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斋:京剧四小名旦与《白蛇传》(一)

转载前言

藉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京剧道场刊文对涉及张君秋先生舞台艺术历程的部分相关事件进行了一些粗略考证,限于资料收集的不足,难以详实。适有友人赵炜毛兰伉俪为先祖毛世来先生编辑年谱,遍考史实,搜罗甚富。对照史实多方取证详加甄别,相关四小名旦形成前后之史料应有尽有,足可说个清楚明白。此文是小编所见收集四小名旦成因资料最为丰富、细致,论证最为充分的可靠考证文字,极具学术价值。

这篇学术文章不仅对四小名旦称谓、四小名旦合演《白蛇传》的来龙去脉作了清楚的交代,还对四小名旦各自演出《白蛇传》的不同擅长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因此,其价值自然比纯粹的史实考证又有所递升。

小编此前有短文对目前四小名旦的一些说法进行辩证,相比之下,差距很大,尤其对后四小名旦的实际详情也有人云亦云之弊,转载此文可以纠错勘误以正视听。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它生动地描述了蛇仙白素贞与凡人许仙动人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以及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奇之一。《白蛇传》的故事最初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才有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曲(剧)表演。由于早期的口口相传,因此《白蛇传》的故事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后来有的版本出现了“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的版本有白蛇之子得中状元后“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四小名旦毛世来(右)、李世芳(中)、张君秋(左)

合摄《白蛇传》剧照

(1939年《立言画刊》 第22期)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成文字创作流传的戏剧脚本,内容包括“游湖借伞”、“白蛇盗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永镇雷峰”等情节。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戏曲班社常演的剧目,从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还是以昆曲为主。

清末民初,许多京剧(昆曲)名伶都擅长演出《白蛇传》,从前辈名家陈德霖老夫子开始,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蜚声剧坛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无不以此剧为拿手之作。1940年12月,北平新闻协会在长安大戏院组织了两场盛大的义务戏,第二天的大轴邀请当时非常走红的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和宋德珠一起合作演出了全部《白蛇传·雷峰塔》,在菊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在此之前四大名旦没有合作过该剧(只有梅兰芳、尚小云和程砚秋合照的相片存世),所以四小名旦的这次合作被载入史册,成为戏迷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时至今日,四小名旦合演《四白蛇传》的往事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此间许多人以此为题写过不少回忆文章,但对于这次合作演出的组织策划、演出地点、角色分配以及演出场次各有分歧,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这些年笔者一直致力于编写《四小名旦毛世来舞台艺术年谱》,对于四小名旦合演《四白蛇传》的经历进行了细致的考辨,现在就把四小名旦与传统京剧《白蛇传》的“故事”整理出来,以飨广大戏迷朋友。

四小名旦专号(1944年《半月戏剧》第5卷第4期)

一、四小名旦合演《四白蛇传》的

“首度创意”

有好多戏迷认为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和宋德珠是评选出来的,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有的人把1936年秋天北平京报馆组织的“童伶选举”和“四小名旦”混为一谈了,所以才有了“投票评选四小名旦”的说法。

1936年的“童选”是由当时的北京《立言报》社长金达志、主编吴宗佑等人专门负责,并聘请了北京好几家报馆的负责人负责监督差点票数,经过评选,李世芳以18414票夺魁当选为“童伶主席”;毛世来以12561票选为“旦部冠军”,其他三位是侯玉兰10900票、宋德珠10112票和白玉薇5134票。其实这次评选只针对北平富连成社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选举,并不是评选“四小名旦”。直到后来1940年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和宋德珠四位合演《四白蛇传》,因为这一盛举在戏迷圈里引起轰动,又有人认为这是“四小名旦”这一标志性称谓的起始,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准确的。

早在1938年11月28日,《新北京特讯报道:“四小名旦合作戏现已积极进行,李、张、毛、宋合演《白蛇传》是否能实现尚难预定……;当日《北京益世报》也有相关报道:“四小名旦演《白蛇传》,正在分头接洽中……”。这是目前发现北京报纸上第一次有“四小名旦”的称呼,媒体的宣传不会空穴来风,可见四位新秀虽然年轻,但当时在戏迷圈里都有了基本的观众群。

这时李世芳刚刚出科不久,正在家休息,一边调养嗓子一边准备组班演出;

毛世来1938年05月初“由沪载誉返平”,也刚刚独立挑班“和平剧社”不到半年;

宋德珠由中华戏校毕业,即将组班公演;

张君秋受聘“扶风社”(马连良班社)的当家青衣,也刚刚在上海公演后回到北京不久。

由于四人当时的声誉都正在最盛的时期,年龄、从艺经历又都差不多,所以“四小名旦”也就应运而生了。至于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最早提出“四小名旦”称谓的,还需进行更细致的考证。但值得肯定的一出《白蛇传》把四位小名旦“拴”在了一起,才有了李、毛、张、宋与这出传统剧目的不解之缘。

1938年11月28日《新北京报》:“四小名旦合作戏现已积极进行”

其实更早在1938年09月23日,天津的《天风画报》就有:“四小名旦声誉鹊起”的报道。从这些史料记载都可已看出,“四小名旦”的称谓要远远要早于1940年。

1938年09月23日《天风画报》“四小名旦声誉鹊起”

1938年底,相关人士继北平剧界“花脸大会”之后又有了一个新“创意”,就是要促成李、毛、张、宋四人合作演出《四白蛇传》。最初的设想是宋德珠演《水漫金山》、毛世来演《断桥产子》、李世芳演《梳妆合钵》、张君秋演《仕林祭塔》,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次策划并没有成功。据12月21日《益世报-北京》报道:“……此次合作戏,年前绝不能实现。惟报纸传说既厉,遂有人出头拟办此事,但为外行,与各方均不相识,曾托某戏剧家代约,某君拒之,故喧胜一时之四小名旦合作戏,仍不能实现也。

