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成都重庆老照片:数不尽的宽窄巷子 不复存在的两路口缆车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有着独特地域文化的区域,这里说着的西南官话,曾比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更为普及。在50年代的时候,四川全省人口为6200万,当然那时候重庆和成都尽管还在一省范围内称兄道弟,但谁也不服谁。

50年代的成都,人口约为80万,作为四川省会,成都无疑是政治中心。但尽管成都市内有着许多的公馆,但高层建筑几乎没有。在抗日战争及后来的战争中,成都几乎没有受到什么破坏,所以整个城市都呈现出一片安逸宁静之中,给人的印象还保留着蜀国古都的气息。

当时在成都有许多个人经营的店铺,并进行了很好的区域规划,有着宽阔的街道。不过在成都的旧城区里,还是有不少当时保存完好的巷子,两旁都是古香古色的民居,放到现在都是游人如织的旅游区了。在当时成都大街小巷的屋檐下,都吊挂着晾晒的干菜,街边还有许多的苍蝇馆子。

成都市中心的人民公园,当时十分的清净,里面养着许多金鱼,充满了鸟语花香。

距离当时成都市区6公里西郊的浣花溪畔,因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杜甫曾居住于此,杜甫草堂也成为了历代文人朝圣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对杜甫草堂在清代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葺,并在1955年春天完成。

50年代的重庆,人口约120万,是西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长江、嘉陵江的交汇之处。当时的重庆随着1952年成渝铁路的开通,更是奠定了四川省内水陆空一体的运输地位。在50年代的时候,从重庆坐飞机便可以4小时直达北京。

重庆在抗战中饱受日军轰炸,后来因为国民党兵败也曾遭到破坏,所以新中国成立后重庆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五十年代的时候,重庆有着许多的新建筑,与当时四川省内老大成都比起来,重庆更具有现代都市的特征。图为50年代的解放碑地区。

重庆市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无论公路还是民居大多依山而建,也造就了今天红极一时的洪崖洞。重庆市区内到处都是坡路,人们的行李和货物以前只能靠棒棒帮忙搬运。不过在1953年的时候重庆建造了老重庆心中抹不去的两路口缆车,不过随着21世纪的到来已经走入了历史,要留到现在毫无疑问是可以与长江索道匹敌的网红打卡胜地。

与渝中区解放碑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重庆的老城区,在陡峭崖壁上建起来的吊脚楼,重庆狭窄的山路上当两旁摆上摊位后连下脚的地都没有。当时在地摊上卖着草鞋等商品。这张照片拍摄于当时菜园坝火车站附近。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