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好莱坞华人大片,中国人不想买单
点 击 关 注 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本月最后一天,院线来了一部重量级的进口片。
号称好莱坞时隔25年的又一部「全亚裔」电影。
8月登陆北美院线时,票房势不可挡。
迄今全球票房收入超2.35亿美元,成了十年来浪漫喜剧的票房最高。
派爷不说,想必你也猜到了——
《摘金奇缘》
Crazy Rich Asians (2018)
除了票房,口碑也是顶级待遇:50多家顶级媒体一片盛赞;
烂番茄92%的新鲜度,IMDB7.2分。
亚裔更是集体高潮,连即将要凭《海王》大爆的华裔导演温子仁,也提前「炸」了:
从没见过有这样一部好莱坞电影,角色都像我的家人,我炸了!
这样的成绩,好莱坞没道理不拿到华人最多的中国来友(zhuan)好(bo)交(da)流(qian)。
巴特,国内看过的网友打分,快要跌破及格线了。
仿佛在娘家人眼里,将它称为美国《小时代》,都已经算中好评了。
西方往死里夸的电影,咱东方却往死里骂,这画风变得,也是叫一个措不及防。
照理,好莱坞电影里难得出现那么多东方面孔,还得到了那么多正面评价,咱们就不给个感情分?
脑子是不是快要爆了?没事,派爷来给你拆解拆解。
宝宝们都还记得前几天的D&G广告片事件吧?
按说D&G,它一定是最不想毁掉中国大秀的人。
坏就坏在,它对中国的理解,过时了。
还认为现在的中国,停留在那个贫穷、破旧、脏乱的清代。
然后靠着他们有限的,从西方媒体上获得的二手信息,来演绎中国人的形象。
于是乎,便有了那段啼笑皆非的广告视频。
用传统意大利的高贵食物给没见过世面的中国人来吃,你们笨拙地想用筷子夹起来吃。
说白了,就是你不会吃。
华人在他们的眼里,就是:穷土鳖。
相比之下,《摘金奇缘》好像是在「夸」华人。
电影开始的引言,溜须拍马.jpg:
故事上,也是一副跪舔姿态。
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穷姑娘,费劲千辛万苦爬上中产,见到了意中人,又想要获得华人婆婆接纳,嫁入东方豪门。
不少笑点,也是围绕女主角的「土鳖」,来展开。
感觉就是找了个美国「刘姥姥」,来参观华人富豪的「大观园」——
把洗手水当成了饮料;
把保姆当成了一家之主:
表达的意思,也很明显——
你看看你,美国待久了,没见过世面了吧?
咱们娘家人,不差钱!
这种「夸」法,说实在的,派爷觉得味道很怪。
接着看。
电影的第一场戏,是杨紫琼扮演的婆婆遭受了酒店的歧视:
武功高强的“俞秀莲”这能忍?
于是一通电话打过去,让老公买下了整个酒店。
就问你——秀不秀?
再看这里,新加坡的富豪之家。
个个穿金戴银,桌上的食物堆成山,大白天也不忘开着华丽的琉璃灯……
还有这里,光着肚皮撒钱的亚洲小哥。
这哪叫富?
这分明就是穷怕了。
如果说D&G是说华人是穷土鳖,吃披萨都没吃过。
那么《摘金奇缘》则是说,华人现在有钱了,我一顿吃俩披萨,嘴里吃一个,我还手上转一个。
你再有钱,你也不过是个土豪。
这还不算。
大家注意,女主虽是华人,但人家可是彻头彻尾地喝洋墨水长大的。
所以影片在价值观上,故意让女主角陷入两难。
你要嫁入豪门,就得抛弃培养你长大的西方个人主义独立观,而要去认同东方的家庭主义依赖观;
结局大家也看到了。
所以,前面那些是「夸」么?
这分明是在酸。
一边表现你华人有钱,但一边又表现你华人的观念落后保守。
你培养出来的华人,还是不如西方培养出来的华人。
这部片就像一根大香蕉——
外面是黄的,里面,还是白的。
其实这些问题,原著中早就暴露出来了。
电影改编自美籍华裔关凯文的“亚洲富豪三部曲”。
关十一岁就搬到了美国,本身是在美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
他读的是菲茨杰拉德的书,梦想里的居住地住是纽约——妥妥美国梦的拥趸。
可他却自述写作目标是:向北美观众介绍当代亚洲。
exo me?
大半生呆在美利坚的香蕉人,迷之自信,究竟从何而来?
再看标题,有钱你就有钱嘛,还非得加个疯狂有钱。
看这书的鎏金封面,也在向人宣誓着它露骨的主题。
明眼人士的批评,其实没有断过。
塑造了一群最卑鄙,最乏味,最猥琐,最纵容的亚洲人物形象。——《The Atlantic》
维持刻板印象,将亚洲人描绘成势利的社交名流。——亚马逊读者评论
不过没用,主流美国人的猎奇心态摆着,原著非常畅销,改编权甚至遭疯抢。
爆款,就这么产生了。
不过,娘家人都被塑造成这个熊样子了。
怎么连亚裔也看的一本满足,甚至「炸」了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的确有其复杂性。
咱们在讨论时,得注意一样东西。
那就是:语境。
通俗点说,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白人文化为主,多元文化混杂的地方。
但是在这儿,别说华裔了,整个亚裔群体,都妥妥的是个弱势得不能再弱势的群体。
弱势到什么程度?
