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翻我妈的「安家」,烂尾一点不意外

关 注 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电影派
Vol.2309
折腾了近一个月。
年度最气人剧作,《安家》,终于全剧终了。
上过的热搜不计其数,但,“每次都有新生气”
结局了,派爷终于可以,安心骂它了——
《安家》(2020)
大结局刷完,第一反应,突兀
情感线,急转弯
因为房似锦一条语音,王自健放弃向追求多年的女友求婚。
调转车头,去和同事朱闪闪告白求婚。
就连求婚戒指,都没来得及换。
派爷原本以为,一顿打是免不了。
万万没想到,对方感动得哭了。

徐家父子和好,更是惊天大雷。
徐姑姑十五岁生日时,徐母求徐父回来给儿子过生日,被拒绝。
徐母当天,在小三住所那栋楼楼顶跳楼自杀
这样的仇恨,仅仅因为老爹会做“佛跳墙”,就轻易抵消了?
再没原则的吃货,也不会这样吧。
这突兀的感动,派爷真没准备好。
反派团,约好一起消失。
房似锦狠毒母亲潘贵雨的结局,不清不楚。
找了主角军团50集麻烦的翟云霄,啥都没交代,感觉像被编剧忘了
有说是,要为第二部埋线,所以“隐去”部分结局。
但这种说法,只是在掩饰本剧三观上的残缺
烂尾,是一早就注定了。
《安家》野心很大,既要撑起职场剧的面子
又要有家庭剧的温度,符合主题“找到幸福,为每一座房子找到匹配的人”
一面要求狼性,一面又需要温情
用两个人来代表,就是开场一心求利益,对买房人家事置身事外的职人房似锦。
和上班组草台班子唱《成都》。
能容忍两年0开单员工的佛系店长徐姑姑。
往后的故事,无非是狼性与温情融合,找出“折中”的处理模式
按这个方向发展,既暴露现实残酷面,又能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大团圆结局,是水到渠成的。
《安家》问题就在于,每每逃避关键部分,离题万里
目光所及之处,买房的不是奇葩,就是小人
非凶宅不住的暴发户。
就有泼鸡血写血书,扮鬼吓人的白衣女房东。
有居心叵测的拆迁户,就有为了分拆迁款逼死老人家的侄儿。
有买不起房的穷人,就有想买房再敲一笔的富豪
奇葩不重样,一卡车都装不下。
但核心问题,家到底是什么?从未被回答过。
狗血管够,但和房产中介,都没关系。
所谓的“用房子交换幸福”,也是鬼话,左右离不开
那大结局,只能在毫无铺垫的前提下,强行大团圆
选择自闭
更别说,贯穿全剧的,还有一个听烂了的——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真的,除了钱
有钱买房的。
老严夫妇,卖了一辈子包子,好不容易攒够钱买房。
却被没出一分钱的儿媳妇和亲家母鸠占鹊巢。
没钱买房的。
如单身母亲宁馨,如房似锦家人,如张乘乘。
从别人身上搜刮想要的“钱”,方式也颇遭人恨。
宁馨利用房似锦的同情心,让女儿叫“小姨”,提出帮开家长会、接送上学的要求。
然后利用信任,支开了她
让男友与买房人私下达成协议,逃过房似锦的中介费
可笑的是,两人交易时候。
房似锦还略带欣赏眼光的,打量这位“理想男友”
出轨的张乘乘,知道小白脸不中用,还是前夫油水厚。
想要独占婚前两处房产
用哺乳期卖惨,拿无能做讨饭的饭碗。
凉拌
房似锦家人更绝了,张口一百万起步
不给就是“不孝女”,给了也怪你“取钱速度慢”。

正如弹幕所言,素材来源于真实,但,无限放大了恶意

还记得房似锦的“卖房宣言”是什么么?

