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泽旧游录
人往往看不清自己,需要借他人眼睛。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朋友的文章,内容是写我俩的交游,当然主要是吹捧我这个渣。虽然是吹捧,可促我重拾生活的信心。于是本文就成了一剂药方,闷的时候,拿出来读读。文章题目丽泽旧游录,丽泽,据朋友说,是北师大校园内一个小区名,我靠我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区。
按:作者赵瑞,我在读研时认识的哥们,传奇人物,绝顶聪明,是学体育出身的中师生,在三流高校教过数学,后来成了清华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师大老师。平时爱骂人,写文章有一股气,就是孟子说的吾善养我浩然之气的气。虽然他小我两岁,但我有个理想,等他评上教授,我就去考他的博士。我等。
丽泽旧游录
赵瑞
世间的事有时就是那么凑巧,我与赵龙涛便是这凑巧中的一例。刚开完奥运会的北京,初秋,阳光还带着运动会的热烈,天空很蓝,空气出奇的清新。我拖着行囊,怀揣着憧憬,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踏入北师大的第一天,我便与赵龙涛在报到处相识了,俺俩同届,一个入书法系,一个在古籍所。当然凑巧的不只是我们相识的经过,还有我们的经历。而恰恰是类似的经历,或许才让我们两个当时的陌生人能够侃侃而谈。说起这经历,那可是一段曲折的传奇故事。
赵龙涛的老家陕西周至,是西安下辖的一个小县城。周至在历史上曾有一个特别高端的名字“盩厔”,可能由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现代人不认识的缘故,所以后来改成了“周至”。白居易曾于元和元年担任过盩厔尉一职,而正是盩厔的风土人情与逸闻传说,促使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长恨歌》。宋欧阳忞《舆地广记》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以为名。”盩厔虽地处偏僻,但其境内山水曲折绵延,苍茫毓秀,据赵龙涛说,它如今还是西安地区唯一一个没有雾霾的地方。境内的终南山在周代便是名山,《诗经》中屡见其名。到了汉唐,更成为当时的游览胜地,见于史册的文学作品不知凡几。“盩厔”尽管改了名,但却未改其钟灵毓秀之气,斯土斯民依然好文艺,乐山水。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家乡与环境,才使得赵龙涛魁梧矫健的八尺皮囊之下暗藏着一颗不折不扣的文青之心,同时也为他日后从事书法提供了最原初的动力。
我们知道赵龙涛是北师大的书法研究生,但很少有人知晓他并未上过高中,而是一名长安师范培养的中师生。套用小沈阳的话,我的命运与赵龙涛是一样一样的,也是中师生。所不同的是,他是一流的师范生,而我只能算二三流。他曾不止一次客观而又骄傲地对我提及,他在他们那一届基本功考核中,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这综合成绩除了文化课,还有三笔字、素描、钢琴弹唱、口头作文等。普通学生能有一样拔尖已属不易,何况门门精通!要知道,那时的师范生可是从初中选拔出的最优秀的学生,智力、能力都属上层,在他们中间拔得头筹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我这个二三流师范生看来,若不是赵龙涛兴趣使然选择书法作为专业,他可以在他所擅长的任何科目中有所造诣。
师范毕业后,赵龙涛去了一所山村中学当老师。据他说,这所中学聚集了很多当年的中师生,闭塞的环境恰好为这群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提供了写字、画画,安心学习、教书的场所,直可谓“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奇葩的是,当时学校里写字最好的,并不是教语文的赵龙涛,而是教数学的某老师。那几年,从这所山村中学的教师中,陆续走出了几位研究生,其中就包括考上北师大的赵龙涛,当然,他考的学校也不是最好的。
我这个忝列师范门墙的学生尽管不出众,但至少受到了其风气的熏习,也喜欢写字。进入北师大后,我又一次“忝列”书法系旁听生之中,便成了赵龙涛真的“假”同学。旁听生有旁听生的苦啊!本系同学不欢迎,老师不待见。所以,每次我都装作赵龙涛的旧相识,傍着这棵“大树”偷师,怯生生地找个角落把纸墨铺开,猫在角落里听课。可是赵“大树”可能有跟我一样的“怯”,毕竟不是书法专业科班出身,甚至没上过高中、大学,说起话,做起事不免虚人三分。所以,俺俩一对“难兄难弟”上课坐后排,看老师示范站外围,交作业放最后。书法系有一老师智力超群,写字技术极高,但为人冷傲,对学生极吝赞美之词。一次,当堂评点《张猛龙碑》临摹作业,一路批阅到了最后一张,是赵龙涛的,淡淡地说了一句 “好货沉底”。自此以后,赵龙涛似乎有了夜航船里小和尚“且待小僧伸伸脚”的信心。
课上沉默,课下赵龙涛也跟我天南海北的瞎侃,除了中师的见闻与回忆之外,聊得最多的还是书法。赵龙涛谈书法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力来评赏书法,而不是迷信名头或地位,所以不免发表一些与时人不同的惊人之论。在此不避繁琐,迻录一二。书法系有一大师兄,新进门的师弟、师妹都对其崇敬有加,我征求赵龙涛的意见,他说:“可能是因为老写小字,已经写不好大字了,师兄临的魏碑,不免有寒俭之态。”当代有位先锋书法名家,无论理论,还是创作,都以打破传统为标的,我亦征求赵龙涛意见,他说:“打破传统的原因,可能是还未窥见传统的门墙,更遑论登堂入室。旁人畏其名头,不敢质疑而已。”不仅今人,对古人的评判他也有独到的见解,比如,他认为小楷被写坏是从王宠开始的,力驳流俗对于赵孟頫的种种非难与误解等等。
最后,再来谈谈我所见的赵龙涛的写字。赵龙涛临一本帖一段时间以后,就以帖之字形创作,然后将作品与原帖对照,找出与原帖形态风格不符的字,修改后,重写一张。如此反复数次,直到作品与原帖风格相符,一眼便知这是以某家风格书写的为止。向他讨一幅字很难,原因不在于他惜墨如金,吝啬自己的字,而是在于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谨慎,稍有不满意就要重写。一幅赠人的字常要返工数次,甚至数十次。无论赠予的对象是谁,就算是自己的亲妹妹,态度依然如此(如是闻诸赵龙涛)。
以上所谈皆我所亲见、亲闻,未知者未敢奢谈,不能道者未敢妄加评论。愿呈诸君子,以广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