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起于大寒的天文依据

我国古代应用的历法,为北斗历,以斗柄指来观天测地,定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关于五运六气为什么起于大寒,而不是立春,需要了解以下天文基础知识。

二十四节气:

春季

立春:斗指寅;太阳黄经为315度。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

夏季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

夏至:斗指乙;太阳黄经为90°。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

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

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

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

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

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

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

通过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看到斗柄指向与节气的具体对应关系。我们再看太阳过宫的情况。

月将

即太阳躔次,指太阳以一周年为循环在黄道十二宫(十二次)运动经过的十二个位置。即十二月将。有时也直呼月将作“太阳”。

黄道十二宫的标准起算点在春分,也就是从太阳黄经为0°开始计算。过节令过宫;而十二将的起算点在雨水,过中气换将。这是因为太阳交中气才开始进来。

原载于三命通会的内容:

凡行天之分:

正月雨水,中气后二日,躔亥娵訾之次,其应甲庚丙壬。

二月春分,中气后二日,躔戌降娄之次,其应艮巽乾坤。

三月谷雨,中气后五日,躔酉大梁之次,其应乙辛丁癸。

四月小满,中气后六日,躔申实沈之次,其应甲庚丙壬。

五月夏至,中气后五日,躔未鹑首之次,其应坤乾巽艮。

六月大暑,中气后四日,躔午鹑火之次,其应乙辛丁癸。

七月处暑,中气后五日,躔巳鹑尾之次,其应甲庚丙壬。

八月秋分,中气后八日,躔辰寿星之次,其应巽艮坤乾。

九月霜降,中气后九日,躔卯大火之次,其应乙辛丁癸。

十月小雪,中气后七日,躔寅折木之次,其应甲庚丙壬。

十一月冬至,中气后四日,躔丑星纪之次,其应艮巽坤乾。

十二月大寒,中气后六日,躔子元枵之次,其应癸乙丁辛。

上述内容说明,通过天文历算测量,到了十二月大寒,交中气六天后太阳才进来,并不是刚好交大寒就进来,所以,在计算上面,如果天文历法不精确,是会有误差的。

十二月将及太阳过宫配合二十四节气文字表述:

登明于雨水节气后过了鲰訾时刻出将

河魁于春分节气后过了降娄时刻出将

从魁于谷雨节气后过了大梁时刻出将

传送于小满节气后过了实沈时刻出将

小吉于夏至节气后过了鹑首时刻出将

胜光于大暑节气后过了鹑火时刻出将

太乙于处暑节气后过了鹑尾时刻出将

天罡于秋分节气后过了寿星时刻出将

太冲于霜降节气后过了大火时刻出将

功曹于小雪节气后过了析木时刻出将

大吉于冬至节气后过了星纪时刻出将

神后于大寒节气后过了元枵时刻出将

大火、星纪、元枵[yuánxiāo]等都是星宿称谓:例如元枵,与黄道十二宫的宝瓶宫相当。自女八度至十五度为元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十二月节,大寒气后之月将。

需要注意的是,斗建所在,太阳过宫的本质是日月合会,影响自然变化的本质是日月地三者关系。蠡海集曰: “阴阳家地支六合者,日、月会于子则斗建丑。日、月会于丑则...二月建卯,月将在戍,故卯与戍合也。

《考原》:“六合者,以月建与月将为相合也。如正月建寅,月将在亥,故寅与亥合;二月建卯,月将在戍,故卯与戍合也。月建左旋,月将右转,顺逆相值,故为六合”。月将即是日。月无光,受日之光,月行与日合而成岁纪,则是日者,月之将也,故称之为月将。非别有神从日而右转者也。其次亥曰娵訾、戍曰降娄、申曰实沈、未曰鹑首、午曰鹑火、巳曰鹑尾、辰曰寿星、卯曰大火、寅曰析木、丑曰星纪、子曰玄枵。

