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可治疗各种类型的皮肤瘙痒

本方主用于治疗风邪上攻,头痛目眩,项背拘急,鼻塞声重,喷涕流泪,皮肤风疹瘙痒,或皮肤干癣,痒疹难消,以及妇女行经期间被风邪所袭,冲任受风,而入血分,致使血中风邪羁留而皮肤生小红疹且瘙痒难忍,有的地方因用手搔痒致使皮肤破而成疮等症。

消风散(《成方切用》)

厚朴 15 克(姜汁炒)、陈皮 15 克、炙甘草 15 克、荆芥穗 15 克、防风 60 克、蝉蜕 60 克、羌活 60 克、藿香 60 克、白僵蚕 60 克(炒)、川芎 60 克、茯苓 60 克、人参 50 克,共为细末,每次服 3 克,一日 3次。

病重者可每次服 5 克,茶水送服。身有疮癣者,可用黄酒送服。

因原方服用量太大(每次 9 克),故后人多改为汤剂使用。一般用量为:厚朴 3 克,陈皮 3 克,炙甘草 3 克,人参 3 克,荆芥穗 9 克,防风10 克,蝉蜕 10 克,羌活 10 克,藿香 10 克,白僵蚕 10 克,川芎 10 克,茯苓 10 克,水煎服。

无虚证或有风热证者,可去掉人参。

方中用羌活、防风、荆芥、川芎辛散轻浮之力以祛头、目、项、背之风。用白僵蚕、蝉蜕轻扬清散之力,更兼以皮走皮之性,而祛皮肤之风。藿香、厚朴芳香避秽,理气消胀,以除恶散满。参、苓、陈、甘,益气化湿以调中扶正,使风邪无留滞之弊。全方合而成为治风邪为患的常用之方。

本方基本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消风散,但药量稍有出入。《医宗金鉴》也有一消风散方,以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朮、牛蒡子各 9 克,石膏 15 克,甘草、木通各 5 克,共 13 味药组成。主治风热袭表,皮肤瘙痒,起红疹,时起时落,甚或兼头痛发热等症。

二方都常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瘾疹、风疹、癣疮。二方的主要作用,均是疏风止痒。但本方外散风寒之力较大,除湿止痒之力较小,但兼有扶正作用。《医宗金鉴》消风散则除湿止痒、散风清热力较大,不能散风寒,且无扶正作用。

我常将以上两方穿插裁摘,合并起来而随证加减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顽固难愈之风疹(荨麻疹)、血风疮、牛皮癣等病。常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我的常用方为:当归 9 克,赤芍 12 克,红花 10 克,防风 9~12克,生芥穗 6~10 克,连翘 12~18 克,知母 10 克,蝉蜕 9~15 克,苦参 10~30 克,白藓皮 10~30克,白僵蚕 10 克,炙山甲 6~9 克,苍朮 6~10 克,陈皮 9 克,水煎服。

风疹顽固久治不愈者,可再加皂刺 6~9 克、蛇蜕 3~5 克、忍冬藤 30 克、丹参 30 克,苦参、白藓皮均用 30 克,连翘可加到 20~30 克。兼有头痛、月经错后、月经量少者,加川芎 6~10 克。

皮肤瘙痒处用手搔抓后发红而感到灼热者,可加生地 10~20 克、炒黄柏 9~12 克。兼口渴、恶热,或多在夏季或热环境中发病者,可加生石膏 30 克(先煎)、川黄连 6~10 克、薄荷 3~5 克(后下)、生地 10~15 克。红疹隐隐,痒而不易外透者,加牛蒡子 10 克、升麻 9 克、桔梗 3~6 克。我曾用上述方法,治疗多例此类病人,皆取得了良好效果。请参考试用。

临床也常有不少医家,用防风通圣散(或丸)治疗皮肤痒疹、疮癣等病。但防风通圣散主用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

本方则主用于风邪束闭,郁于皮表之证。

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