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图文作者转型视频号创作,图文要没落了吗?
//公锤
运营创作者的聚集地
01.
我先说,图文不会没落,永远。
想必,大家在之前都看过关于“公众号的红利期没了”,“公众号要死了”等等言论的文章。
是出现短视频播放量高和涨粉量快,变现来钱快且多,以及陆续有些公众号已经停更,或者是转型视频号。
但判断一件事,远远不是根据你所看到那些去下结论的。
不可否认的是,往年的文章标题,用上“震惊”、“毁掉”、“几个方法”等夸张性的词语,都能大大提高文章的打开率。
但现在,你文章不用点心思,被打开的可能更低了。
以前随便一篇文章就能轻松上10w‘+,但现在一篇公众号要做到10w+要难很多。
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人们对阅读内容的质量的要求高了,对自己零碎片的时间更加看重利用。
所以对一些无关痛痒的文章,就没有想打开的欲望了。
这其实是我们媒体写作者给读者养成的阅读体验感。
相比于,短视频给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体验,广大的用户更愿意把这部分闲碎化的时间花在看视频上。
于是大批的网民流量开始往短视频的领域倾倒,那么对于短视频的涨粉和变现就变得容易许多。
然后就有了开始言论:“公众号不行了”,“图文要没落了”,“短视频取代”等等。
02.
相反,对于短视频的火爆,让图文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而且创作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不管是条漫,还是视频,或者是电影,归于本质最重要的还是台本,剧情怎么发展,演变,有没有亮点等等,都取决于这个台本好不好。
你会看到一些视频内容,短短的一分钟,一个镜头,让你想点赞的还是因为那句文案被戳到了。
也就是说,视频哪怕去掉特效,没有后期处理,素人出镜在那用脚本说上一通,依然能获得点赞,大多数的亮点,还是因为经典语句。
也就说,文字更像是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不过题材展示变得多样化了。
你可以这样理解,像读懂一句话是需要你细细品味的。
在读一篇文章时,你可以自由略过不重要或者不感兴趣的那部分,对喜欢的那段细细读,然后产生画面感。
而你看影视或者短视频,根本不需要你思考,虽然刷视频的途中是挺快乐的,但每次刷完心里总会有一种空落感。
这种感觉,就像你不记得刚刚做了什么一样,时间如同被吞噬一般。
因此,从阅读图文选择短视频的那部分流量,不过是帮你过滤了,留下来的都是质量好的。
本身图文阅读就需要耗费脑力,而对于我们人类的进化应该是不断提升,而不是退化不思考。
选择短视频的其中一部分流量,还是会回归于图文形式,短暂的沉迷,只是为了一时的放松。
03.
虽然说短视频涨粉比公众号容易很多,可是公众号的粉丝价值远比短视频要高很多。
你看不到的是,一篇10w+的文章广告费可以达到几百万元,广告主对于公众号的投放要求并不高,平均阅读量稳定在500左右,就会有广告主来找你投。
可是广告主对短视频的播放量和粉丝量的要求就明显高很多,这也很正常。
因为图文形式转化的粉丝的粘黏性是比短视频的粉丝会更加强一些,
这也是公众号为什么是能称为私域流量的原因之一。
大批的图文作者转型视频号创作的现象,是一种流量趋势的走向。
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到别人做什么可以赚钱,然后就开始一堆人往里堆”。
吸引用户的难易程度来说,我反而觉得图文的难易程度更大一些。
视频的剪辑,合成,特效,其实并不是影响吸引用户的关键因素,短短的几分钟就不能传递什么。
而文章你就需要细细道来,说少了感觉浅了,还得有逻辑。
所以很多转型做视频的人,对于日更和创作难易程度,做视频明显比写文章轻松多和效率高很多。
在镜头前说几句话就成或者几张图片弄成动图配上一句文案生成视频,和让你写个两三千字的内容,还要让别人有所感触, 对你产生认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不过我觉得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也不是坏处。
视频只是另一种文字表达的题材形式,丰富自己的内容表达方式是扩大自己的粉丝范围人群。
04.
这并不意味着图文被放弃了,相反图文能力强的人可以体验多种题材形式的变换,
而那些图文能力不强的人,只能选择简单容易的。
所以去做短视频,只是给自己多一种形式的曝光而已,既然有流量,为什么不利用借此来引流呢?
其实随着短视频的热潮,达到一定热度时,一样会让用户对视频的内容(脚本)提出更高的要求,慢慢的会开始吝啬自己的每一个点赞和评论。
而图文形式的阅读,是人对观点和事件的一种自我思考,用户能在阅读时有自由感和充实感,这是短视频所不能给予的。
按人类的进化条度来说,如果让视频取代图文,那么人的大脑发育会慢慢退化。
本身我们的思维应该是要更加灵敏和睿智,在沉浸短视频的时间里,大脑长时间的不转动思考,可想而知,生锈迟钝。
我觉得,选择视频创作本身没有错,
因为人有想要轻松舒缓载体的需求,有需求就需要有人去做这些事。
而图文也不会没落,
图文创作能力强的人,依旧在路上,放弃掉的人,只是看到了另外一种希望。
END
[公锤]
每一个二维码都有其意义和价值
跑在流量价值的最前端,只为提供优质粉丝
文章版权归【公锤】所有,不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