看不见你。
看看本片女主角是怎么说的——
从小就没有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和自己长一样的人,如果出现了,他们也说着蹩脚的英语,有些丑角的意味。
再看看本片的众多主演,大家应该也都感觉见过,但也叫不出名字。
因为他们即便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也就是个龙套。
《摘金奇缘》中的嘉玛·陈
《神奇动物在哪里》中亚洲女士
《摘金奇缘》中的奥卡菲娜
《瞒天过海:美人计》中的康丝坦斯
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往往如女主角所说,是个丑角。
《破产姐妹》
《摘金奇缘》中的欧阳万成
《硅谷》中欧阳万成的角色接近种族歧视
俊男靓女,是绝对轮不到亚裔和华裔的。
虽然他们从小接受美国文化和教育,骨子里已经不再是中国或亚洲人。
但是也不被认为是美国人。
《网络迷踪》,亚裔女儿玛戈就被排挤成为边缘人
在这种情况下,发出点声音,肯定比没声音,重要的多。
于是乎,这个亚裔题材的商业电影,点燃了他们心中那把火。
网飞曾表示希望用大预算将原著改编成剧集,但遭作者拒绝。
反而让华纳兄弟以3000万美元的中等预算买下;
因为,主创们觉得,以一部大片厂电影的形式为人所知,显然更有份量。
电影末尾,是华裔歌手何光玥演唱的《Yellow》;
这首歌,是导演朱浩伟费了不少力气,得到Coldplay的授权翻唱的。
歌词里的Yellow,显然指代着黄种人。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声音,算是发出来了。
不过,我们还得注意,他们在发出什么声音。
再回到我们所谓的语境里来看——
亚裔,其实是美国人,只不过,他们是美国的少数群体。
他们通过这部影片,传达出的信息,是要让其他主流的美国人知道——
我们也是美国人。
所以,他们会通过一名亚裔和一群华人的摩擦,最后把落脚点放在她对自己身份归属的认同上面。
她,选择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做一名美国人。
如此看来,美国的主流群体(白人、黑人)和美国的华裔群体,对本片的集体叫好,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为华裔通过此片,传达了自己的声音,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我们美国主流群体表现出了包容和接纳的态度,那就是皆大欢喜了。
不过在派爷看来,这种声音,其实有点欠妥。
你一个少数族裔,为了赢得认同,难道非得和你的源文化来个一刀两断才可以么?
这就好比一个后妈养大的孩子,为了表示自己感恩,非得把亲妈数落一顿,才算尽了孝道。
派爷觉得,这点上,本片还不如上一部全华裔影片,《喜福会》。
那部片里的主角们,也面临着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的困惑。
但是,片中的几个主角,至少没有表现出趋炎附势要融入白人主流群体的意味,做一个骄傲的卑微者。
而是选择了承受自己的苦难,成为一名卑微的骄傲者。
不过,派爷也清楚,弱势群体的地位,没法凭一日之功。
那样的话,黑叔叔也能成为我们的好榜样。
想当年,黑人也是白人电影里的丑角。
海蒂·麦克丹尼尔斯饰演《乱世佳人》的黑人保姆
不过,当年的一部《猜猜谁来吃晚餐》,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美国的主流白人。
故事讲的是一户白人中产人家,女儿带了个黑人男朋友回家。
你看人家,丢出来的姿态就完全不一样。
黑人在这里,并不是变成白人,然后得到认可。
而是反过来,你白人如何认可和接纳黑人?
本片当年斩获多项奥斯卡奖,也证明了:白人接纳了黑人。
乃至到今天,黑人不但在电影里,可以让白人认可和接纳自己。
而且可以把白人,也当成丑角来处理。
斯派克·李《黑色党徒》
《摘金奇缘》的成功,无疑对亚裔,有正向激励作用。
在这方面的意义,派爷不否认。
但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是否就好过没声音呢?
是不是有可能,会制造更深的误解——
主流西方人可能会觉得:
你看,这些华人的刻板印象,你们自己也看得很开心喽?
或许正因为这种理解上的偏差,所以片方才会觉得,拿到中国来放,照样会火。
但是,不是加上了麻将和饺子,东方的娘家人就会买单的。
《摘金奇缘》做到了讨好美国的观众,但是在冒犯了东方华人的前提下。
本片在中国的命运,派爷持谨慎观望态度。
私以为,尊重真实历史中华人的形象和地位,才是亚裔电影,将来该走的方向。
迈出亚裔电影的这一步,的确不容易。
但杨紫琼的这句话,派爷还是不得不讲:
一个zan=【今天点的人,明天都更美】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