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沈绍功,赵进喜 治疗湿邪医案3则

邓铁涛教授医案
1
清热化湿开窍治暑温
蔡某,男,7岁。
初诊:1958年7月9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已5天,今早体温极高(40.3℃).
诊查:面红唇赤,口渴,神志模糊,间有抽搐。舌苔厚黄,脉滑数。
辨证、治法:证属暑温,治宜清热化湿开窍。
处方:
生石膏60g(先煎),知母 9g,甘草3g、石菖蒲1.2g, 连翘12g, 银花15g,芦根12g,花粉12g,滑石15g(先煎)
紫雪丹1支,分2次,隔3小时服1次。
二诊:7月10日晨。热度略低(39.6℃),其他症状如前。
处方:
生石膏60g(先煎),滑石24g(先煎)、川连4.5g,芦根30g,知母9g、甘草3g,花粉12g,全蝎3g、连翘12g,石菖蒲1.2g、双钩藤7.5g,金银花15g
安宫牛黄丸1粒,至宝丹1g,两药合作3次服,每隔2小时服1次。
三诊:7月10日午。前服汤药一剂,证无大变化,继予下方药服之。
处方:
淡竹叶12g,甘草3g,知母9g、生苡米12g,生石膏60g
另用冬瓜、莲叶、生苡米煎汤作茶。
四诊:7月11日。热略退,面赤唇红,手指微有蠕动。舌质深红,苔黄白,脉滑数。
处方:
生石膏60g(先煎),生苡米12g,知母9g、甘草3g,淡竹叶12g,石菖蒲4.5g、至宝丹1.8g
分3包,每3小时服1包。冬瓜、莲叶煎水作茶。
五诊:7月12日。热退,面微赤唇红,嗜睡,神志未完全清醒。舌苔黄,脉数。
处方:
黄芩9g,金银花12g,菖蒲4.5g、黄连4.5g,西瓜皮15g,竺黄9g、竹叶9g,连翘9g,滑石15g(先煎)
鸡内金9g,至宝丹1g
分两次服。冬瓜、蓬叶、 苡米煎汤作茶。
六诊:7月13日。热退,眼赤,神志较清醒,不大便数日。舌苔黄较前薄,脉数。
处方:
西瓜皮15g,谷芽9g,天竺黄9g、鸡内金9g,黄芩9g,竹茹9g、枳壳4.5g,土银花9g、元明粉9g(冲服),甘草3g
冬瓜、莲叶、苡米煎汤作茶。
七诊:7月14日。已无发热,神志较清醒,眼赤减退,未下大便,舌苔薄黄,脉数。
处方:
西瓜皮15g,冬瓜仁30g(打),甘草3g、土银花9g,黄芩9g,苡米12g、谷芽15g
八诊:7月15日。神志清醒,唯神疲肢怠,已大便,胸出白㾦,舌微有黄苔,脉滑数。
处方:
冬瓜仁30g,生苡米13g,甘草3g、云苓15g,怀山药12g,鸡内金9g、花旗参4.5g(另煎)
是日下午五时半针足三里、合谷(双)。
九诊:7月16 日。神志清。唯神疲肢怠,胃纳不爽,胸部白㾦稍退。舌苔微黄,脉滑数。
处方:
花旗参4.5g(另煎),苡仁12g,云苓15g、怀山药15g,甘草3g,西瓜皮12g、冬瓜仁24g(打)
十诊:7月17日。神志清晰,白癖已退,仍疲倦,不思食。舌苔微白,脉略数。
处方:
花旗参4.5g(另煎),生苡仁24g、怀山药15g,云苓9g、南豆花6g,谷芽9g、甘草1.5g,竹叶6g
十一诊:7月18日。神志好,能起床步行,二便如常。舌苔白薄,脉略数。
处方:
生党参30g,白芍9g,云苓25g、怀山药24g,甘草6g,谷芽6g、鸡内金9g。
观察3天,病愈出院。

按语
1958年,广州地区出现乙型脑炎,根据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同1955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偏热)、1956年北京市流行乙型脑炎(偏湿)都不相同。
石家庄流行者偏热,故治疗以大剂清热为主;北京者偏湿,所以以化湿浊为主。
而此次广州流行乙型脑炎之前多雨,发生之时天气极热,所以发病一般多表现为热盛湿伏,所谓外邪热盛而内有伏湿,这是中医辨证所不能忽视的。
从上述病例及同期治疗的其他病例来看,以白虎汤去粳米,加苡米或其他清暑去湿药,如西瓜皮、鲜荷叶、冬瓜、淡竹叶等适用于发热前期,容易退热禾和减轻症状。
后期昏迷抽搐,则量度症情而使用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
至于热盛生风或热极者宜酌用犀角、羚羊角,或以羚羊角骨代羚羊角,亦可收到一定功效。媳风则重用石决明。
湿气留连中焦气分,应注意其脉象,见有虚象,应加入人参以固气,但湿脉亦似虚象,其间宜细辨。
后期宜及时固脾,因湿乃脾土之邪,及时固土,则四肢健运;气足牌旺,可以减少后遗症而加速体力的恢复。但应注意用得其时,否则助邪。
清代医家叶天士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这是指导温病治疗的至理名言!
而清代医家王孟英加以发挥说:“或遇阴雨连绵,湿气感于皮毛,须解其表湿,使热邪易外透而解,否则湿闭其热而内侵,病必重矣。其夹内湿者,清热必兼渗化之法,不使湿热相搏,则易解也。”
推之则外风宜透达于外,内风宜降熄于内,则热势孤而得清。暑温亦不例外也。

