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形成的常识你未必知道
1 什么是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是这么定义民族的(http://www.seac.gov.cn/gjmw/wtjd/2004-07-10/1171171737194156.htm):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基诺族等。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民族的诸要素,特别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将长期存在,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因而民族也将长期存在。
百度百科上这么定义: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国族是以政治、文化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
维基百科上这么定义: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和汉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
关于汉族的形成和定义,根据维基等描述: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周朝800年的分封诸侯国是华夏族和底层民众的组合。汉人是因为汉朝的长期存在使中原地区的族群凝聚而成,所以有了“汉人”的称呼。翁独健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提到,汉朝成立之后,汉民族共同体形成。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汉族”做为民族称呼始于19世纪末,受汉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
2 民族融合和汉民族认同的形成
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迁移杂居互相通婚,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
从历史上看,19世纪末,汉族作为民族称呼出现时,生活在东亚中国区这片的“人群共同体”来源已经相当复杂。它是3000年历史上历次历史事件、人口迁移导致的民族大融合,其来源包括:
原夏商周华夏族遗民。由于中国版图不断在扩大,战争,人口迁移等因素,华夏族遗民的总人口总数虽然也是在波动中增加的,但是相对频率则不断被稀释。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原中原“土著”居民是指原华夏各诸侯国底层民众。“夏君夷民”制度使得华夏族文化迅速扩散于东亚广大地域。形成最早中国的基本盘。经过春秋战国的混战,秦国商鞅变法和秦国统一六国,原华夏族失去贵族地位,中原“土著”居民与华夏族开始了最早的融合。这是汉族形成最早的基本盘。
秦汉的扩张:原华夏族诸侯国主要位于北方,也包括向南发展的楚国以及吴越。秦汉两朝时期把四川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华南地区都纳入华夏版图。这些地区的“百越”原住民,部分形成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无可置疑的是相当部分后来融合进汉族。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五胡乱华和鲜卑入主中原,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和的结果是鲜卑、匈奴等诸多北方民族彻底消失,北方回归完全的汉文化。
隋唐时期民族迁徙:一方面黄河流域的人迁往边疆,另外一方面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建立了众多羁縻程度不同的羁縻州护府,周边少数民族也迁往内陆。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宋辽金元时期,大量的游牧民族融于汉族。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若说汉语则被元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征已逐渐丧失。同时,唐朝以来,部分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定居,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统一中国建立清朝,而后几个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势力膨胀,疆域扩大,采取了一系列统一国家的措施,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以及对全国的管辖,使得清朝在辐员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壮、藏、回、苗、满、蒙等50多个民族,在满清殖民东亚统一的过程中完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
