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伊利里亚诸帝3

(5)罗马帝国皇帝卡鲁斯

卡鲁斯(凯勒斯、卡瑞斯、卡里努斯,MarcusAurelius Carus ,230年-283年)罗马帝国皇帝,公元282年-283年在位。

罗马皇帝普罗布斯(普洛布斯)于公元282年夏天,被叛乱的士兵杀害。军队迅速推举禁卫军统领卡鲁斯继承皇位,同时元老院也承认了卡鲁斯。

卡鲁斯虽是军人,但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继位时已经六十岁,两个儿子努梅里安和卡里努斯均已成年。

卡鲁斯继位后,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提升为“凯撒”,他让卡里努斯(卡林)统领帝国的西部,而努梅里安(钮莫里安)和自己一起率领军队向东进攻新起的波斯萨珊王朝,刚开始时,罗马方面进军顺利,卡鲁斯的军队横扫美索不达米亚,但是在283年12月25日,卡鲁斯突然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疾病,或者有一种传说是雷击。

卡鲁斯在位时间只有十六个月,他死后,帝位由他的两们儿子——努梅里安和卡里努斯继承。努梅里安率领罗马军队,退出了波斯的战场。

而这时巴高达运动并未停止,从283年起,又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斗争。这次斗争仍以鲁格敦高卢为中心,巴高达以农民为步兵,以牧人为骑兵,攻城陷阵,杀富豪,焚庄园,分地分财。他们选举两位首领埃里安和阿芒德为皇帝,自铸钱币。

罗马帝国在废除了和当时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共和国制度以后,在将近二百年中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统治,在广大的疆域内形成了所谓的“罗马和平”时期。“罗马的和平”促进了早期帝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帝国呈现出某种繁荣的景象。

经过三世纪危机,在社会各阶级、阶层中,只有大地主(指剥削隶农,经济上有自给自足倾向的大地产主)的势力发展起来。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力量,有一定的军事政治力量作靠山,乘机收容流动人口,大量兼并土地,更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在内战中发了财的军官,不少也成为地主。大地主与罗马政府之间既相勾结,又有矛盾。帝国政权强化军事统治及与大地主联盟关系的逐步形成,使分崩离析的帝国获得了喘息、挣扎的条件。从268-283年,五个皇帝有四个出身于伊利里亚的军人,史称伊利里亚诸帝。他们竭力组织自己直接控制的军事力量,镇压奴隶、隶农起义,消灭了争夺帝权的对手,暂时遏止了“蛮族”的进攻,为帝国争得了暂时的稳定。

在此时期内,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的恢复、文化技术的传播和交流,以及行省和城市地位的改善,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奴隶制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工具的改进一向是缓慢的。早期帝国时期,由于各地生产经验的交流以及某些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工具有了一定的改进。此时,在希腊和北部意大利出现了带轮子的犁。在高卢出现了割谷机。割谷机通过转离驾枙推动安有两个轮子的木箱向前移动,把谷穗截断装入木箱中,大大缩短了收割的时间。此外,水磨、复滑车(起重装置)和齿车(排水机械)等机械设备也广泛地应用于磨粉、矿业和建筑工程等部门。

农业生产虽仍以大麦、小麦、葡萄、橄榄和蔬菜为主,在作物品种上没有什么改进,但在其它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这时,在农业上已经实行了作物轮作制。有些庄园还采用种植豆类的方法,恢复地力。由于砍伐森林,排干沼泽,治理沙漠,农垦面积得到了很快的扩大。埃及和阿非利加一带已经成了罗马的粮仓,每年都有大量小麦运往罗马。北非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原是一片比较干燥的荒原,到这时也被开垦,成了富饶的土地,葡萄园果实累累,橄榄树绿绿葱葱,遍布成林。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地区的著名葡萄园和橄榄林也开始恢复。在意大利,因奴价和地价上涨、奴隶劳动效率的低落和行省廉价粮食的输入,谷物生产开始衰退;但各行省的农业却发展起来。北非和埃及扩大了灌溉网和耕地面积,每年供应罗马大量粮食。多瑙河地区各行省,特别是潘诺尼亚和美西亚皆成了罗马的新谷仓。此外,在南部高卢和西班牙东部、南部沿岸也都开始栽培葡萄和橄榄。在各行省农业普遍发展的同时,意大利的农业生产却出现了衰退的现象,以致人们常常“责怪土地不生果实”。尽管皇帝们采取了许多措施都未能阻止其衰退。

