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阅读指向写作,分析绘本《雪地里的脚印》,它会是一个经典

▲这会是一个经典绘本,它又浅又深。

绘本《雪地里的脚印》

作者松岗芽衣,黄筱茵翻译

就文字部分,我跟大家讲五点

第1点:观点与动机

第2点:问答与糖葫芦式的结构

第3点:故事的合理与生活的逻辑

第4点:循环与深意

第5点:转折与做梦作文

第1点:观点与动机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头狼,为了与好狼先生作区分,我们叫他作家狼。

作家狼在家里看书,看各种狼的故事。故事里所有的狼都很坏,很可怕,很贪心。他觉得应该有人动笔写个好狼的故事,所以他动笔写了。

所有的狼都是坏的吗,都是可怕的吗,都是贪心的吗?显然不是。这里就有一个观点意识:面对同一样事物,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观点,看法,拿到作文里,就是立意。

我们学习写作文,要养成观点意识。

事实只有一个,观点可以有很多个。我一直讲:同样一盘菜摆在桌子上,有人觉得没烧熟,有人觉得太咸了,有人觉得辣,有人觉得刚刚好。菜还是那盘菜,各人的口感不一样,各人的观点不一样。

大家的观点都是真实的,大家的观点都是主观的,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感官是有局限的,每个人的观念、喜好又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主观的。这就告诉我们:哪怕是同一片景色,都可以写出很多篇不同的作文,只要我们选择不同的观点或不同的角度。观点就是一个核心,像一块吸铁石,它能够吸附很多材料,当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就是一篇好文章。

再来讲动机。

作家狼,为什么要写一个好狼的故事?因为那些故事都把狼写得很坏,很可怕,很贪心。他要改变这样的一个局面,他要发声,所以他坐在书桌前,拿起笔,这样写。

动机是故事发展的第一因。动机就是念头。它与故事是个因果关系。

我们学习写作文,要找到自己写作的动机:我为什么要来写这篇作文?这篇作文针对的是什么问题?

有了动机,就有了动力,就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争取说服对方,以理服人。这样的话,一篇作文就有了根源,像泉水一样从地下冒出来。就像孩子要吃肯德基,让他说出理由来就给他吃,他说起来动力肯定很足。

所以,对写作来讲,观点与动机都是非常重要的,观点与动机又是相互结合的。

第2点:问答与糖葫芦式的结构

作家狼笔下的故事是这样。

一个冬天的早晨,好狼先生出家门散步,发现雪地上有一串脚印,一直延伸到了森林里。这是谁的脚印呢?——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了。

提出一个问题,就要去回答它。构思作文就是问与答:提出一个问题,去回答它,提出一个观点,去论证它。一篇作文就是问与答互动的展现。

找到问题,就找到了写作的触发点、写作的思路与内容。

有一句话叫文章合为时而著。写作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当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想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写作的一个逻辑。

比如:我发现同学在教室乱涂乱画,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讲出理由来,就是一篇作文。

比如:走在大街上,我们能随地扔垃圾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

比如:大象的鼻子本来就是这么长的吗?不是。那是怎么回事啊,它是怎么变长的?写出来,就是一个故事。

学会提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找到了写作的触发点。我们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的素材,缺少的是发现问题。能找到问题,就能找到作文,而且这样的作文往往有意思又有意义。

雪地上的这些脚印是谁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有了悬念,引起了好奇,读者就愿意跟着好狼先生一起去寻找。

去寻找脚印的主人,这是好狼先生的目的,也就是好狼先生定下了一个目标。

好狼先生循着脚印去寻找,带着问题“到底是谁的脚印”去寻找,想与脚印的主人交朋友。

在寻找的一路上,好狼先生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角色。

松鼠,兔子,青蛙,鸭子。

在与这些角色对话之后,好狼先生知道,这不是松鼠的脚印,这不是兔子的脚印,这不是青蛙的脚印,这是鸭子的脚印。——目标最终实现,实现这个目标不是直接到达的,而是越过了一些障碍的。

把松鼠、兔子、青蛙、鸭子串在脚印这条线上,就是一串糖葫芦。这是一个很适合拿来写故事的结构,而且能够把故事写得比较长。名著《西游记》也是这样的结构,唐僧碰到一个妖怪,碰到一个妖怪,再碰到一个妖怪,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我以前把这样的结构归纳为一个作文公式:目标—努力—失败—成功。就是不要让主人公的目标马上达成,不要让好狼先生马上知道这是鸭子的脚印。在找到鸭子之前,加入不同的动物角色,让故事情节更加起伏波折。当然,这些角色的加入,都应该是合理的。好狼先生寻找脚印的主人,也符合“目标—努力—失败—成功”。

