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像山摩崖造像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于阆中市七里镇白塔乡状元村东,随着市区的扩大,已经划入市区范围了,造像凿于大像山腰,嘉陵江南岸。坐东向西,3龛,大小造像3700余尊,石刻题记24则。
大佛为弥勒坐佛,开凿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至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敕名永安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因与皇家陵名相犯,敕改称福昌院。至元代,明嘉靖仍称大佛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建大佛寺摩岩记》谓郡东江山腰,有寺名大佛,其名沿袭至今。佛高9.88米,头饰螺髻,身着U形领袈裟,袒胸,左手抚膝,右手上举作施无畏印,跏趺坐,赤足,踏莲台。后壁刻排列整齐的小佛3200余尊,高0.1米。均结跏趺坐莲台上。佛左右有摩崖题刻24则,镌刻记述唐、宋、元以来造像的开凿、状彩、寺庙兴废等。
在大佛龛上现在建有大佛阁,在大佛四周,还有若干明清时期造像龛以及摩崖
大像山景区内,出去大佛颇值一看外,还有许多散落文物也让人流连,比如标注为北魏石虎的文物一件,没有介绍,不知何处迁来,什么来历。
石虎后有北宋墓亭,为崖穴式,历代寺僧圆寂后,骨灰存放于此。因大佛寺曾经由宋太宗赐名、宋徽宗改名,故墓穴外崖雕有石牌坊与龙纹装饰,以显尊贵。
墓亭前方台阶下有舍利塔一座.
塔身有铭文“师副都刚了澄号碧潭之塔”,五代十国战乱时期,了澄大师曾为军队将领,不愿看战火殃及百姓,皈依佛门,立地成佛。此塔可能为了澄大师圆寂后的舍利塔。
在往前有唐碑洞。1982年,文物专家在南龛石壁右侧内发现有唐元和四年(809)下四月撰刻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碑文曰:“何居士字东山,松寿年八十一岁……”,始知邑人何居士于唐德宗年间手凿岩峦,历二十年,遂成大佛。是大佛研究的重要史料。
在往前有摩崖浮图若干龛,多风化。
折返,近景区出口有大幅虎溪摩崖。此二字为南宋年间阆中太守吴昭夫建,统制河中母恩所书,明代分巡川北道参政姚诚立重刻。每字高5米、宽4米。相传“药王救虎”的故事发生于此,故大像山小溪取名为“虎溪”。
回大佛阁,在看一眼大佛,出景区,直奔状元洞。
初见状元洞,也是在别人的游记上,感觉小清新的地方。出大佛寺沿虎溪而上,层峦处即见一天然岩穴,长34米、深约20米,穴口高4米即是,昔有山泉从岩石上流泻而下,汇入岩穴前面的瑞莲池,来的时候时节不对,自然无缘。
状元洞又叫读书岩、台星岩、将相堂、三陈书院。北宋左谏议大夫、阆中人陈省华为避城市喧嚣,将长子陈尧叟、次子陈尧佐、三子陈尧咨安置在此读书,故名读书岩;后来尧叟、尧咨高中状元,故名状元洞;又因尧叟、尧佐官至宰相,尧咨善骑射,文武双全,官至节度使,成为将军,故又名将相堂。传说三人在此读书时,常有紫薇星出现,所以又有台星岩之称。
状元洞也是我在阆中唯一花钱买门票的地方,门票2块吧,实在不好意思扯证。
状元洞石刻凿于状元洞中级洞外。坐东向西,石刻9则,浅框内刻字。
2号题刻高0.85米,宽4.6米,刻“兄弟状元宰相处”;3号题刻高0.9米,宽1.9米,刻“紫薇亭”。“紫微亭”三字相传为宋徽宗手书。
4号题刻高1.65米,宽2.35米,楷书阴刻“将相堂”,苏轼书。
5号题刻高2.3米,宽3.85米,篆书阴刻“读书岩”。
6号题刻高2.2米,宽3.1米,开始阴刻“书岩”。
7号题刻高1.05米,宽1.55米,刻“捧砚亭”。
8号题刻高1.25米,宽2米,刻“教子堂”。
其余题刻多已风化不清或系后代所刻,已不能辨识。
本文所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寻访线路图: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于阆中市白塔乡状元村东1公里,市区内打车直达景区门口(推荐)或公交车至大像山景区正门站下车爬山30分钟即可,寻访难度0;
状元洞摩崖造像:位于阆中市白塔乡状元村北500米,大像山景区出口问人步行15分钟即可,寻访难度2;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