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你还考不考高水平运动队?

三年后,足球特长生想通过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进大学,至少需要一级运动员证书,至少高考成绩需达到二本线80%,如果是报考「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还需达到二本线。

如果考生想被录取到普通专业,高考成绩还需达到招生高校普通生录取线下20分以上。否则,考生就只能入读体育学类专业。

这是最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的新要求。

这样的要求,对于考生而言是有两难:踢校园足球想拿一级证很难;兼顾训练、比赛、拿证的同时,高考成绩要达二本线左右也很难。

对于一些高校,尤其是985和211高校也很难,有的可能会招不到高水平运动员。考生高考成绩没达到录取线下20分以上,只能就读体育学类专业,那高校没开设体育学类专业怎么办?

当然,《指导意见》的实施效果也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从其中的核心要求,也可以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级证是在劝退吗?

先来看下每年一级证考生有多少人。以今年为例,足球项目持有二级证(含)以上的考生共有10521人,其中持一级证以上的考生3232人,占足球项目总考生的比例约为30.72%。

今年188所足球项目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高校,招生计划总数是2583人。表面上看,持一级证的考生人数能满足高校的招生计划数,但实际能否完全覆盖就不得而知了。因大多数高校不公布最终录取名单,所以难以查询。

从近年来的招生情况看,很多高校都给一级证的考生开了单考单招优惠,这部分是高校招生中最稳妥的,因为文化课考试相对容易,分数线也不高。单考单招以外,二本线65%和二本线一档,很多是由二级证考生来填补的,因为不少一级证考生文化成绩难达标。这就是当前的现实。

三年后一级证考生的文化成绩怎样说不准。《指导意见》能这么定,说明对考生的学习有信心,但高校未必能这么乐观。

再来看看一级证好不好拿。根据《中国足球协会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2019版)和《中国足球协会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2019版),校园足球的孩子在中学阶段能拿到一级证的全国或国际级比赛有10余个,每个比赛授予前几名的球队,球队名次越高,授予人数越多。

具体赛事名单如下表所示(下滑查看更多):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中学阶段有在俱乐部梯队踢球,也有很多可以拿一级证的比赛。比如,中国足协青少年超级联赛,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锦标赛,全国青少年中国足球协会杯赛,全国U18青年女子足球联赛、锦标赛,全国U16青年女子足球联赛、锦标赛等等。

除此之外,省(区、市)体育局、足球重点城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锦标赛,也是能发一级证的比赛。这部分比赛,校园足球和职业俱乐部梯队的孩子都有机会参加,通常职业口的孩子居多,校园口的也有一部分。其实,青超联赛也是校园口和职业口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只不过通常只有职业梯队才有实力拿到前几名,获得一级证书。

总体来看,以目前的情况,校园足球的孩子,要拿一级证还是很难拿的。至于职业口或者俱乐部梯队的孩子,拿一级证相对容易,但容易倒在高考文化成绩上。

就这届高一的足球考生而言,如果初中阶段还没拿到一级证,目前比较好的努力方向可能是,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总营,再争取入选总营最佳阵容,就能拿一级证。

同时,近年来部分985高校报名成绩要求里也认可总营最佳阵容,考虑到总营是全国校足办的重头戏之一,认可最佳阵容作为比赛成绩的高校未来可能会更多。

去年,总营最佳阵容认定352人,男女各176人,也即男女各176个一级证。这条路径的难度当然也有,但比传统的高中足球三大赛(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中学生协会杯甲组、高中足球锦标赛)覆盖人群要广一些。

作为三大赛之一的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按当前赛制,通常首先要拿到地市级校园足球联赛的前两名,才有资格参加省级校园足球联赛,省级前两名才能参加(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区赛,分区赛前四名,才能参加全国校园足球总决赛,总决赛的前十二名,才可以拿一级证。