汉族名称的形成是个很晚期的概念。它就是历史上众多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最终接受了汉文化,说汉语,习汉字,并且互相通婚融合,而成为汉民族的一分子。很明显,汉族的形成是首先基于文化上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杂居通婚导致血缘上的融合。可以认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其实在汉代就已经解决。汉代时,华夏族概念逐渐式微,汉人概念逐渐形成。这个状况非常类似于今天的“美国人”或正在形成的“美利坚民族”。也因此中美两个大国在民族形成上也极为类似,这也是汉民族的独特性之所在。从华夏族到汉族,再到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不管汉族人的每个个体的父系来源是啥,大家都已成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写着一样的汉字,说一样的汉语,拥有共同的汉文化,以及多代通婚而形成常染相对均匀一致的基因血缘纽带。 然而伴随互联网的出现,兴起了一个“皇汉”群体,他们宣扬汉文化本身没有错,但却坚持汉民族“纯正血统论”,否认汉族中有北方民族血统来源,这就罔顾历史了。
3 汉民族历史和定义不能被分子学唯Y论所篡改
分子人类学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分子人类学已经把汉族或中国人的基因构成大致弄清。汉族父系起源多元,南北差异大。从大的分类讲,汉民族主要父系基因有C、D、N、O、Q、R六大类,同时还有少量零星分布的E、J、G、H、L等。根据分子人类学,这些Y支系都是走出非洲的现代智人后代。在这些父系中O系不仅是中国人也是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各民族人口的主要成分,在中国人占有60-70%左右的频率,其中O3下各分支又占据30-50%的成分。Y-O系当属于较早扩散于东亚大陆“土著”居民成分。C、D、N的扩散时间和迁徙路径还仍然有诸多不明之处。Y-Q系则是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各个民族中的一个特异的低频分布成分,汉族中Q主要是Q-M120支系,平均约占到5%,汉族中的R支系基本上都属于R1a1下的支系,其主要近亲成分分布于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约占汉族1-2%,其他少量E、J、G、H、L等,当属于历史时期,因各种原因和事件而导致的中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
汉族中这些不同来源的Y父系,与3000年以来中国境内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状况高度一致。汉族就是由这些不同来源的父系族群的融合。在历史时期,经历华夏-汉的版图扩张、三国混战、五胡乱华、鲜卑入主中原、蒙满殖民中国全境等诸多历史事件,华夏族人口不断被稀释,生活在中国这片区域诸多民族也消失于历史而融合进汉族中。今天的中国人,或者说今天的汉族人,就是由历史上这些事件导致的人口融合。分子学揭示的事实充分证明,无论华夏族原本属于哪一个Y单倍群,其在5000年内扩张的人口都没有超过汉族人口的10%。O3下的三大支单倍群频率虽然每支平均占到10—17%,但若细化到5000内的扩张各支系,也仍然没有任何一支超过10%。我们需要认真地理性面对这一事实。姓氏基因测试结果同样揭示这一事实,每个姓氏尤其大姓都有众多不同来源父系Y,比如刘姓已经测出有42支刘,所谓“汉后无二刘”说法彻底破产。这也说明众多融合进汉族的少数民族后来都取了汉姓。
汉民族本来就是因为共同的文化信仰而导致通婚融合的产物,而非血统论的产物。然而分子学的兴起,以复旦一些学者为首的人错误宣扬现代智人不同族群之间的“Y进化论”(这纯粹是分子学的误解),宣传Y歧视,比如宣扬两个人种论,把Y-C、D系归之于失败的“老亚洲”等。他们宣传Y种族主义理念,企图以Y来重新定义民族,篡改汉民族的形成和历史。比如复旦李辉说98%的芬兰人祖先是汉人,这明显与历史发展事实不符。李辉说:“到了芬兰,几乎97%以上都是N1c的分支。所以可以很明确得出,芬兰人是从汉族祖先中分化形成的,与汉族人基因的相似性达到97%。通过计算两个民族基因序列上的差异,可以推算他们的分化时间在6000至8000年前。”这就是典型的以Y来定民族。首先,汉族中确实包含有5-8%左右的N系成分,但不能说N1c或者NO就是汉族祖先,否则的话,你想把汉族中非NO的Y支系定位为非汉族吗?李辉还想测Y来重新定义汉族吗?其次,汉民族形成历史不超过3000年,又如何拿6000-8000年分化的某支系定义为汉族?又如李辉在内部视频中说成吉思汗是汉人,这是因为他又说成吉思汗是O3,这显然是又用Y来定义民族,在他意识中,把O3等同汉族。