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项羽、信陵君……《史记》中的人物为何让我们印象深刻?

《史记》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文学佳作,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比如优柔寡断的项羽、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谦虚诚恳的信陵君…… 这些人物之所以令我们印象深刻,究其根源,与作者司马迁精致入微、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手法密不可分。

《史记》堪称刻画人物方法的百科全书,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谈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巧用抑扬法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往往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刚开始时,由于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觉,造成一时误会,经过交往和了解,误会就会消除,错觉就会得到纠正。

《史记》的一些篇目运用抑扬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平原君列传》中“毛遂自荐”一段,就成功地运用抑扬法,对毛遂先抑后扬,三抑三扬,使文章波澜起伏,凸显了毛遂勇纾国难、大智大勇的“小蔺相如”形象(梁启超语,见《饮冰室专集》)。

“三抑”主要体现在自荐一段。赵国平原君奉命使楚,打算在门下挑选二十名智勇双全的门客同往,但只“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毛遂在平原君门下的位次竟难于进入前二十名,这是一抑。

当毛遂自赞于平原君时,平原君不以为然地说:“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平原君对毛遂的勇于自荐冷言拒绝,这是二抑。

当毛遂借用“锥处囊中”的比喻据理以争,再次请求时,“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用十九位门客对他的轻视、嘲讽态度再次贬抑,这是三抑。

三次贬抑,都是借平原君以及众门客对毛遂的不了解来完成的,为后文对毛遂的褒扬起到了很好的铺垫蓄势作用。

“三扬”体现在订立盟约和赵胜自责两段。到了楚国后,毛遂“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十九人对他的态度发生逆转,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初步显示了毛遂的才能,这是一扬。

接下来运用正面描写,使毛遂形神兼备——毛遂面对楚王,以“礼”为前提,以“力”为保证,以“理”为依托,以“信”为终结,“定从而归”,这是二扬。

事后平原君自责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平原君从不信任到信任,再到自责,前后态度迥然不同,从侧面再次反衬了毛遂的才能,这是三扬。

善用张弛法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史记》擅长此法,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既不显得过于急促,又不过于平淡,有张有弛,错落有致,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刻画人物形象。例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可概括为三张三弛。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密报项羽“沛公欲王关中”后,项羽勃然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再加上范增又进言“急击勿失”,局势显得异常紧张,这是一张。项伯出场,被刘邦抓住了有利时机,先是“兄事之”,“奉卮酒为寿”,接下来“约为婚姻”,让项伯替自己在项羽面前说情,使得局势有所缓和,这是一弛。

鸿门宴上,范增处处显露杀机,“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召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霎时,杯盘碗盏与刀光剑影交替,袅袅香气与腾腾杀气并存,刘邦的处境更加危急,这是二张。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伯出场,“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戎装闯入,迫于形势,项羽赐酒、赐生彘肩、赐座,使气氛又有所缓和,这是二弛。

刘邦逃脱后,出现了范增撞碎玉斗、愤怒责骂的场景,这是三张。“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写刘邦逃离成功,清除内奸,这是三弛。

全文就是在这样张弛错落、扣人心弦的情节叙述中,刻画出刘邦的审时度势、老谋深算和随机应变,项羽的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和有勇少谋,樊哙的勇猛果敢和粗中有细,张良的忠诚多智,范增的果断多谋,项伯的徇私忘公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点。

 妙用互衬法 

即刻画不同的人物,使其互相烘托映衬、相得益彰。《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段,巧妙运用了这种手法。为了突出魏公子谦恭下士,作者在写魏公子与侯嬴交往时,着力铺陈侯生的倨傲态度。

侯嬴只不过是一位隐士,一位家境穷困、年老体迈的守门人,当魏公子“虚左”“自迎”时,侯生居然“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座,不让”;当魏公子“执辔愈恭”时,侯生竟然要去屠市会客,让公子驾车前往;当魏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车见其客时,侯生却“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致使“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

这里,侧面映衬的手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市人愈是围观亲自为夷门监者侯生执辔驾车的公子,从骑愈是窃骂侯生,便愈能表现侯生的倨傲;侯生愈是倨傲,则愈能表现魏公子爱士之至诚。

这样写不仅表现了侯生为成就公子之名而故作倨傲之态,心甘情愿地让人指责、咒骂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且深刻地刻画出魏公子仁而下士、谦虚诚恳的品德。两个人物互相烘托映衬,相映生辉。

善用冲突法

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是司马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秦昭王“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在赵“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的矛盾中出场。他深入虎豹之秦,陷入激烈的面对面矛盾冲突之中,发现秦王得到和氏璧后,无意交付十五城,便施计将和氏璧要回,抱着与璧共存亡的决心同秦王周旋,使秦王被迫“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为争取时间,要秦王“斋戒五日”才得受璧,并暗地里派人将璧送回赵国。尽管他处于激烈的矛盾旋涡之中,生命处于极端凶险的境地,但作者抓住他在这种背景下斗争的语言、行动,予以传神的刻画,把一个智勇双全、头脑清醒、行动果敢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丰富多样,主要有抑扬法、张弛法、互衬法和冲突法四种。其巧用抑扬法,在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凸显人物形象;善用张弛法,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妙用互衬法,在不同人物的相互映衬下突出人物形象;善用冲突法,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来源|转自语言文字报,原文载《语言文字报》2020年12月23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