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启贤: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是应用文吗
读后感是应用文吗
文/徐启贤
课外习题:
读后感是应用文吗?
这是常识,还用问?听到徐老师的问题,表兄不假思索地答:“是!”
表妹则递上一文:“你看吧,不是应用文,是什么?”
读《草房子》有感
翻开这本书,我就激动……
我佩服秦大奶奶。她原在当地受排挤,自从桑桑进了她的小屋,她就对油麻地小学产生了好感。她为学校的一个南瓜而不幸溺水去世,这一举动打动了我,——她用一种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语言来表达对油麻地小学的爱。
……
这是一座温馨的学校,处处涌现感人事迹……这片土地充满了爱。
结尾也唯美,让我爱不释手。
从构造上看,这无疑是应用文!可徐老师认为:“它却不是读后感!”
“啥?”他俩以为听错了……
徐老师解释
此文只记录了读《草房子》时产生的“感”,与脂胭斋批注《红楼梦》、金圣叹批注《水浒》的手法类同。区别在于:前者写在稿纸上,后者批在书上,都属于“读书笔记”(应用文)!关于应用文有这样一段解释:“应用文写作是为了公务和个人事务而写的,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人们通常把应用型文章的写作称作应用写作。”
哇,这个老头儿竟一棍子把表妹心目中的读后感,打成了读书笔记!
他俩蒙了,不禁要问:“那读后感属于什么文体?”
“变种的议论文。”徐老师自信地说。
帮助与关爱
——读《草房子》有感
浙江大学附属小学五(2)班 周子惠
翻开《草房子》,秦大奶奶的故事又出现在我的脑海……(赞此书好)
她在油麻地原是非常受排挤的,但自从桑桑进了她的小屋,她就变得乐于助人了。最后,她因学校中的一个南瓜而溺水去世了。(简述书的内容)
(以上文字讲述了论点产生的背景。这是读后感的议论文所特有的,故说它是“变种”。而议论文的论点,则开门见山,直接取之于生活。下面就与议论文同构了——)
秦大奶奶不计前嫌,乐于帮助人的精神影响着油麻地,也影响着我。(论点)
生活中,我不爱帮助人,连借别人一支笔也不肯。那次,我与同桌闹翻了,相互不理睬。考试了,她匆匆忙忙地翻着蓝色的书包,几乎翻了个底朝天,好像是没有带铅笔盒——想必昨晚做完作业,没放回书包。她四处张望,见别人都在专心作答,她急得要哭了。我则作壁上观,心中冷笑:“活该!”
监考老师静静地踱着步。她不得不转向同桌的我……我装作没看见,管自己安心地做着题……忽然,一只冰凉的手触碰到我的皮肤,声音很轻:“周子惠,借我支笔吧!”正当我犹豫时,脑中猛然浮现早上看的《草房子》一书:秦大奶奶不计前嫌,为了油麻地小学的一个南瓜,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而我,只需要借出一支笔,却那么小气?于是,我一扫心头的冷漠,轻轻将笔置于她的桌上。她笑了。我也舒心了……
(论据。读后感只采用“现身说法”一种形式,而议论文花式繁多,可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确凿的数据或可靠的史实等。)
合上书,秦大奶奶的形象一直盘旋于我的心海,我发现我的性格变了……(立论)
果真,“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一篇议论文变种的读后感横空出世。这令他俩好纳闷:怎么会是这样的?
徐老师解释
——探究成因:
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
——向读者推荐你所读的书!
怎么个推荐法?
——先说此书值得一读(论点);再用胜于雄辩的事实,证明此书对作者的人生产生的影响(论据);叫读者去读此书(立论)!
由此可见,把读后感写成议论文,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读后感的内生性要求!
