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战略思维是什么?

最近猫爷入手了一本新书《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通读后,有几个小小的心得想和大家做个分享:
迷信权威与第一性原理
什么是权威?
麦肯锡就是权威。
麦肯锡公司所出的报告,经常会被各大媒体第一时间报道。大家很重视麦肯锡的观点,是因为大家觉得这帮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头脑,他们不是权威那谁是呢。
然而很有趣的是,麦肯锡自己是不屑于权威的。也可能正因为他们很少迷信权威,所以才成为了另一种权威。
虽然每个人都会说自己“不会迷信权威”,但生活中我们常常又不自知。
举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医学专家,你的文章经常被海内外研究学者所引用,经常被邀请出席主持各种会议。在很多人看来,你就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朋友请教你一个问题:
你觉得我的公司如何才能扭亏为盈呢?
听到这个问题,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你很可能是马上笑着摇头:不好意思呀,我不是做这方面的,你最好去问问别人。
当你下意识推脱问题时,你其实潜台词是:我不是专家,你要去听专家的话。
在这么一个瞬间,你其实已经把自己的话语权交给了别人,不仅如此,你甚至还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利。
那究竟对还是不对呢?
猫爷认为,对,也不对。
对的原因是,术业有专攻,作为医生背景的你,确实没有企业管理的知识储备,你很可能回答不好这个问题。所以不回答就不会犯错,不犯错就不会丢自己的面子。
但不对的原因是,尽管你不是做企业管理的咨询顾问,但你依然可以凭借通用的逻辑去分析这个问题。
为什么麦肯锡不是按行业去把人才进行归类?
为什么麦肯锡可以同时进入全然不同的多个行业?
为什么一个对某个行业缺乏了解的麦肯锡人依然能给一个在行业里沉浸了十多年的企业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因为逻辑。
因为逻辑是世界上的通用语言。
世界首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非常推崇的“第一性原理”,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逻辑的底层思维。这种思维让他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事业——他的公司同时涉足了电动车、太空火箭、光伏、隧道、人脑接口等多个迥然不同的领域,而且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战略思维与结构化思维
本书作者是一个前麦肯锡人,他对麦肯锡和马斯克这种轻松跨界的逻辑思维非常感兴趣。经过多年的钻研与体悟,他最终总结出这种逻辑思维的两个核心体现:
一个是战略思维,另一个是结构化思维。
这是两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语,但作者又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
先说略思维
所谓的战略思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它和自下而上的专家思维是相对立和互为补充的。
战略思维讲求的是从问题本身进行着手,正确地定义问题。
作者分享了自己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例子。
作者的妻子很喜欢买包,而且还是名牌包。她经常拉着作者去逛商场,遇到两款新包时总是爱不惜手,于是问作者:你觉得哪一款跟我更搭?
这个“二选一”的问题不管怎么回答,其实对于作者而言都意味着一笔开销。
怎么办呢?
作者仔细思考妻子整个决策过程,发现她把钱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钱”,另一种是“别人的钱”。当花的是自己的钱时,妻子会很节俭;当花别人的钱时,妻子会变得没有心理负担地大手大脚。
很不幸的是,作者的钱被妻子划入了“别人的钱”里,这导致妻子在丈夫给自己买包会很随意。
于是作者就找到一个“解法”了。问题不再是“选哪个包”,而是“如何让太太认为我的钱就是她的钱”。
等作者做好相关的心理建设工作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妻子不再让他陪她去买包了,她开始制定每年买包的预算上限。
这就是战略思维的核心:要摸清问题的背景,以更加全局的视野去理解一个问题的定义。
再说下,结构化思维
在哲学训练里,我们经常被要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在数据分析中,我们也会要求去挖掘数据样本的不同特征。其实,不管是哲学还是数据科学,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结构化思维。
如何去理解结构化思维呢?
这种思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理性过程。
猫爷拿一个真实的市场调研项目给大家分享一下。
当时我们要为杜蕾斯这个品牌研究它的市场定位,了解它的消费人群画像是什么。
问题很清晰和具体,但该如何下手呢?
当时猫爷和项目组先开了一个会,与其说是开会,不如说是头脑风暴——我们绞尽脑汁去罗列人们购买一个Condom所能考虑到的各种可能性:从产地、厚薄、气味、敏感性等产品属性,再到购买渠道、包装、价格等营销属性,再到品牌形象等不同维度。
然后,我们按照4P法则(Product, Price, Promotion, Place)去设计了一份问卷,去收集不同品牌的消费者对于这些维度的重视程度。
大概收集了样本充足的问卷之后,我们开始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去做相关性归类。通过不同维度的对比,我们发现,当消费者以“产品质量”和“营销方式”为横纵坐标时,杜蕾斯消费者会与冈本和杰士邦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
杜蕾斯的用户画像更多是一群追求活泼有趣的品牌文化、对产品质量不太在意的年轻人。这个市场反馈会帮助杜蕾斯市场部的人对后续品牌推广给出更好的决策依据。
说了那么多,那究竟什么是结构化思维呢?
一言蔽之,那就是一种以多维度去总结的思考能力。
很多时候,问题都是单一维度的,例如这家企业是好还是不好。
但单一维度的思考习惯,容易让人走向狭隘与偏颇。
要跳出这个思维陷阱,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飞跃。就像当时我们的项目组,对于一个简单的消费决策进行了上百个维度的拆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我们心目中的答案。
在多维度拆分之后,我们才能有机会以更加全面地视角去重新认识一个问题。而且,我们的拆分如果是遵循MECE法则的,也就是广为人知的金字塔原理,那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拆分就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
例如,我们一提起新零售,就会第一时间想到马云的“人货场”理论。
因为,马云深谙结构化思维。
他每次率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然后也不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就给你们一个切分问题的思考框架,你们自己具体去想答案吧,但不管你怎么想,肯定都跳不出我的框架,因为它是遵循MECE法则的。
但维度其实是有层次之分的。像马云,其实只做了第一层的切分。
而“人”这个维度也可以继续做切分。
例如根据这个消费者历史上是否购买过我们的品牌,又可以分为“新客”与“老客”,等等。以此类推,第二层又可以进一步切分,例如切分成不同性别或年龄段的。
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往往会反映在他究竟是同时在用多少个维度去思考一个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就一件事而发生争执。其实他们可能都是对的,也可能都是错的。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罢了。而出发点其实就是从不同维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要培养自己的结构化思维,平时要做一个学会倾听的人。倾听别人是从什么维度出发。就像我们去学习职场前辈的时候,不仅要学习他怎么说怎么做,更要学习他怎么思考——他是基于什么思维框架,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维度去切分问题,等等。


学习小结
回到一开始那个情景,假如一名医生面对企业管理的问题时他可以怎么做?
首先,他要用战略思维去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对方为什么想要扭亏为盈?这个问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里提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是不是真正的问题?
也许,这个提问的朋友的真实诉求是希望企业能融资,但他觉得自己公司目前还没实现盈利,所以这形成了融资的障碍。
那他的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融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没实现盈利的企业如何融资?
这时候你就可以提醒一下他,京东不也是一直不赚钱,一直能顺利融资吗?赶紧让他对京东做一个案例分析,找找思路。
如果他的问题真的是要企业扭亏为盈,那么你可以开始运用结构化思维去回答他。
首先,尝试把这个问题进行切分:公司利润由什么决定?收入和成本。因为利润的计算公式是:利润=收入-成本。
要想扭亏为盈,那么这家公司就要学会增加收入,或降低成本。而这只是第一层的维度,成本还可以切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此类推。
在切分完之后,你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去评估企业在每个维度的表现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