按照此定义,100% O3的独龙族是不是应该改叫“”?按照如此定义,蒙古族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蒙古灭宋,是汉人斗汉人?这显然与历史发展事实不符!按照Y来定义民族其后果,必然把历史融合的汉族进行撕裂,这是十分荒唐与危险的。又如复旦严实在汉服社活动演讲中,声称汉民族从未融合过,宣扬汉民族“纯种论”,“汉族中没有任何北方民族血统成分”(这是某些人基于自身屁股立场,披着分子人类学的外衣,逻辑根本不成立的谬论),显然也是与历史发展事实不符的。这种思维的背后,就是企图用Y-O系(或Y-NO系)来代替多民族来源的多Y混合的历史形成的汉民族定义,也就是企图用分子学意义上的长期演化“种族”概念来代替历史时期形成的民族概念,也就是“马来篡汉”论。民族内部可以通婚,而家族内部一般是不允许通婚的,那些宣扬“纯种者”你们是信奉家族内通婚吗? 那样你们的后代不是更纯?复旦学者的言行极大地误导了中国网民,鼓舞所谓Y-O系种族主义情绪,一些人更甚至宣称要与东南亚联合起来建立大O国家。这种荒唐思维与言行的流行正是民族认同的陷阱,他们制造Y歧视,企图撕裂汉族,挑动南北汉或不同Y来源族群的内斗,危及中国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必须给以纠正,避免被美国人所加以利用,来分化汉民族的文化和族群融合认同。
4 民族融合导致的Y染色体上的趋同突变
民族是不能唯Y来定义的,由于汉民族形成的独特性,更加不能用Y来定义。一个Y是不能生出后代的,每个人都会有母亲。即使从基因角度上角,民族内部不同来源父系之间的通婚,早已经使得民族内部个体的常染色体趋同相对均匀一致。民族内部不同来源Y父系之间频繁通婚早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比如复旦的严实,他的爷爷是O3-M117,他的姥爷是Q,他可以说只有O3-M117才是“”吗?他的姥爷不是汉族吗?他妈也不是汉族?又比如,开封犹太人最终同化于汉人,与汉人相貌并无大差别,这就是通婚导致的常染基因均匀趋同一致,就是民族融合活生生例子。如果用Y来定民族,显然是不合理的。当然,来了一个老外,学了汉语,信仰汉文化,他一般也不会被认为是汉族,因为他本人的民族属性在他出生时就已经被确定。但如果他与中国人通婚,他的二代三代就可能被认为是汉族了,这就是民族融合。民族和国族也是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有些外国人喜欢中华文化,想移民中国成为中国人,这是国家政策层面需要考虑的国族问题,与民族概念无关。没有允许进来,没有融合,你再喜欢中国文化,那也不是中国人。
很多人有华夏族情节,非要父系一定来自华夏族才过瘾,这是Y种族主义意识在作祟。还有大量的华夏族母系直系后裔目前还无法估算。以前谁说过,孔子的直系儿孙并不一定拥有最多的孔子基因,这是有道理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直系后裔都绝种了,但是他们的常染基因还在我们体内占有几个点的比例。同样地,对于汉族的每一个个体而言,由于几千年的民族世代通婚融合,华夏族的基因早已融合进我们每一个汉人的基因中,这是没有疑问的。
而民族融合的结果即使在Y染色体上也存在趋同突变的反映。笔者在2012年的博文:“民科研究:Y-STR DYS385a的启示-趋同进化在STR上的反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4e1c6f01010enz.html) ”就已经提出民族融合在不同来源Y染色体上的趋同突变现象。再次声明,这个发现本人是可以用来争夺诺贝尔奖的(哪怕是波罗诺贝尔奖),因此再次声明剽窃必究!自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也许是第一次从基因角度发现了:“民族的融合”,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习惯服饰的统一,同时带来的还有某些Y位置上基因上的趋同突变!如果反过来这个发现成立,那么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形成与融合又一目了然!
民族融合论,而非唯Y论,中国古人也都解释得很清楚。如“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类似的语句还有,“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复旦一些所谓专家们的认识水平还比不上古人。狭隘的单Y种族主义论,对谁都没有好处,包括他们自己!
再次强调:汉民族是民族融合产物,共同信仰华夏文化。总之,华夏文明起源何处,与个体父系来源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每个个体的常染色体基因必然已经与华夏族基因融合。就像美国人在他们的美元、国徽等上面打上了许多古埃及文化的元素,在华盛顿竖方尖碑,以埃及文化的继承人自居,但是哪个美国人敢说他一定是古埃及人后裔?这就是美国人的文化自信和霸权底气之所在。无论个体父系来源何方,无关于华夏文化起源!但仍然可以说每个汉族个体的基因中所平均继承华夏族(古埃及人)的基因,可能是世界上所有族群中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