至于中学生协会杯的比赛,如果是刚开始参加,首先要从丙组开始踢,前几名升到乙组,再从乙组升到甲组,最后再打到甲组前八才有机会拿一级证;高中足球锦标赛,则要求三大赛的前八名参赛,门槛更高。因此,协会杯甲组和高中足球锦标赛的参赛队伍,与校园足球总决赛参赛队伍则与高度重合。

高中三大赛的前几名球队高度重合

说得直白点,要想通过高中足球三大赛拿到一级证,你所在的高中球队至少得是全省前二的水平。

校园足球迅猛发展的这些年,数据上看是遍地开花,基数越来越大,但全省前两名的高中队伍还相对稳定,几乎被名牌高中、足球传统校包揽。这样的情况,与普通高考升学率比拼时,各省市名牌高中的高分数段垄断局面如出一辙。毕竟教育资源的均衡,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只要一天没实现均衡,客观上的不公就一直存在。

回到足球高水平运动队升学上,证书等级要求提高到一级证,普通高中的踢球孩子要走高水平运动队升学可就太难了!基于此,可能出现的局面是,12岁退役的现象短期内很加剧。

如果小升初上不了名校,基本可以断了高水平上大学的念想。而名校的名额本身也是稀缺资源,挤进名校比拼的是学生的足球实力,更是学生家庭的实力。

除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一级证本身的分配,也会有地域上的不公。上面说到了,除了省(市、自治区)一级的比赛能拿一级证,全国一些重点足球城市体育部门主办的比赛也能拿一级证。这些城市有沈阳、大连、长春、青岛、南京、深圳、厦门、成都、昆明等。这些足球重点城市的孩子,参加市级比赛就能有机会拿一级证,这对于其他地市踢球孩子来说是否公平?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外,如果你是今年刚进初一的学生,光有一级证还不够。根据《指导意见》要求,2027年,想走高水平运动队升学,除了至少需持有一级证,还需要有全国前八的成绩。这样一来,难度还会进一步加大。你所在的学校,即便有省前二的实力,也没法保证一定能踢到全国前八,其他中学就更不用说了。如此一来,前八又可以劝退一波足球考生了。

文化成绩的要求过分吗?

一级证也只是高水平运动队的敲门砖。根据《指导意见》,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考生都必须参加高考,“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基本对应着985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为本科线,也即通常所说的二本线。其他高校,也要求本科线的80%。

这样的高考成绩要求,以当前一级运动员的普遍文化成绩来看,还算比较高的。所以,《指导意见》也给高校留了余地:

「对于体育专业成绩突出、具有特殊培养潜质的考生,允许高校探索建立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机制。破格录取办法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提前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

破格录取有多大空间?不用上报部委,只需在省级教育部门备案,意味着高校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至于破格录取的比例和降分优惠幅度,如果三年内没有新的规范出炉,沿用旧例可能是安全且合适的做法。

当前高校高水平招生给到一级运动员单考单招优惠的比例,一般是不超过高水平总招生人数的20%。所以,高校破格录取人数,可能不会超过当届高水平总招生人数的20%。

在降分优惠上,“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原本要求是二本线,降为二本线65%估计有点难,但降到与其他类高校一致,取二本线的80%是有可能的。而其他类高校,原本要求就是二本线80%,破格录取降到二本线65%,应该问题不大。

比起文化成绩过二本线和二本线80%,《指导意见》提出:

「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录取学生中,高考文化课成绩不低于招生高校相关专业在生源省份录取分数线下20分的学生,可申请就读相应的普通专业;其余学生限定就读体育学类专业,原则上不得转到其他类专业就读。」

这才是高水平运动员想读普通专业的考生的最大难点。

首先,选择高水平运动队升学,不少人就是奔着能读好大学的普通专业去的,如果只能读体育类专业,那走体育单招考个顶级体育院校,它不香吗?北体大还是211呢。而且毕业后继续在体育圈工作,体育类院校能给到的资源和支持更多。