另外一说:六合与太阳系五大行星轨道排序暗合,太阳系与其五大行星的顺序是: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由南到北以午未相会之方为太阳,则午未化火为太阳之火。以巳申交会之方为水星,则巳申合水。以辰酉交会之方为金星,则辰酉合金。以卯戌交会之方为火星,则卯戌化火。以寅亥交会之方为木星,则寅亥合木。以丑子交会之方为土星,则子丑合土。地支六合五星的顺序关系刚好是太阳系五大行星的顺序关系。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沿用“定气法”划分。“定气法”与上古“斗柄指向法”在确定方法上不同。现行的“定气法”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定气法”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

原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一年(岁)之中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经南、西、北转一圈,为一周期,即为一“岁”。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古人认为地气始于子,也就是冬至开始地气上升。地气天气所交是为合。

斗建指向丑,到了大寒后六天,太阳到子,开始过宫,需要注意的是,太阳从中气开始进来,一直要到雨水才结束,其中包括了立春,也就是从大寒、立春、到雨水这个周期,都是太阳过子这个宫位所影响。所以,五运六气的起点在大寒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历算角度我们发现,不同时间周期,情况是不同的,需要因时而变,这就需要后续的天文计算,进行校对:

我们首先来看关于太阳运行在某一宫次,其起用时间,从太阳实际过宫之日起算(用二十八宿宿度标识)。

即:

日躔斗12度起用大吉,

日躔女8八度起用神后,

日躔危16度起用登明,

日躔奎5度起用河魁,

日躔胃7度起用从魁,

日躔比12度起用传送,

日躔井16度起用小吉,

日躔柳9度起用胜光,

日躔张18度起用太乙,

日躔轸12度起用天罡,

日躔氐5度起用太冲,

日躔尾10度起用功曹。

根据景佑元年甲戌(公元1034年)冬至在斗宿6度26分推算,约70.6年相差1度,这是由于春分点的缓慢西移,引起了日躔位置的相应退度,即所谓“岁差”。

尽管十二次或十二宫是固定不变的,然而它是人为定义的,在宇宙中是不见其痕迹的。所以,人们从黄道定义的24节气来判定太阳的视运动位置。也就是说,1990年立春时,太阳运行到女宿4度,到2060年立春时,太阳运行到女宿3度。

这说明不同时期太阳过宫躔度是不同的,也就是时间季节不同:

a.公元前400年左右,太阳过宫的躔度与当时定义的十二次躔度恰好相同,所以,交节即换将。例如公元前400年立春时,太阳运行到危16度,恰好是诹訾宫的入宫宿度,即立春正月换登明亥将。

b. 公元700年左右,唐朝李淳风和唐开元年间,与公元前400年的时间相距约1100多年,按照每70.6年春分点西移1度,则公元700年左右,黄道共西移了约15度,相当于15天后的中气,所以,该时代是过中气换本月将。

c.公元1034年,正值宋朝景佑元年,与公元700年相距334年,按每70.6年迁移1度,则与唐朝李淳风时代相比迁移了约5度,所以,该时期是过中气后5天左右换本月将。

d.公元1990年,与宋朝景佑元年相比,时间相距950年,按每70.6年迁移1度,则春分点西移了将近14度,也就是说换将的时间又滞后了14天,就相当于交节后4天左右换上月将,这是1990年到2060年期间太阳过宫换将的时间。例如:立春时太阳的躔度是女宿4度,而女宿8度是玄枵(子宫)的起点,加上4度(加4天)才进入子宫,也就是说立春后4天换神后子将,这与传统的“正月登明亥将”的说法出入甚大,需要注意。

古人尚知换将时间的调整,今人万不可固执守旧“中气换将”。

太阳过宫原按中气过宫,如冬至日太阳始入丑宫,因星宿移位,太阳实际躔宿已偏离,修正后应为冬至日后数到第十九日,即小寒后第四日,太阳才真正入丑宫。中气过宫是1358年前的方法,即唐朝初期时的推算方法。随着天文发生变化,具体计算也要变更,五六运气从大寒开始计算本身已经不精确,需要后移十九天了。

修正方法:中气过宫办法全部延后十九日。四十三年后,得改成延后二十天了。

1990年——2061年,冬至日太阳在箕二度。冬至日太阳缠度皆因章动所至而逐年西移,而星宿对应地盘位置千年万载不移宫,阴阳动静的关系。所以古人说:岁差之故,太阳于冬至日缠宿逐年西移,积七十一年余而偏移一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