《草房子》读后感
卖鱼桥小学文澜校区六(4)班 赖淇玮
这本书,我很快就看完了,很感人。
秦大奶奶原受油麻地小学众人的排挤,自从桑桑进入了她的小屋,她就对麻油地小学产生了一种好感,竟为学校的一个南瓜而不幸溺水去世。(论点产生的背景)
秦大奶奶这种无声、无影的语言影响着我。(论点)
“啊哦!”有人在惊呼,原来是我不喜欢的一个同学,不知怎的,她手上弄出了血。此刻,她另一只手握着美术刀,不知如何是好。一定是她太作,在美工课上刻纸时,把手指割破了!——又不是我受伤,管这闲事作啥。我继续做我的事。突然,秦大奶奶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她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溺水去世,而我只需要扶同学到医务室去包扎,相比之下,付出那么少,我竟还不肯相助!当然,不是我不肯助人为乐,而是讨厌她太作,不过这又显得我气量太小。我见周围没人关注她,而血正从她手指上涌出,在秦大奶奶的感召下,我毅然拿出纸巾,上前去捂住她的伤口,然后送她去医务室。当时,她好感动,连声说“谢谢”!让我内心感到了暖意。我不那么讨厌她了,而是发现她也很可爱,一下子两个人就变得亲近了。(论据)
是秦大奶奶让我懂得了爱,每当翻开此书,我就久久不肯放下。(立论)
又一篇议论文变种的读后感出现,其“证”不“孤”,令他俩不得不信。
天色尚早,课却讲完了,于是徐老师出题考他们:“依据下面的材料,请写出一篇‘变种’的读后感——”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历。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老人费尽心力,把它扎死。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验。一群嗅着血腥味的大鲨鱼来了……最后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胜利返航,而拖回的却是光秃秃的大马林鱼的骨架……
表妹惊得尖叫:“这本书,我没看过!”
表兄说:“现在看,还来得及!”
表妹急了:“现在看,只产生感……”
表兄一愣,不无遗憾地说:“刚读此材料,是不会有‘现身说法’(论据)的内容的,那么,只能写成读书笔记了!”
表妹急得要哭了:“这会得低分的!”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徐老师解释
一、用“反思”的手法也能获得“现身说法”(论据)的内容,即以本书为镜,进行历史反思,如这样写:
“读后,对照过去:一遇困难,就绕道走……比如,有一次……此书如镜,老人的精神,令我汗颜……今后若再遇困难,也以老渔翁为榜样,不服输……”
表妹听了,如捞到了救命稻草,产生了一种溺水后被人救的感觉……
徐老师解释
二、干脆这样写:“《老人与海》不知读几次了”,直接把“反思”获得的论据,改成“现身说法”的内容。
此语一出,惊得表兄咂舌:“这不是叫我们说谎?”
“想象本就是不真实的,艺术就是圆谎!本来就有‘议论性散文’的文体,你在议论文上用点散文的虚构手法,把内容的时空秩序颠倒一下,有何不可?”徐老师说。
一语惊醒梦中人,表妹调侃道:“这不是欺骗,而叫艺术处理……”
《老人与海》读后感
育才外国语学校六(6)班 严瑞
《老人与海》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确是一本好书!
它讲述了一个老人出海捕鱼,但直到第八十五天才在远海中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与其搏斗两天两夜后终于杀死了它。在归途中遇到鲨鱼的围攻,精疲力竭的他,在一无帮手二无武器的情况下,仍不服输。回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老人这个形象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努力、执着,哪怕面对的是失败……
记得三年级,父母在钢琴老师家旁租了房子,为的是让我能考入音乐学院。六月初,老师突然要求我考十级,但只给两个月时间。我内心很抵触,每天在妈妈的督促下,浑浑噩噩地练琴八个小时……以前,我练琴觉得好玩,没想到会这么艰巨。练了几天后,我累到极点,整天在家欲哭无泪……这时,我读了《老人与海》,内心一震,不禁质问自己:书里的老人八十四天打不到鱼,仍不肯返航;打到鱼后,与其搏斗了两天一夜,虽然鱼在归途中被吃光,可他仍把鱼骨头拖回岸边!——你只是考钢琴十级,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我幡然醒悟,决定改过自新。在以后的一个多月,我专心致志地狂练、忘乎所以地一遍遍反复琢磨……尽管我的手指隐隐作痛,但我通过吮吸它减轻痛感,仍坚持每天练琴八小时,妈妈心痛极了。
在考级当天,我信心满满地步入了考场,琴弹得行云流水,谱也倒背如流!结果:我花了两个月时间,就考出了十级……
《老人与海》是一本好书,它鼓起了我的斗志。你们也赶紧去看看吧!
徐老师问:“你能区分得出‘小光头’(严瑞)的文章,是生活真实,还是艺术真实?”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分不出!”
“其实,分不分得出,不重要!作为议论文变种的读后感,只要论据充分必要,就是佳作。”
说罢,徐老师起身送客……(本文选自徐启贤《文学性写作技法35种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