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分析《爬山虎的脚》,写作文就是写时间、空间、变化
分析《爬山虎的脚》
本文作者:陆生作
这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它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特别是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墙的。
我一直跟你们讲,写作文就是写时间、空间、变化,听起来有点空白,但事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开门见山,引出主角、空间概念
我们认真读课文第1段。开门见山,引出主角。
这个主角就是爬山虎。“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作者很直接,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了。
开门见山,引出主角,希望你们能够学会这样的开头。
比如:“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何蝉一样有名。”课文《蟋蟀的住宅》直接就把蟋蟀给讲出来了。
再比如:“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课文《草原》直接就点出了草原。
作文开头,不必硬要引一句名言,不必硬要戴帽子那样放一串特别作的排比句,直接切进去写就行。
课文第1段话很简单,但是里面有一个空间的概念,一个空间是学校,一个空间是我家。
写我家爬山虎时,又有一个空间的概念:从下倒上。爬山虎总是种在土里,沿着墙往上爬,然后在屋顶铺开一大片。
第一段话里面的写作方法:开门见山,引出主角;写清空间顺序。
再思考一个问题:开头的“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这句话能删去吗?留着有什么用?
过程、特点、一生多
第2段是从大面上的来介绍爬山虎,这里讲到了爬山虎生长的一个过程,讲到了爬山虎的特点,用一生多来介绍爬山虎。
刚长出来的爬山虎叶是嫩红的;不几天,嫩绿了。
“刚长出来”与“不几天”,是两个时间点,也是一个过程。
嫩红、嫩绿是爬山虎的特点、颜色特点。
在“不几天,嫩绿”之后,接下来就由此展开描写“长大了的叶子”:它们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这里是不是用到写作方法一生多?——这些是静态的。
接下来又讲了一个特点“漾起波纹”。这是一个动的状态。
我们就看出“动静结合”了。
平常我们不太容易看到植物自己在动,看纪录片的高清镜头就能看到植物动得精彩。但是写作文,要用到动静结合,不会动的东西,想办法让它动起来。风吹过,把它摇一摇,鸟飞来,都行。
在动静结合中,作者当然用上了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形象。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说,这两句话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问答结构、文章意义、动静结合
接着我们看第3段。
第3段开头两句话:“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这里面暗含着一个写作文的问答结构。
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接下来作者就给了我们回答。
前面第2段是大面介绍,这里是小处观察。如果作者没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是写不出这篇文章的。作者把这篇文章写出来,能帮大家扫盲。“啊,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啊。”只要有人这么说,这篇文章就有了意义,就给人长了一点知识。
课文中有准确形象的比喻句:(1)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比喻让我们理解了爬山虎在不同时候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也分了两种情况:第1种脚,爬上去了;第2种脚,萎了。
再问你们:这里写到爬山虎的脚是写空间,还是写时间?
时间。哪里看出来是时间?第4自然段:“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第3自然段,“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这是一个观察得来的结果,也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但这个也是静态的;后面,爬山虎爬上去了或萎了,这是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又是动静结合。
分析了整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理解写作文,写时间、写空间、写变化。
第1点:写时间跟空间都是在写变化。
写变化就得抓特点。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变化,要用上一些修辞手法。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你的观察,来源于你的生活。
重点在开门见山,作文开头不要兜兜转转,第1句就把主角引出来。
第2点:介绍一样东西,要大小结合(点面结合),大面上是怎么样的,小处是怎么样的;还要动静结合。
我们今天的作文写一植物或动物,比如含羞草、凤仙花、金鱼、猪笼草等。
课文撬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