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拼团”& 关于“馋”的翻译难题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都报道了“名媛拼团”的事情,大概的情节似乎是,有些中等收入的年轻女性,凑钱一起租赁购买各种奢侈商品和服务,例如名牌手提包或酒店豪华套房,大家来轮流使用体验。
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不少是以嘲讽为主,甚至有明显的批评攻击意味,把这些人称为“伪名媛”或“伪精致”,似乎是在作为一种不好的现象来揭露。
拼团体验奢侈品所受到的批评指摘,让我想到了翻译上的一个难题,中文的“馋”这个概念怎样用英语表达?
在中文的各种方言中,“馋”的含义似乎略有差异;但我的印象是,“馋”主要在口语中使用,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形容词,都是用来描述人对食物或饮品的欲望。
“馋”作动词使用时,宾语通常是某种食物或饮品,例如,某个人“馋”海鲜、“馋”好酒、或“馋”其它什么好吃的。
“馋”的这种动词用法不难翻译,大致可以对应为英语的 To have a craving for sth,相当于 To have a strong desire for sth。
在实际使用中,Craving 所表示的 Desire,通常是指生理上的需要,例如由于缺乏某种营养而想吃某种食物:
Common pregnancy cravings include fast food, pickles and ice cream. 怀孕期间,很多女性会特别想吃快餐、泡菜、冰激凌等食品。
A craving for chocolate 特别想吃巧克力
有时Craving也会用来指和生理机能无关的欲望,但更像是一种夸张的修辞引申用法,例如下面的句子:
I had a sudden craving for french fries, so I pulled into the nearest fast-food restaurant. 我当时忽然特别想吃炸薯条,于是就把车停在一家快餐店旁边。
另外,和中文的动词“馋”不同的是,Craving还可以用于表示对抽象事物的欲望,例如:
A desperate craving to be loved 迫切地渴望到关爱
A craving for new experiences 渴望有新的经历
除了作动词,“馋”似乎更多用作形容词,例如,开玩笑时说的“馋猫”、某个人比较“馋”。
“馋”的这种形容词用法,通常会转换成英语中的Greedy;但很多人都觉得不满意,感觉用Greedy来表示“馋”不够传神。
事实也确实如此,英语的Greedy所指比较宽泛,更接近中文所说的“贪”,含义是:wanting more money, power, food, etc. than you really need。
下面是两个例句:
He stared at the diamonds with greedy eyes. 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钻石,眼神中充满了贪婪。
The shareholders are greedy for profit. 公司的各位持股人,急于获得更多的利润。
可以看到,除了吃的东西,Greedy也适用于钱财、权力等更抽象的事物;而中文的“馋”则专门形容对食物饮品的欲望。
“馋”和Greedy相比,除了在适用的事物上不同,还有另一层差异。
从本质来说,Greedy和“馋”所表达的都是在欲望上的过分,但Greedy是指相对于Need的过分,而“馋”似乎指的是相对于Deserve的过分。
从上面的字典定义中可以看到,Greedy 是指 To want sth more than you really need,是指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超过了自己实际 Need 需要的程度数量。
而中文用作形容词的“馋”,通常是指:对自己不应该享受的食物饮品的欲望,似乎是在指责别人不本分、僭越,想吃喝自己不应该、不配享有 Not deserve 的食物饮品。
作形容词的“馋”,在实际使用时,通常是成年家长用于不懂事的幼年子女,开玩笑地称之为“馋”或“馋猫”。
而“馋”在用来描述成年人时,通常都是自己形容自己,或是不见外的朋友之间彼此使用,采用开玩笑的口气。
如果不是玩笑话,用“馋”来描述身份平等的其它成年人,多半会被视为不礼貌的指责评判,会引来反感。
“馋”这个形容词之所以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语,我觉得,是因为“馋”代表的是一种陈旧过时的观念,产生于物质生活非常匮乏、而且人与人之间缺少平等的时代。
而英语则是一种现代语言,不太接受“馋”所带有的那些 Assumptions 预设,不认为属于某个收入阶层的人、就“不配、不应该”吃某种“高档、奢侈”的食物。
在对“名媛拼团”的批评中,有些声音所依据的似乎就是“馋”所代表的旧观念,觉得参与团购的年轻人逾越了阶级或阶层的界限,在进行“自己不配”的消费,认为拼团体验奢侈品的行为是“不本分”的,犯了和“馋”相似的“错误”。
当然,英语文化也有旧时代、旧社会,在今天的英语中,也有一个和“馋”类似的旧观念,叫作Not knowing one’s place,(通常指下等人)行为言语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
“馋”虽然在英语中没有干净利落的对应说法,但如果非要用英语来解释的话,就可以说成 Not knowing one’s place in choosing one’s food and drink。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解释更像是在揭露旧观念,而不是在推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