排列着3条隆起的粗肋,这三条粗肋从螺壳顶一直延伸到最下层的螺壳,并结束于长长的前水管基部。栉棘骨螺的前水管十分发达,在大约15厘米长的螺体中,几乎超过一半的体长都是长长的前水管。
从前水管方向看栉棘骨螺。图片:fengfeixue0219
在每条粗肋上,各着生有一排粗大的棘刺。而在前水管上,三列长棘刺和螺壳粗肋上的棘刺相连,排列为规则的平面,此外前水管上,还具有两列更为细小的棘刺。这样的外形,让它看起来颇似一把具有三面齿的梳子。“栉棘”之名,实在不虚。
前水管上的小棘。图片:fengfeixue0219
与维纳斯女神的渊源
在贝类爱好者的口中,栉棘骨螺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那就是“维纳斯骨螺”。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名字其实和维纳斯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栉棘骨螺的分布范围,在我国东部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印度洋东部的温暖太平洋—印度洋海域,和诞生维纳斯的地中海,相隔了十万八千里。
倒是它的英文名“Venus comb murex”——维纳斯的梳子,揭示了这个名称的来历。或许,是人们惊叹于它精巧而华美的外形,认为只有从大海中诞生的美神配得上使用这鬼斧神工般的梳子,所以才赋予了它维纳斯的名字。
维纳斯从诞生开始就和贝壳有不解之缘。图片:wikiart.org
栉棘骨螺所在的骨螺属,算得上是骨螺科的“嫡系”。这不仅仅因为骨螺属是骨螺科乃至骨螺超科的模式属,而且它的属名“Murex”也是“根红苗正”。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博物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它的巨著《动物志》中,用“Murex”一词来描述骨螺科螺类了。只不过这个词在当时并不是用来描述栉棘骨螺,毕竟在印度—太平洋海域海底漫步的它们,不可能被身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看到。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其实是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大名鼎鼎的染料骨螺(Bolinus brandaris)。
染料骨螺原是骨螺的一员。图片:staticflickr.com
骨螺类的颜值担当
和栉棘骨螺相比,染料骨螺的螺壳并没有那么多夸张的长棘,只有几个短粗的棘突,外形更显厚重和内敛。而这包被在这普通贝壳内的,却是使它声名显赫的肉体。染料骨螺的腺体能够分泌出一种黄褐色液体。在阳光和氧气的催化下,无奇的黄褐色会逐步转化为璀璨夺目的亮紫色。这紫色鲜艳而耐久,是浸染衣物的上好染料。而稀少的产量,则让它成为了为古希腊乃至罗马时代高官显贵的专利。所谓帝王紫,正是由此而来。
只有罗马帝王才能身着紫袍。图片:world4.eu
可以说,染料骨螺才算得上是整整意义上的“骨螺”。不过时过境迁,庞大的骨螺类分分合合,染料骨螺最终被单列为染料骨螺属(Bolinus),我们只能从它的异名Murex brandaris中一窥它当时的身份,而Murex之名,则落在了栉棘骨螺所在的家族上。
帝王紫与染料骨螺。图片:ancient-origins.net/louisewells.com
尽管之前的“老大”分了家,但栉棘骨螺也没有辜负这个响当当的名头,它和骨螺属的其他一些成员,依靠自己精美的长棘,成为了骨螺类的“颜值担当”。除了栉棘骨螺之外,拥有美丽褐色条带的女巫骨螺(M. troscheli)、长棘带黑色的黑刺骨螺(M. nigrispinosus)、具有超长棘刺的长旋骨螺(M. altispira)等,都相当精致美丽。
女巫骨螺M. troschel带有褐色的条带。图片:wiki
长长的棘刺是来保护自己么
长期以来,人们在赞美于骨螺属螺类贝壳那夸张而精致的棘刺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它们会具有这样长长的棘刺?目前比较流行的是“防陷说”和“防御说”两类。前一种理论认为,这些长棘可以防止螺体陷入到松软的海底泥沙当中,不过这一理论的可信度并不高。
这是因为并非所有骨螺都具有如此夸张的长棘。而且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位于螺口两侧的两列棘刺,均微微向螺口朝向的一侧弯曲,甚至在前水管上,还专门有一列竖直向下的棘刺,显然并不能防止螺壳陷入泥沙,反而更有可能“插”到泥沙内。此外,栉棘骨螺在爬行时,实际上可以依靠腹足将整个螺壳抬起来,并没有陷入泥沙之虞。
活的栉棘骨螺。视频:Youtube
相比之下,“防御说”就更合理一些。螺口两侧微微向下弯曲的长棘,恰好像笼子一样盖住柔软的腹足,让猎食者无法从两侧偷袭肉体,更能打消猎食者企图使用蛮力掀翻螺壳、暴露螺口的企图。而向上的一列棘刺,则是上好的防御工事,让猎食者无法下口。这样布满棘刺的螺壳,不但能够抵御一般鱼类的捕食,更能防御来自同类间的威胁。
栉棘骨螺的腹足和触角。图片来源见水印
海底捕食者&贝壳打孔员
包括栉棘骨螺在内的其他骨螺,实际上是凶猛的贝类捕食者。栉棘骨螺喜欢的环境,是浅海的沙质和泥质海底。在这里,栉棘骨螺伸出它那宽大而带有黑色斑点的腹足,挺着满是长棘的贝壳,犹如上古蛮族的战车一般在海底爬行,搜寻自己的猎物。
然而也有在海底卖萌看电视的。绘图:翼狼Elang
栉棘骨螺的猎物大多是泥沙中生活的双壳贝类,当寻找到猎物后,它会用自己腹足包裹住猎物,然后以口腔腺体分泌的酸液,配合锉刀一样的齿舌磨穿猎物的贝壳,吞食其中的肉体。我们有时在沙滩上看到的打着圆形小孔的贝壳,很多就是骨螺捕食后的牺牲者的遗骸(当然,玉螺也贡献了很多这样的打孔螺壳)。
当然,如果猎手不够强大,也会变为猎物,大型的骨螺,也会以小型骨螺为食,因此很多骨螺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突起或长棘进行防御。栉棘骨螺的长棘,就是这军备竞赛的极致表现。
海底爬行的栉棘骨螺,体表覆盖了大量附着物。图片来源见水印
相对于其他热门的收藏螺类来说,栉棘骨螺并不算一种罕见的螺类。在渔船的底拖网中,常会有大量栉棘骨螺和近缘种被打捞上来。不过由于棘刺细长,很容易折断损伤,因此尽管数量众多,但要获得完美的个体还是相当不易,需要大量的寻找和精心的挑选。或许这种脆弱的美,也是栉棘骨螺的魅力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