第3点:故事的合理与生活的逻辑

很多人看《雪地里的脚印》这个故事,会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天,脚印是雪地里的脚印。那么问题来了!好狼先生怎么会在雪地里碰到青蛙呢?青蛙不是要冬眠的吗?青蛙怎么可能在雪地里的湖边,而且还跳进湖里快速地游走了。

有人说,这就是故事写得不合理的地方。

但我想说,故事有故事的逻辑,我们不能死板地用生活的逻辑去衡量故事的逻辑。

青蛙要冬眠,是我们的生活常识。但是,在故事当中,青蛙可以不冬眠,只要给出不冬眠的理由。当然,限于故事篇幅的限制,不给出理由也没关系,我们应该在阅读中理解,而不是拿真实生活的科学逻辑一味去衡量故事的逻辑。这是不恰当的,没一点乐趣的。

我们会发现,如果用生活的要求去衡量故事的情节,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不合理的。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的路途中,第一个遇见的是鸭妈妈,鸭妈妈为什么不一下子把青蛙妈妈所有的特点都告诉小蝌蚪呢?

比如《小马过河》,小马问老牛河水深不深,老牛怎么会说河水很浅呢,他怎么会以自己的深浅来衡量小马的深浅呢?

所以呀,故事是一个体系,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它做到逻辑自洽就行,我们不要太吹毛求疵。

其实,在《雪地里的脚印》这个故事当中,作者松岗芽衣在情节上已经给出了一个“解释”:原来作家狼就在自己的小屋里,鸭子、青蛙、兔子、松鼠这些动物角色不过是他的家里的玩具而已。这好狼先生寻找脚印主人,是作家狼幻想出来的一个故事,是作家狼闭门造车造出来的故事,作者松岗芽衣巧妙地用“梦”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青蛙这个问题,回避了青蛙为什么会出现在冬天里,相当于是给出了一个解释。谁还不允许“胡乱”做梦啊,“梦”总是天马行空,没什么逻辑好讲的吧。

讲到这,我得小结一下:

第一点,从大方向上讲,故事有它自己的逻辑,故事里的青蛙可以不冬眠,可以不符合物性。

第二点,针对《雪地里的脚印》这个故事而言,好狼先生在雪地里遇上了青蛙,这发生在作者松岗芽衣设计的一个梦中,或者说是作家狼沉浸在寻找脚印的故事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世界,它与真实的世界不同,这样我们在读绘本《雪地里的脚印》的时候,其实能够看到三层世界:第一层我们读者的世界,第二层作家狼的世界,第三层好狼先生的故事世界。——我们捧着绘本在读,绘本里有一头狼,他在写故事。有点像电影《盗梦空间》的几层梦境,有点像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这些世界都可以不完全相同,就像这几个庙里的老和尚也不是同一个老和尚。

第三点,作者设计好狼先生遇到青蛙,其实是埋了一个伏笔,做了一个对照标记,能够增强《雪地里的脚印》这个绘本的效用。这一点后面再展开讲。

第四点,尽管在童话故事里面可以写青蛙不冬眠,可以不符合物性,只要给出能自圆其说的理由就行。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多知道一些生活常识。因为掌握的常识越多,写起来就越有底气。如果写一篇真人真事的作文,说在冬天里路边碰到了一只蹦蹦跳、呱呱叫的青蛙,这就有点奇怪了。所以,文学也还是需要有一些科学知识的积累。

第五点,原型,故事人物的原型。鸭子、青蛙、兔子、松鼠这些玩具,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这也是写作方法。举个例子:

刘宝瑞演过一个相声,叫《书迷打砂锅》,里面讲到有位老先生编《三侠五义》,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在老先生的屋子里。

闹东京那五鼠,原型都是屋子里的耗子。钻天鼠卢方,顶棚里的耗子。彻地鼠韩彰,地下跑的耗子。穿山鼠徐庆,墙洞里的耗子。翻江鼠蒋平,阴沟里的水耗子。锦毛鼠白玉堂,养在笼子里的小白鼠。

南侠展昭,是作者当枕头用的瓷猫。北侠欧阳春,是墙上挂的一幅判官……

虽然这只是一个相声,但确实道出了写作文的一点方法。

第4点:循环与深意

讲到循环,我还得讲一次: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

《雪地里的脚印》这个故事,其实也是这样的。

它最妙的地方在故事的结尾:作家狼发现自己在家里,他爬出浴缸,擦干身体,突然听到有人敲门。他打开门一看,发现雪地里真的有一串脚印。这是谁的脚印呢?作家狼像好狼先生一样,沿着脚印去寻找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这个结束其实又是一个开始,只是作者省略了作家狼的寻找。寻找的结果过程和结果怎么样,作者没有写,我们可以去想象。