帮客户找到幸福生活

呈现的都是悲剧,出现的都是恶人。
上哪找幸福?
人性恶意的过度放大,也违反了事情发展的正常逻辑
就说“子房父买”现象,在派爷周围,很普遍。
现实中,身为子女的大多有觉悟,父母是“帮衬”,这份情,是要还的
《卖房子的女人》也呈现,就足够客观
没有批判或偏向任何一方,而是解读为“新老观念”的冲撞
父亲生于经济危机时期,人生理念被工作观念影响,就是通过努力获得意义
想为女儿买有升值空间的住房
生于新时代的女儿女婿却觉得,享受生活最大,甚至拒绝升迁
只想准点下班,然后听爵士乐看电影。
想要的,是有生活情趣的住房。
两种生活方式,都没有问题。
《卖房子的女人》,直接分家
啃老的,自己对自己负责。
默认自己“老了的”,其实还有开启第二人生的余力。
把买房,升华为了“改变人生”的契机。
既痛快打了啃老族的脸,又打破了“人老不中用”的刻板印象。
《安家》这呢,忽视亲情,怎么狗血怎么来
直接把亲人简化成“奴隶与主人”的关系。
儿子买房时隐身,签约时现身,突然提出要在房产证上写儿媳名字
看严家夫妇变了脸色,接着上台“报喜”,给出一个不能拒绝的正当理由——
有了严家子孙
好一出精心编排的大戏。
儿媳奸计得逞的坏心思也清晰可见。
不看后续,就知道严家夫妇必然悲剧
但坏人得意的结局,显然三观不正。
咋办呢,只能虎头蛇尾,模糊带过
号称“取材真人真事”,还原现实,但只是精选了噱头,来骗取关注度
可恨的是,还引以为傲的,不断挑衅忍耐底线
一个动作,差点让派爷掀桌。
为了讲和,徐姑姑到医院看潘贵雨,把装着钱的信封放在桌子上。
特地揭开信封,好让潘贵雨看清钱有多少
呵,这是亲人和好,还是收买
亲妈像后妈,堂堂店长,也像傻的。
合理怀疑编剧在故意气我。
反观《卖房子的女人》,也有势利家人,但从不手下留情。

此处应有掌声

原版《卖房子的女人》火爆的原因,就在这。
通过买房获得“治愈”,为房奴“解压”。
狗血不少,为小三买房、换妻家庭等情节,它也有。
但着重呈现的,一直是生活空间个体自由的矛盾。
如家人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
一对同居情侣生活方式大相径庭,一个追求极简,一个喜欢填满。
通过合理的分区就能实现融合。
被忽视的个体
曾经高材生因为在联合国会议上大小便失禁,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害怕见陌生人,不工作不出门,成为了父母家的“寄生虫”。
也能通过合理买卖房产,实现不出门,靠收租过完一生的理想。
通过主角三轩家的设计,普通的人,都有幸福的可能
得到,一个想回去的家
而《安家》中的“买房”,只是机关算尽的利益交易
解决的,只是表面上的买卖需求,对于买房后的生活理想,毫不关心。
多数情况下,住进新房的房主,都在延续人生的悲剧
比如严氏父母,即使没被儿子从新房赶出来。
住在这样的“家”里,想必也是受尽白眼,过得战战兢兢吧。
妇产科医生安蓓蓓,更惨。
经历着丧偶式婚姻,家里有两个宝宝公公婆婆
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同一小区,买一套租一套
照顾孩子时,公公婆婆过来住,休息时,就回自另外的“小家”。
公婆对婚姻生活的介入,依然存在。
以后的生活,太好想象了。
老公会继续怪她忘恩负义,公公婆婆会继续说她自私自利。
换句话说,所有困境,都没被真正解决
名为《安家》,并不懂怎么“安家”
也因此,让一些可以发挥的话题,失去了发光的机会。
妇产科医生安蓓蓓,博士生毕业,两个孩子的母亲
是都市的夜归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模糊
家里唯一的办公地点,就是马桶上。
头上是密密麻麻的衣服,脚边是乱糟糟的厕具。
宁馨和房似锦,是异乡人
都曾因为目不识亲,而在街边ATM机边狼狈躲雨
即使有了房,归属感的缺失,也一直在折磨着她们。
不同人群折射出的买房观,不够狗血,不够波折,却是每个人都共通的情绪。
但《安家》看不见这些,只是着力展示,还能有多惨
抱歉,这真不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中的很多人,确实为房所累,也为房贷愁坏了。
这不表示,买房带来的,全部都是压力
一扇视野很好的飘窗,可以放多肉的朝南阳台,摆满手办的置物柜,都能带来幸福感。
因为给了想象生活的权利。
所以“买房”这事,才会充满诱惑力。
《安家》,求你长点心。
答应我,下一部咱别气人,正常点好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