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中国印刷术的向外传播,呈辐射状态,在向东方传播的同时,势必也向西方传播。人们普遍认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是印刷术西传的主渠道,对印刷术西传欧洲、进而传向世界各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刷术西传的主渠道——丝绸之路,起自中国腹地,途经河西走廊、新疆,跨出国门进入西亚、北非,直抵欧洲。在西汉以降的千余年间,作为当时的文明古国,中国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同丝绸一起,通过这条万里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尤其是在13~15世纪这段时间,正如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明是以“成串传播的方式”涌入欧洲的。这其中,既有罗盘、火药、机械钟、纺丝机、弧形拱桥、独轮车、水车、船尾舵,也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现存文献、文物显示:
(1)20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境内发现大量由汉文、西夏文、梵文、回鹘文、藏文、蒙文等多种文字印刷的印刷品。这些印刷品中,既有从中国腹地传来的、诸如七世纪末印刷的、现存世界最早的印本佛经《妙法莲华经》,也有宋、元时期当地的印刷品。这足以证明在13世纪之前,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印刷业。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宁夏、俄罗斯等地又发现多种西夏文活字印本佛经和历书,则进一步说明,在13世纪之前,这里不仅有了发达的雕版印刷业,而且活字印刷的应用也相当普遍。
(2)13世纪时,波斯(今伊朗)的大不里士发展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国际大都会。这里聚集了欧洲、中国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的人。在1294年,这里曾发行过一种纸币,上面印有汉文“钞”字和阿拉伯文音译字。纸币的式样也与中国元朝通行的纸币相同。为发行纸币,当时在波斯各省都设有“宝钞局”,并任命专人负责管理。可见,13世纪西亚的印刷业处在发展中。(3)“纸币”是最受欧洲人青睐的印刷品,马可波罗等不少旅游者在他们撰写的游记中,记载了中国印刷和使用纸币的情况。1255年,法国方济各会士罗柏鲁离华返法,著有《东方游记》一书。书中记有中国元朝印制纸币的情况,说:中国通常的货币是由长宽各有一掌(7.5~10厘米)的棉纸印成,纸面上印有类似蒙哥汗玉玺上那样的文字数行。他们用画工的小毛刷写字,一个字由若干笔划构成。这是较早将中国印刷纸币的情况介绍到欧洲。可以想见,书中记述虽然简单,但在口头向亲友述说时必定很形象、逼真。同时,对他们倍加喜爱的印刷纸币,也不可能不带回几张实物供亲友欣赏。(4)现存有明确年代可考的、欧洲最早的印刷品,是公元1423年刻印的“圣克里斯多福像”。画面画的是“圣克里斯多福身背手捧十字架的耶稣渡水图。欧洲最早的木版画 刻有中国式的水车。图下刻有两行文字,意为:“无论何时见圣像,均可免遭死亡灾”。这幅1423年刻印的画像,说明15世纪初,欧洲已经采用中国发明的印刷术从事印刷了。(5)1294年,意大利传教士孟高维诺受罗马教皇派遣来华,抵达当时的燕京——北京。为便于向没有文化的人宣传教义,他根据《新旧约圣经》中的故事,绘制了六幅图画,图下用拉丁文等三种文字注释。《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的著者——卡特认为:当时的中国,把任何重要的作品付之印刷,已经成为很自然的事。当时对于欧洲来说,印刷术还是件鲜为人知的新鲜事物。作为欧洲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孟高维诺,把他亲手印制的图像捎回故土供人欣赏,当是自然而又必然的事情。五十年之后的欧洲,出现了与孟高维诺在中国刻印的图像相似的宗教画,这绝非偶然。(6)1585年,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门多萨(公元1540~1620年)在罗马出版《中华大帝国志》,书中谈到印刷术的发明和欧洲印刷术的来源时说:显然,在中国人应用印刷术许多年之后,才经罗斯和莫斯科公国传到德国,这是肯定的,而且可能是经过陆路传来的。而某些商人经红海从阿拉伯的菲利克斯来到中国,可能带回某些书籍。这样,就为谷登堡这位在历史上被当作发明者的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看来很明显,印刷术这项发明是中国人传给我们的,他们的确当之无愧。更令人信服的是,今天还可看到德国开始发明前五百年中国人所印刷的许多书籍。我本人就有一本,我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印度群岛也看到过一些中国书。印刷术西传的路线,除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蒙古远征军开辟的北方通道。这条通道通过俄罗斯直达欧洲。举例如下:(1)蒙古军西征欧洲,军士们随身携带娱乐用的“纸牌”乃情理中事。这样,中国的“纸牌”便由这些军士通过北方渠道传入了欧洲,到15世纪中叶,印刷纸牌已成为威尼斯和欧洲不少地方的重要工业。这从1441年威尼斯市政会议公布的一项命令得到证实:鉴于在威尼斯以外各地制造大量的印刷纸牌和彩绘图像,结果使原供威尼斯使用的制造纸牌与印刷图像的技术和秘法,趋于衰败;对这种恶劣情况,必须设法补救。
事实上,纸牌于14世纪末在欧洲已相当风行。文献显示:德国和西班牙在1379年,法国在1392年,都风行斗牌游戏。致使法国巴黎市长于1397年不得不下令禁止工人在工作日斗牌。伦格里宗教会议也于1404年作出禁止教士斗牌的决议。到了1423年,圣伯尔拿居然站在罗马圣彼得教堂的阶石上,发表了反对斗牌的宣教。(2)1257年,蒙古军官到被蒙军控制的俄罗斯境内计民户口,设官收税。众所周知,计民户口要用户籍簿,在举国上下普遍应用印刷术的元朝,装订成户籍簿的户籍页,自然是印刷的。这证明在13世纪,中国的印刷品已经传到了俄罗斯,开辟了通过俄罗斯将印刷术传往欧洲的北方通道。上述史实足以证明,西方印刷术源自中国是毋庸置疑的。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