早期帝国时期,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当时的手工业生产以中小作坊为主,其中有奴隶三、五人和雇工数人。也有役使上百奴隶的大作坊,如阿列提乌姆的制陶作坊等,但这毕竟是少数帝国前期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业也得到显著的发展。生产工具和技术较前有所改进,水磨在磨粉和矿业中逐步推广,建筑业开始应用复滑车和起重装置,矿山则使用排水器械。手工业生产部门增加,产品种类繁多,技术分工细密。意大利本土现在不仅以陶器和铜器著名,而且也出产各式羊毛织物。坎佩尼亚的城市有了玻璃业,罗马本地也有了金属制造业。在共和末期还很落后的高卢,到这时也发展了制陶等手工业。东地中海沿岸一带,许多传统手工业这时再度繁荣,腓尼基的染料和玻璃业,埃及的麻纱,在罗马的上层社会中都拥有不少顾客。庞贝城遗址中发现有呢绒、珠宝、石工、香料、玻璃、铁器、磨粉、面包等作坊,反映出当地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罗马的手工行业多达80余种。当时意大利手工业生产以中小作坊为主,雇工数人或使用奴隶作为帮手,这些作坊往往临街而设,前有店铺,便于销售。也有使用几十或上百名奴隶劳动的大作坊,如阿列提乌姆的制陶作坊,其产品运销意大利各地,甚至远销行省。伊达拉里亚城市的金属冶炼和制造业,坎佩尼亚的加普亚(卡普亚)等城市的玻璃和金属制造业,以及阿列提乌姆的制陶业,在当时都相当发达。这个时期行省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在东方行省中,素有盛名的传统手工业开始复兴,埃及的麻纱和珠宝,腓尼基的染料和玻璃器皿,小亚细亚的毛皮制品和希腊的青铜器等,都盛销于罗马世界。与此同时,西部行省的手工业也逐步兴盛,出现一些手工业中心。在高卢南部兴起了金属、纺织、制陶和玻璃等行业,产品行销西欧各地。高卢北部的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在矿业方面,西欧各地的发展最为显著。高卢发现了铁矿,西班牙的银矿产量虽有减少,但在原有的银矿区发现了铅矿。这时许多城市都效仿罗马安置公共水管,铅的需要量大增,因此也刺激了西班牙对铅矿的开采。与此同时,西班牙还发现了锡矿。在这以前,锡的主要产区为不列颠,自从西班牙发现并开采锡矿后,产量马上超过了不列颠。多瑙河地区的金矿和铁矿以及不列颠的锡、铅矿等,都得到了开采。

帝国的统一使各地交往畅通无阻,商业活动活跃起来。行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交换。交换的商品除奢侈品以外,还有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原料和产品,这使得帝国内部的区域性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成为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帝国时代的商业贸易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帝国商人的足迹遍布四方。在西部,罗马的商人沿莱茵河和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把意大利的制成品销售到北欧和不列颠岛;不列颠的锡也辗转由高卢运到地中海的口岸马赛,再由马赛转运到其他城市。在东部,不仅黑海、爱琴海和东地中海之间的航运繁忙,而且因为当时已发现了印度洋上的季风,红海一带和印度的贸易也日益频繁。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便开始利用季节风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远航印度、斯里兰卡、甚至中国。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据斯特拉波记载,每年有百艘商船往返于埃及和印度。据说在尼禄时代,罗马与印度贸易逆差达6000万塞斯退斯,大量贵金属流向东方曾引起老普林尼的抱怨。由此可知,罗马人经商的范围之远。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同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等地进行贸易。来自东方各国的贡品由红海转运到亚历山大里亚,又由亚历山大里亚转运到地中海沿岸各个地区。在当时,罗马人经销的商品主要有北欧的琥珀、黄金和奴隶,非洲的象牙、黄金和奴隶等,东方的香料及中国的丝织品,更是他们抢购的对象。

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视为珍宝。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绸之国。中国丝绸经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往欧洲,但当时由于安息据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垄断贸易,遂使罗马商人通过海路换取丝绸。

据普林尼估计,罗马每年从印度和中国等地购买香料和丝织品,就得花费一万万塞斯退斯。由此可知,香料和丝绸在罗马受欢迎的程度。

据《后汉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桓帝延熹九年为公元166年。大秦指罗马,安敦即安敦尼王朝皇帝马可·奥勒略(公元161—180 年)。)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事件最足引人注意的,不在于东西方的皇帝之间有了最早的通聘,也不在于来者究竟是商人还是使臣,而是在于自红海、阿拉伯海、经孟加拉湾以迄中国的南海,在这时已经形成了联结东西方的海上通道。此后阿拉伯商人之活跃于唐宋时期的中国东海沿海,明代郑和西航遍历自东南亚迄东非 30余国,都使人不得不追忆这条海道的最初开辟。中国在亚欧大陆几个文明中心之中,所处的方位是比较僻远的,能够较早地和其他中心发生陆上和海上的交往联系,说明古代各地区之间的闭塞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印度孔雀王朝与叙利亚塞琉西王国以及远至希腊、埃及之间,也是较早地就有了经济和文化交往,同样说明闭塞是相对的这一历史事实。逐步打开这种相对的闭塞,是从古就已开始的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条把中国和欧洲连结起来的航路也就获得“海上丝绸之路”之名。