但现在要考到高考录取线下20分,尤其是985或者211一类大学的录取线下20分,就是普通生也需要文化成绩很优秀才够得着,更不用说高水平运动员。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没考到录取线下20分的考生,限定就读体育学类专业。这一要求,肯定会让很多人疑惑。体育学类专业如何界定?《指导意见》没有明确。如果取狭义的概念,那就是运动训练、运动康复、体育教育等等,这些专业很多普通院校是没有开设的。这样一来是否意味着,这部分高校给到的高水平运动队考生的降分录取,只是录取线下20分。

如果可以取广义的概念,把体育营销、体育新闻、体育社会学等算体育学类专业,高校就能把这些专业开设在经济学院、传媒学院、社会学院等,接收限定就读体育学类专业的考生。考虑到不少985和211高校,都没有开设狭义上的体育学类专业,取广义概念是一个比较好的解法,不然这些高校真可能招不到人。

现在距离《指导意见》落地还有三年,没有狭义的体育学类专业的高校,还有时间新增专业。只不过,为了吸收高水平运动队学生而新开设专业,“动静”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路应该更宽而非更窄

最后,再来看看本次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2015年,我们开始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距今整好6年时间。第一批从小学一年级接触校园足球的孩子,今年刚好毕业上初中,即将面临考学压力。在这个节点进行改革,要求这批孩子如准备走高水平运动队升学,至少得持有一级运动运证,顺理成章。打不不恰当的比方,一大茬儿校园足球的苗子初长成,到了可精修的时候。

对于出台《指导意见》的主要考虑,相关部门也进行了解释:多年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明显效果,为探索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考试招生、在校管理等方面距离新时代新要求仍有差距,存在个别学生文化成绩和体育竞技水平偏低,个别高校考试组织不规范、在校管理不严格,个别地方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造假等问题。

一边是苗子已快长好,另一边是多年的积弊待清理,人、时间、环境都刚刚好,于是改革的重锤抡了起来,而且抡得还是很艺术的。对于刚入高一的孩子,给了三年的时间来准备,对于初一的孩子则给了六年。同时,也给了部分高校一个“减震带”,虽然卡死一级证的门槛,却留了一个文化成绩破格录取的探索空间,不至于压得人喘不过气。

它的艺术还在于节奏把控,今年上半年先用足球项目全国统考小试牛刀(今年靠踢球上大学,真难!近七成足球考生特长失效),磨练出大家的抗击打能力,然后再下重手。

如果把目光放长远点,这次改革在逻辑上还是站得住脚的。高水平运动员的确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优秀的运动能力。一级证即是运动能力的证明,二本线80%的要求,在外人看来,已经降分不少了,而且“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基本对应当前985高校),考过二本线就可以,还想咋地。

所以,问题还是回到当下拿一级证有多难,高考文化成绩符不符合练足球的孩子的实际情况。

相关部门有介绍,在出台《指导意见》前,自2020年7月以来,有关部门围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及相关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实地调研、书面调研、文献调研以及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这些前期的调研工作,有值得追问的地方:

调研对象——以足球项目来看,有没有选取到很有代表性的高校?至少CUFA超冠联赛的高校,在字面上一所都没有提到;另一方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不光是高校的事儿,中学要不要进行调研?

调研数量——按2021年高水平运动队报名1.5万考生来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关系到上万考生的人生道路,背后则牵动着上万个家庭,调研只对十余所高校的实地走访,是不是单薄了点?

调研质量——针对全国283所具有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高校,开展全覆盖书面调研。纸面上的功夫最容易做了,如果甄别不好,基于书面调研得来的信息,对于制定指导意见的贡献越大,脱离实际也可能越远。

征求意见——在调研的过程中,多次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这里的有关方面包括了哪些,也未作说明。

此外,家长和考生可能还会关心本次《指导意见》的效力几何。

在法理上,指导意见一类的文件,属于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层级较低。但是本次指导意见的制定主体是两个部委,按照效力等级取决于制定主体等级的惯例,其效力不用怀疑,执行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