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不迷茫3——自负感
这段时间,因为妈妈生病住院需要照顾,所以停止了更新。继续上线营业,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来自于父母的自负感。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一个在童年阶段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和睦的家庭氛围的孩子,成年后更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被爱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具备感知爱的能力。一个人格的养成,80%取决于原生家庭或者成长环境因素,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影响,这便是原生家庭的力量。
生而为人父母,我们都是第一次。养育孩子的过程及其迷茫与无助,要么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要么企图从别人的案例中学习借鉴。大多数父母都曾将“别人家的孩子”树立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但是在讨教经验时又常常被告知:“我的孩子我从来都不管他(她)啊……”给人一种优秀的人都是天生的假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没有重复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能够复制。
然而,即便我们经历迷茫,但为人父母这个角色却让我们充满了自负感。这种自负感带给我们的优越性和权威性几乎是自发的,是深入骨子里,甚至是刻在基因里的,那就是——我是你的父母,你必须得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虽然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成长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但是我们仍然会用过往的经验来教导他们,自诩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
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自负,而是把它立意为“父母的权威”。言下之意,我们是过来人,是家庭的统治者,是规则的制定者,是审判长,更是监狱长,因此有绝对的发言权。
萨巴瑞教授在《父母的觉醒》中提到,父母的自负感通常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讲大道理。如果我是你,我会……
2、发表意见。要是你……的话……
3、作出判断。我喜欢……我不喜欢/我讨厌你……
4、发号施令。不许哭……不准动……
5、施加控制。如果你再这样,我就……;我不能接受你这个样子,按照我说的办……你给我小心一点……
当孩子的表现让我们不满意时,这中间挟裹着巨大的焦虑、挫败和疲惫的情绪。我们害怕事情变得更糟,害怕失控,所以我们愈加要控制。殊不知,我们真正需要控制的是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一个周六下午,小米因为着急想要下去和小朋友玩,告诉我作业已经全部完成了。但是检查时,发现老师布置的听写任务她一个字都没写。等她回来时,面对她兴高采烈的情绪,突然一股子无名之火涌上来。我把她喊到面前站好,让她承认错误。她一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妈妈会变得那么严肃,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是明显她是感到害怕的。我严厉地问道:“你的作业写完了吗?”她坚定地说:“写完了。”我又问:“你到底写完了没有?”她就不敢说话了,开始变得支支吾吾。这时候,我认为她一定是心虚了,于是,我又追问:“这周末的听写你写了吗?”她答道:“写了。”
“到底写了没有?”
……“但是,妈妈……”
“没有但是,没写就是没写,为什么骗妈妈?你什么时候学会骗人了?”我毫不犹豫打断了她的话。
……
孩子楞在那里好半天不敢做声,但在我看来,今天这个事件不是单纯的作业问题,而上升到了更重要的个人品质问题。我的内心深处,一定是非常排斥她的不诚实行为的,并且潜意识里把这一次的行为联系到了她今后的整个成长过程。那一刻,我是不理智的,我被我自己的情绪所控制了。
“妈妈……但是……老师要求周末报的60个词,她在课堂上已经报过了,所以我就没写。”过了很久,她小声地说。
“老师说过可以不写吗?”此刻,她所有的解释对我而言都是狡辩,都是在为自己没写的作业找的借口,这一点更加激怒了我。
情绪失控之下,我让她拿来了擀面杖,在她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棍子。边打边问:“知道错了吗?”
她一边咬着牙掉眼泪,一边小声说:“知道了。”
“错在哪里?”
“错在作业没写完就下去玩了。”
“到底错在哪里?”
……
“我撒谎了……”说完这句话,她剧烈地抽泣起来,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但是仍然倔强地没哭出声。她不再解释,也不再说话。我问一句,要半天才逼出一句答案来。这种倔强,更像是一种挑衅和对抗。
“不服气了是吧?觉得妈妈教育的不对是吧?”
此刻的我,已经处于情绪的极端失控的状态,我被自己身为父母的优越的自负感所包围,我听不进去任何解释,也不允许有任何反抗。我不许她哭,强调要“把眼泪擦干了再说话”,但是我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她面前肆意宣泄、暴怒甚至体罚。
最后,经历了漫长的说教和一通大道理之后,她慢慢平静下来,止住了眼泪。我说:“妈妈原谅你了,我们抱抱吧。”我伸手去拥抱她,而她回应我一个僵硬的拥抱。
这是我第一次动手打她,应该也是最后一次。她的屁股上被擀面杖留下一大片青紫,触目惊心,过了好几天才消散。事后,我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我意识到我并不是在惩罚一个“犯错”的孩子,而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转化成了语言上和行为上的暴力。
我问她:“你疼吗?”
她说:“肯定疼啊,但是比起挨打的疼,更难受的是妈妈说我是个撒谎的人。”
我的心蓦地被刺痛了。我浑然不觉我不容辩解地给她贴上的“不诚实”的标签,其实已经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个印记,可能需要很多很多年,需要很多很多的爱与信任才能抹平。
我说:“对不起,孩子,是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她站起来搂住了我的脖子,轻声说:“没关系。”仅这三个字,我们停顿了很久,这个拥抱温暖而柔软,叫人百感交集。
正是这一次的体罚,带来了我们之间的改变。
我回想起过往我对于她的教育方式,无不充满了自负。我在潜意识里一直以自己为榜样在与她作比较,理所当然认为她应该像我小时候一样热爱学习。我把我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分解和传授给她,你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我一直牵着这支小船吃力地航行,她不需要知道自己的方向,甚至不需要有自己的动力。在她的成长道路上,我一度过于用心,过于用力、过度包办,试图用自己多年求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去避免她走弯路。我以为我传授给她最好的,她就能按照我的意愿全盘接受,我给她创造最好的条件,她就会更加努力上进。然而,我忽略了成长最大的动力其实是来自于自身的力量,我以爱的名义给予了她太多,唯独没有给予她自己生长的力量。我剥夺了她犯错的机会,却不曾想孩子只有通过不断地“试错”,才能感知事物的边界,建立起属于她的人生准则。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以为的”其实未必真的就是你以为的,因为我们经历的童年并非孩子经历的童年。我们却将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为教训孩子的资本,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把“都是为了你好”当成批评与惩罚的借口,对他们的行为妄加评判、乱贴标签,这些都是自负的表现。试想,如果把我们换到孩子的成长环境里,面对这样那样的诱惑和繁重的学习压力,我们是否一样能做到自觉和自律呢?其实真的未必。
看清自负的过程就是学会接纳的过程,我们和孩子一样需要学习和成长。如果想要与孩子成为朋友,首先我们自己需要放下身段,站在他们的立场,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接纳并且尊重他们,因为只有打开心门,才会有良好的沟通。如果想要他们好好说话,我们必须首先学会好好说话;如果想要他们学会诚实,我们必须首先学会信任;如果想要他们变得独立,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放手;如果想要他们变得自信,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欣赏。
从现在开始,作为父母的我们该要学会慢慢放手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愿每一个孩子都带着美好的祝福——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