丝绸之路的形成,从历史的发展看,其意义的重要不在于丝绸的转运,而在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佛教和佛教艺术、波斯工艺图案、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先后经由此道或假道它的一段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和印刷两项对后世文化发展影响极大的工艺,可能还有凿井法以及其他技术,也循此道传入中亚和西亚,后来造纸术和印刷术又转传欧洲。

(0)

相关推荐

  • 罗马最后的军神,连阿提拉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却因皇帝猜忌而惨死

    文/格瓦拉同志 公元395年,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虽然东罗马帝国更加富庶强盛,但由于其主体民族是希腊人,并且采用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因此并不被后世视为正统(注:罗马帝国分裂前,其统治阶层 ...

  • 【古罗马君王谱】西罗马帝国(一):西部帝国的背景

    Ad 刘兴诗爷爷讲述·世界上下五千年·人类起源-西罗马帝国覆灭 作者:刘兴诗 当当 西罗马帝国(一):西部帝国的背景 西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分后把政权一分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从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73罗马帝国早期手工业

    罗马帝国早期手工业 1.生产技术的进步 早期帝国时期,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产生于米特拉达特斯统治之下的小亚细亚地区的水磨,在公元1 世纪传播到西方,并在磨粉和矿业中逐步推广开来.这一时期,西 ...

  •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伊利里亚诸帝4

    罗马帝国之伊利里亚诸帝4 城市和贸易的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运动的不断推广,帝国初期,城市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新城市纷纷兴起,老城市更趋繁荣. 罗马和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内外贸易的枢纽和商品 ...

  •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伊利里亚诸帝2

    罗马帝国之伊利里亚诸帝2 (3)奥勒良东征帕尔米拉 塞维鲁王朝灭亡后,罗马政局长期陷入混乱,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已,混战不休.策动士兵哗变的马克西密努斯(235-238年)被宣布为皇帝,三年后也为部下所 ...

  •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伊利里亚诸帝1

    罗马帝国之伊利里亚诸帝1 (1)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 克劳迪乌斯二世(克劳狄乌斯二世.克洛迪厄斯二世.克劳狄,213年或214年5月10日-270年1月)是罗马帝国皇帝(268年-270年在位) ...

  •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西罗马帝国灭亡3

    罗马帝国之西罗马帝国灭亡3 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美佐利安(马约里安,457年 - 461年),史料中没有留下任何关于他的资料. 461年,皇帝美佐利安遭到杀害.在意大利掌握权利的将领里西默便将利比乌斯· ...

  •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西罗马帝国灭亡2

    罗马帝国之西罗马帝国灭亡2 从四至五世纪起,罗马帝国在奴隶.隶农起义和日耳曼人入侵的联合打击下,日渐衰落,帝国政府逐渐放弃对边远行省不列颠的控制:从407年起开始撤退戌军,至442年全部退走.从此罗马 ...

  •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西罗马帝国灭亡1

    罗马帝国之西罗马帝国灭亡1 公元395年,最后一名罗马帝国统一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立下遗言,把帝国照戴克里先的分法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东部分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分别治理.西罗马帝国定 ...

  •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狄奥多西王朝5

    罗马帝国之狄奥多西王朝5 三.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留(公元423年) 弗拉维乌斯·奥古斯都·霍诺留(亦译作霍诺里乌斯.霍诺利厄斯.荷诺里.贺诺里.荷诺里乌斯,雷洛琉斯.霍诺留.洪诺留.霍诺里乌斯,384 ...

  •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狄奥多西王朝4

    罗马帝国之狄奥多西王朝4 二.围困的罗马(408年) 公元408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阿卡狄奥斯逝世. 弗拉维·阿卡狄奥斯,又译弗拉维·阿卡狄乌斯.阿卡迪乌斯,阿卡迪厄斯(公元377或378 ...

  •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狄奥多西王朝3

    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的统治,虽然缓和了三世纪危机的一些方面,但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正在没落的奴隶制度.相反,奴隶和其他劳动者的处境更加恶化,奴隶及接近奴隶的隶农与奴隶主之间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在这一时期发展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