虽然四小名旦1938年合作演出的计划没能实现,但是两年以后,在各方面的组织协调下,四位青年名旦在长安大戏院联袂登台,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二、四小名旦两度联袂《四白蛇传》

1940年12月,马上就要迎来崭新的“癸巳”蛇年。北平新闻协会假座长安大戏院主办了两场盛大的合作戏:12月30日大轴由王凤卿、谭富英、金少山合演《鼎盛春秋》;31日的大轴就是《四白蛇传》。报界闻人吴宗佑先生与新新大戏院经理万子和从中协调,促成了四小名旦的首度联袂合作。

1940年12月26日《新北京报》四小名旦演出广告

这次大合作戏的最初安排并不是这样,演出前9天,1940年12月21日《戏剧报》报道:“新闻协会主办庆祝大合作戏两场,定30日、31日两晚在长安(大戏院)举行,第一晚:谭(富英)金(少山)王(凤卿)《战长沙》,于(连泉)李(少春)《挑帘裁衣》;第二晚李、毛、张、宋四小名旦《四五花洞》

1940年12月21日《戏剧报》第1版庆祝大合作戏两场

直到12月24日,北京《晨报》和《戏剧报》才同时登出广告,两天的大轴戏全都更换了剧目。可见,最初主办方的安排是四小名旦仿照四大名旦合演《四五花洞》,经过商议又换成《四白蛇传》,是不是因为来年是农历蛇年呢?想来也许也会有这种“应节”的原因吧。

1940年12月24日《晨报》第4版

 

1940年12月24日《戏剧报》第1版

这次的《四白蛇传》由李世芳和宋德珠合演“金山寺”,毛世来演“断桥合钵”,张君秋最后演“祭塔”。从当年媒体的报道,以及部分当事人的回忆来看,四位小名旦对于初次同台都是相当重视的。此时李世芳的嗓音经过休养刚刚恢复,他的“承芳社”不久前开始营业公演。《金山寺》是李世芳在科班时就早已学会并经常上演的熟戏,这次演出又是他首次以剧社“老板”的身份参加合作戏,所以演出前李世芳认真排练、毫不马虎;宋德珠的“颖光社”1939年在上海一炮而红,《金山寺·水斗》“打出手”是他当时冠绝一时的名作,在上曾创下连演十数场的纪录。前不久的一次冬赈戏宋德珠与尚小云先生合作《金山寺》,末场观众已经起堂,因不舍看宋德珠“打出手”而“离座却终不肯去”,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这次的合作宋德珠又怎敢懈怠呢?1939年毛世来的“和平社”就重排公演过《水漫金山寺》,还是重新师从南昆名家“下挂”的,这出戏与《拾玉镯·法门寺》一起贴演美称“双寺”,在各地公演非常受观众欢迎。这次的《断桥亭》是他坐科时唱熟的戏,《合钵》却从未演过,毛世来此次算是破例“钻锅”,必须提前加紧排练;张君秋一副爽亮歌喉,堪称“梨园骄子”,为了唱好《祭塔》,他认真的请尚小云先生指导唱念,非常用功。

《戏剧报》1940年12月26日特讯:“……李世芳之《金山寺》为未出科前排就者,身段,唱白,完全科班老路原型。水漫一场,皜衣素服,扮相美极……宋德珠演《水斗》白蛇,大打出手,花样翻新,玲珑惊险……毛世来接演《断桥合钵》之白蛇,尤为难得……张(君秋)为此次《祭塔》,日前特亲赴尚小云处,由尚为之一一改正……”通过这些报道,足以看出年轻有为的四位小名旦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1940年12月26日《戏剧报》第1版

虽然四小名旦合演《白蛇传》最高票价高达5元一张,但是1940年12月31日的长安大戏院依旧车水马龙,观众的掌声、彩声不断。四位小名旦的唱、做、念、打各具风格,精彩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位偎凫簃主曾为四人分赋四诗以誌其盛(因报纸年代久远好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信有容光似畹华,

禅门软语动僧伽。

玉京安懼青龙杖,

          粉髻金山照落霞。(李世芳)

天龙堪擬战修罗,

蹴着枪锋凤禽挪。

鼓急铙繁声撒豆,

          梨花万树護杨婆。(宋德珠)

真同残雪断桥边,

梦醒云是孽缘。

珠冕□冠同一例,

          不知头上有青天。(毛世来)

银□□扣白柔荑,

河满歌传玉箸啼。

欲报母恩休忘父,

          斯言合与状元提。(张君秋)

也正是因为《四白蛇传》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四位小名旦也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红得发紫、声誉更盛。随着这次合作戏的盛况被戏迷们争相奔告,“四小名旦”的称呼也就流传得更广了。

这次公演以后,《白蛇传》作为四人的拿手戏更是时常贴演,毛世来为了丰富剧目,将《祭塔》一折也学会并排练,准备公演于广德戏院;无独有偶,张君秋请武旦名家朱桂芳先生说《金山寺》,以丰富自己的演出剧目。他们四人之所以成名,与背后付出的辛苦努力不无关系。

北平各大报纸有关“四小名旦合演《白蛇傳》”的报道

1941年01月02日《戏剧报》第1版

四小名旦第二次合演《四白蛇传》是在两年以后的1942年初,同样是新闻协会举办的义务戏,演出地点在新新大戏院。

1942年01月15日《晨报》、《新北京报》四小名旦演出广告

这次的演出安排与上次基本相同,最高的票价订到了4元一张,可见时隔两年,观众们对四位的表演还是很认可的,这时的四位小名旦大多都已经挑班演出,可以说已经渐渐步入他们四人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

感谢芷斋随笔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