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夫咳嗽中医秘方(六)华盖散
今天多写几个方
大家猴,最近深圳天气变化大,又到开学季,看我文章的估计宝妈居多,儿童抵抗力偏低,给各位提个醒,传染病可能又要流行起来了,所以尽量控制好饮食,按时休息。如果有流感手足口之类的,可以去搜我的历史文章看看。
今天写咳嗽第6篇,华盖散。
这个方子也是我常用的,这个方没有小黑板,我直接给大家讲。
其实为了给大家找小黑板,我还去百度了一下,然后发现百度百科上的词条是错的。
中医几千年下来,方子N多个,有名的好用的华盖散大概是两个,百科上说的这个来源出处弄错了。
一个是出自《圣济总录》卷五十。
【组成】赤茯苓(去黑皮) 甜葶苈(隔纸炒) 桑根白皮(锉)各30克 大黄15克(湿纸裹,煨熟)
【用法】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3克,食后、临卧用生姜汤调下。
【主治】肺痈,气喘咳嗽,胸膈满闷,口干烦热,及吐血。
这个是4味药,赤茯苓+葶苈子+桑白皮+大黄。看组成就知道很明显是清热+化痰。可以用来治热性的咳嗽,肺炎,肺脓肿,巴拉巴拉。今天的主角不是它,不细说了。
另一个就是今天要讲的主角,出自《博济方》卷二
【组成】紫苏子(炒)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30克 甘草15克(炙)
【用法】上药同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克,煎至90毫升,食后温服。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朐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久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我给大家分析这个方。
讲这个方,可以同时告诉大家3个方子。
我琢磨这个方子的发展历程,应该是这样:
最开始,应该是出自东汉《伤寒论》的经方: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经方在我看来,是中医方剂比较靠源流的用药法象,(再早估计要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了,但是那个不像经方形成一个体系),用药多简洁,4味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就是着凉特别厉害,头痛身痛甚至骨头痛,一点汗不出,喘,的那种情况。
可是不见得每个人都受寒的那么厉害啊,所以到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了它的一个变方,叫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去了一味桂枝,方子就不一样了。比起前面的麻黄汤,散寒的作用减弱,重点突出了宣肺解表的作用。不见得个个冷到骨头痛,但基本上着凉了咳,喘,鼻塞是经常会有的。
所以这个《博济方》的华盖散,就是三拗汤+紫苏子+赤茯苓+桑白皮+陈皮。
我都解了那么多次方了,这个药大家看到够熟悉了吧?
三拗汤:宣肺平喘
紫苏子+陈皮:行气化痰
桑白皮+赤茯苓:化痰利水渗湿,还有点点清热的意思在里面。
所以这个方子,别说咳嗽了,哮喘也有效。化痰的力量也不错。散寒为主,寒郁有点点化热的话(很多时候疾病是寒热错杂的,病机单纯的是少数,复杂才是常态),加减化裁一下就OK。
最后提一下,这方的名字,其实起得有意思的。
华盖,大家看过古装剧里面,皇帝出场之类的,好多人举着的头顶上的那个顶吧?
中医里面,讲五脏六腑之中,肺是居于最上的(什么心肝脾肾胃肠巴拉巴拉都在它下面),形态又是像一个层层叠叠的伞盖,盖在其他脏腑上面,所以认为肺是人体抵御邪气侵袭的最先锋,所以外感邪气才会首先犯到肺(呼吸系统)——古人的这种思维模式是很朴素的——所以他们说“肺为华盖”,叫做华盖散的药,看名字就知道是治肺的了~
又是一个要想混得好(流传广)名字要起好系列。
今天干货有点多,不知道大家喜欢看这样的,多点干货相互比较的,还是一次讲一个,讲细点,因为没有留言功能,大家如果喜欢看这样的,右下角顺手点下在看,我统计下。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