作家狼去寻找脚印的主人,他所经历的会跟他想象的好狼先生的故事一样吗?他会碰到松鼠、兔子、青蛙、鸭子吗?也许不会碰到青蛙。——这里,就把前面那个伏笔给用上了,它又解释了前面为什么可以出现青蛙。作者为前面出现青蛙做足了回旋的余地。前面碰到青蛙,是一种幻想。现在,作家狼沿着脚印走出去,会不会碰到青蛙呢?小朋友在阅读的时候,就会去幻想作家狼寻找的经历;幻想了就会产生对比,与故事产生对比;在对比当中,就会矫正故事不合于生活常识的地方。这样就让阅读指向了生活现实。作者的一个省略处理,将一个绘本故事的空间扩大了很多。所以说,阅读一本书,哪怕阅读一个绘本故事,它的意义不在于这个故事的本身,而是要将故事及故事中的事理延伸到故事以外的真实生活当中来。

童话故事是“真—假—真”的模式。它的来源是真实的生活,但故事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或者说是真实生活故事的一种变形),而故事所折射出来的道理或意义,又是真实的,所以说是“真—假—真”的模式。童话故事,很多寓言故事,都是如此,与真实生活拉开距离,再反观真实生活,距离就产生了“美”。也唯有如此,故事才有价值。

第5点:转折与做梦作文

作家狼是看了很多坏狼的故事,才决定写一个好狼故事的,结果事与愿违——他笔下的好狼先生没有交到新朋友,当他看到鸭子的时候,他还产生了幻想,他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鸭。这样一来,就与作家狼的出发点“写一个好狼的故事”相反了,转折就发生了。

作家狼突然意识到:“我差一点就让我故事里的好狼先生变得跟其他所有的狼一样坏了!”他故事里的好狼先生就是他自己的影子,就是他自己的折射。

写故事就是写自己,我们的感官与观念限制着我们的写作。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的。我们埋怨别人:怎么可以这样做!但是,当我们自己面对相同境遇的时候,说不定,我们做的还不如别人呢。

《雪地里的脚印》是一个绘本,一个很轻巧的绘本,它充满智慧。在作家狼的感叹上,在好狼先生差一点变成坏狼这个点上,是有深意的——禀性难移啊。

同样的,作家狼从浴缸里出来,沿着脚印走出去,如果碰到了鸭子,他还会吃掉鸭子吗?——这样的思考,不要说是对小孩,哪怕对大人,也是很有难度的。这才是阅读价值最大的地方,因为它让我们来做选择,与人性有关。就像我们大人讨论的:为了多数人的利益,我们什么时候去“吃人”?在少数人的利益中,我们有没有权利去“吃人”?——这太深了,不展开了。

有一点要提一下,事与愿违,就是转折,也是一个写作方法。

《三国演义》中,这一招用得很多,曹操刺杀董卓,事与愿违,把七星宝刀献了;曹操去吕伯奢家,事与愿违,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些例子,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这里也不展开了。

同时,我们可以把《雪地里的脚印》看成一篇做梦作文。我前面就提到:作者巧妙地用“梦”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青蛙这个问题。

作家狼在家里看书,看坏狼的故事,这是现实。

好狼先生去寻找雪地里的脚印是谁的?这个过程,是作家狼的一个梦境。

当作家狼发现自己在屋子里浴缸里的时候,就又回到了现实。

从现实出发,进入梦境,又返回到现实,这进出之间就是一篇做梦作文。我曾经特别讲过“做梦作文”的几种类型,“睹物思人”就是其中非常好模仿的例子,这里也不做展开了。(链接——陆生作:做梦也能写作文

最后我想说,绘本很小,但智慧很大。同样一个绘本,不同的人读,会读出不同的东西。读出来的东西都是主观的,但也都是有意义的。绘本《雪地里的脚印》适合3—6岁小朋友阅读,其实大人也可以读,小学生还能拿来学习写作文。

我们讲,居高临下,一目了然。看一个绘本,孩子看懂5分,大人看懂10分,大人就能指导孩子。如果大人也只懂5分,跟孩子打个平手,那就没什么好指导了。

还有,绘本要注意它的图,绘本的图不仅仅是插图,它替代了很多文字的功能。比如,前面讲到松鼠、兔子、青蛙、鸭子都是作家狼的玩具,就是从图画中看出来的。

《雪地里的脚印》,会是一个经典的绘本,我们看它的文字,不能忽略它的图,推荐大家再看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