沈绍功教授
医案
2
保和丸祛湿疹
赵某,男,31岁,已婚,司机。
初诊:2000年2月25日。
主诉及病史:湿疹瘙痒近月。1个月前原因不明,突然夜间皮肤瘙痒难忍,皮色泛红,抓破后流黄水,以前胸、臀部、股间为多发,几经中西药内服外敷均乏效果,以致影响情绪,食欲不振,口苦失眠,尿黄便干。
诊查:前胸、臀股满布红色丘疹,有抓痕,流黄水,有的结痂。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
辨证:湿热内蕴,中阻下注。
治法:消导渗湿,解毒通腑。
处方:
云苓10g,陈皮10g,莱菔子10g、焦三仙30g,连翘10g,全瓜蒌30g、草决明30g,野菊花10g,炙杷叶10g、车前草30g,生苡仁15g,忍冬藤10g
二诊:3月3日。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药渣加薄荷15g煎汤外洗患处,连用7剂,胸部湿疹明显减退,但臀股间仍瘙痒难忍,腑行已润,尿增加,色转淡,食纳增加,苔薄黄根腻,脉弦小滑。守法增清利之品,已解下注湿毒。
处方:
云苓10g,陈皮10g,莱菔子10g、焦三仙30g,连翘10g,炒苍术10g、生苡仁10g,黄柏10g,川牛膝15g、车前草30g,全瓜蒌30g,草决明30g
三诊:3月17日。上方每日1剂,药渣仍煎汤外洗,连用14剂,湿疹瘙痒基本解除,纳便通调。苔薄黄,脉弦细。嘱改为每晚服1次,药渣仍洗,连续7剂,以善后收功。

按语
常规治疗湿疹无非祛风和血,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本案抓住纳差,苔黄腻,可见湿热内蕴,而以保和丸去消食之山楂、神曲,和胃止呕之半夏,消导为治。
另据“肺主皮毛”之理,加入清肺的野菊花、炙杷叶等品,助湿疹之消。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解毒,投以全瓜蒌、莱菔子、草决明等品。湿热下注用《医学正传》的三妙丸加淡渗的生苡仁、车前草最适宜,故臀股湿疹立解。
“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故配伍忍冬藤,入心经而清热解毒,又能清解经络风热。如此,既解湿毒,又散风热。

赵进喜教授
医案
3
五方治疗顽固泌尿系感染
姚某,女,23岁。
初诊:1998年9月29日。
主诉及病史:尿频不爽、反复1年余。患者曾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服用多种抗菌消炎药无效。既往有宫颈糜烂病史。
诊查:刻下:尿频数,尿道热涩不爽,伴见胃脘胀满,少腹胀痛,痛苦异常。舌质暗,苔薄腻,脉象弦细,尿检高倍镜下白细胞10~15个。
辨证: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湿热下注膀胱。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散结、清热利湿。
处方:
柴胡10g,赤芍25g,白芍25g、枳壳10g,陈皮10g,香附9g、苏梗6g,香橼6g,佛手6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马鞭草15g,刘寄奴10g,石韦15g、土茯苓15g
7剂
二诊:1998年10月6日。服药后尿频不爽症状减轻,仍述胃胀,尿检高倍镜下白细胞3~6个,治法不变,调方如下。
处方:
柴胡10g,赤芍25g,白芍25g、枳壳10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当归15g,浙贝10g、苦参9g,地肤子25g,公英15g、白英15g,甘草6g
7剂
三诊:1998年10月13日。服药后精神状态良好,胃胀、少腹胀痛消失,仅夜卧前尿频。尿检白细胞阴性。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改方清心莲子饮加味。
处方:
生黄芪12g,沙参10g,麦冬10g、地骨皮12g,石莲子12g,柴胡6g、黄芩5g,云苓12g,车前子12g(包煎)
乌药10g,白花蛇舌草15g,公英25g、白英15g
坚持服药3个月,尿检持续阴性。停药5年后随访,病情未反复。

白英:功效与作用: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按语
泌尿系感染多为湿热之邪致病,以“风伤于上,湿伤于下”故也。因湿性黏滞,所以其致病常缠绵难愈。该患者即为顽固泌尿系感染,或与合并宫颈糜烂也有关系。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服用多种抗菌消炎药而无效。
本例症见尿道热涩不爽,苔薄腻,为内有湿热,湿热下注之象。脉弦细知病位在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故见胃脘胀满。
又因湿热下注膀胱,下焦气机郁结,故见少腹胀痛。治当重视疏肝理气治法,用四逆散为主方。
调中和胃,以香苏散为正治。更有验方百合丹参饮,善于养阴柔肝而和胃,行气活血以除满。配合马鞭草、刘寄奴、石韦、土茯苓,则取其清热利湿、解毒散结之用。
二诊加用《金匮要略》当归贝母苦参丸,既可散结解毒,配地肤子兼可利湿止痒。
三诊诸症消失,当重视扶正,以防止病情反复。所以改方清心莲子饮加味,益气养阴,兼清余毒。治疗过程中,随方加用公英、白英、马鞭草、刘寄奴、石韦、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味,皆清热解毒,或利湿解毒之剂。
夏令时节,暑热挟湿,祛除湿邪是我们中医人的看家本领,你在治疗湿邪方面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