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一伏

  已经是今年三伏天的最后一伏——末伏的第二天了。

  昨天晨跑的时候,省电台的一档节目主持人告诉人们:今年的三伏天,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了。

  害得我边跑边笑:更多的三伏天,是超长版的,有四十天呢。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进入三伏的时间,是和“夏至”“立秋”这两个节气紧密相关的。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

  昨天,农历的七月初三,辛丑年丙申月庚寅日,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末伏开始,十天后,8月20日庚子日出伏。

  我曾对2010年以来的“三伏”作过一个统计:2010、2012、2014这三年的“三伏”是标准版的,30天;2011、2013、2015至明年2022年的“三伏”都是超长版的,40天。

  无论是标准版的,还是超长版的,“三伏”中的“末伏”必须是在立秋之后出现。换句话说,立秋必须是在“三伏天”里,就像“夏至”必须是在“梅雨季”中一样。

  儿时,总听大人们说“秋后一伏”,“秋后还有一伏”,真的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总是将这“秋后一伏”与“秋老虎”简单地等同。

  立秋,是平均气温最高的一个节气,立冬、立春节气的气温不必说了,就是立夏的气温也高不过立秋的。末伏,这秋后的一伏又被古人认为是很可怕的一“伏”。

  “秋后一伏,热死老牛。”

  今年的这“秋后一伏”会很热吗?

  我们的老祖宗是有许多的判断方法的。

  一是根据“立秋”的时间判断(详见《立秋:极具仪式感,允许偷瓜摸果的节气》一文)。今年的立秋是在农历六月,属于公秋;二十九单日,属于公秋;下午,太阳厉害的时候,属于公秋。

  “公秋把扇丢,母秋热死牛。”

  公秋,应该不会有“秋老虎”的,不会热的吧。

  一是根据“早立秋”和“晚立秋”来判定的。

  老人常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恐怕是从早在东汉的崔宴那里传下来的说法。崔宴在《四民月令》中说:“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今年阐释的“早”“晚”问题是矛盾的。今年立秋是六月的最后一天,为“早立秋”;今年立秋的时间是在下午,又是“晚立秋”。

  一是根据立秋当天的天气来判断。俗语说:“立秋不落雨,二十四只秋老虎”。若照此来判断,今年的立秋当天,我们这儿倒是没落雨,可在立秋后,在进入末伏的这一天开始,降雨开始了,而且还将持续若干天。那不会热的吧。

  一是根据“秋延日”判断。古人将立秋与末伏出现的时间,也就是立秋与其后的那个“庚日”之间相隔的天数称之为“秋延日”。也有说法呢,“一日延天热死人,九日延天热不成”。今年进入末伏是在立秋后的第三天,不长,也不短,是“热死牛”的末伏吗?

  中国幅员太辽阔了,热,或是不热,不可一概而论。

  这不,外面又是倾盆大雨了,气象台是暴雨的黄色预警呢。至少这几天,是热不起来了的。

 相关文章:

立秋:极具仪式感,允许偷瓜摸果的节气

再见,七月!多事的七月下旬,多事的南京

今日大暑:今年,这个节气来得很不一般

重读《背影》,寻访浦口火车站

“七·二一”这一天的记录和记忆

台风来了!

宅居,宅在疫情中的南京,听《沙家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