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占领汉城时,麦克阿瑟没被解职,为何给彭总留言的是李奇微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联合国军”先后出现过三个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
大多数人都认为,三人之中,能力最强的是李奇微,真正能够称得上彭老总对手的也是李奇微。
人们在介绍李奇微与彭老总的首次交手时,通常会从那件墙上的睡衣说起。
1950年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汉城,战士们在冲入“联合国军”在汉城的指挥部时,发现墙上有一件睡衣,睡衣旁边的墙上写到:“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总司令致敬”。
这句李奇微写给彭老总的话,被认为是李奇微给彭老总下的战书,这也是两人正式较量的开始。
但是,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此时的李奇微与彭老总的身份并不对等,彭老总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与之对应的应该是“联合国军”总司令。而此时李奇微的身份只是第八集团军司令。
与大家的认知不同,事实上在第三次、第四次战役期间,李奇微都是以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身份与志愿军交手的,此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仍是麦克阿瑟。
那么此时的麦克阿瑟身在何处呢?在东京。
此时麦克阿瑟与李奇微的关系确实显得有些奇怪,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奇怪的关系?
相比于麦克阿瑟和李奇微,“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克拉克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人们似乎只记得他是最后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是什么造成克拉克的存在感如此之低,而这个接替李奇微的克拉克又是何许人也?有何过人之处?
除了“联合国军”的三个统帅,提到抗美援朝,人们总会时不时地听到另一个名字:范弗里特。
这位没当过“联合国军”最高统帅,却深刻影响着朝鲜半岛战局的范弗里特又是何方神圣呢?
下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这四位主要对手: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和范弗里特。
西点军校
在讨论大多数美军将领时,都绕不开这座深刻影响美国的军事学院:西点军校。
以西点军校的角度来看,志愿军这四位对手的身份十分清晰:麦克阿瑟是老校长,李奇微、克拉克与范弗里特都是他的学生。当然了,这种说法有些勉强,麦克阿瑟是1919年担任西点军校校长的,而那时李奇微、克拉克与范弗里特都于几年前毕业。
李奇微与克拉克是同学,二人都是西点军校1917年毕业生,而范弗里特是二人的学长,他于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
麦克阿瑟担任西点军校校长的时间与李奇微、克拉克、范弗里特毕业的时间都与一件大事有关:一战。
某种意义上讲,一战极大地改变美国与美军,地处美洲大陆的美国曾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其宗旨是:亚欧大陆上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与美国无关,美国只管关起门来过日子,要过日子就得做生意,美国与欧洲只做生意,其他事一律不管,此时的美国奉行的是日本大阪师团的原则:打仗滴不要,做生意滴要。当然,一战前期,美国也确实靠着做生意大赚特赚。
奉行这种原则的美国自然不会维持一个庞大的常备军,一战前,美军总人数不足50万。
一战前,美国的经济总量与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国,但其自身实力与国际上的话语权并不匹配,英法仍然掌握着霸权,制定着对自己有利的规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应该做些什么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并制定出一套有利于美国的规则,于是,美国于1917年参加一战。
参战后美国爆发出了恐怖的工业生产能力与社会动员能力,经过战争动员,短短一年时间,美军规模从50万扩大到接近1000万,且全部装备精良,这一切是当时的美国恐怖的国力的最好体现,美国的经济实力迅速转化为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美国加入后,协约国迅速战胜同盟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借机拿出“十四点原则”,希望取得最高话语权,并制定有利于美国的原则。
威尔逊的尝试最终失败,美国也一度再次回到孤立主义,但这一切都为美国日后成为超级军事强国埋下伏笔。
“日本太上皇”的滑铁卢
麦克阿瑟出身于军事世家,父亲老麦克阿瑟是中将,麦克阿瑟也毕业于西点军校,并以超高的成绩毕业,出身极好,本人能力又强,这注定了麦克阿瑟会在军事领域取得一番成就,但是也在他的性格中埋下了狂妄自大的种子。
麦克阿瑟毕业后一直在军中服役,并参加了一战,一战结束后回到母校西点军校任校长,而后又回到军中服役,担任过驻菲律宾美军司令和美国陆军参谋长,后又回到菲律宾任总统军事顾问并组建菲律宾陆军。
如果没有后来的太平洋战争,麦克阿瑟的人生大概会定格于此,1941年,深感战争威胁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将麦克阿瑟转为现役,仍负责菲律宾地区的防务,这当然与其在菲律宾的巨大影响力有关。
但是美国方面似乎没有想到日本动手竟然如此之快,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日美全面开战,日本加紧进攻东南亚,麦克阿瑟不得不面对来自日本的威胁。
说实话,在最初的作战中,麦克阿瑟的表现并不好,美军在菲律宾迅速溃败。麦克阿瑟一被逼得一度想要自杀。
但日本仍旧低估了美国的战时动员能力,当这个庞然大物转入战时状态,其爆发出的潜能是惊人的,是日本那种二流强国完全无法比拟的,以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为后盾,美军逐渐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优势,当美军再次占领菲律宾时,麦克阿瑟发表演讲,其表示:我说过,我会回来的。
麦克阿瑟吊着老玉米烟斗说出这句话照片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不得不说,那样子确实很酷,为什么会这么酷呢?因为为了拍摄这张照片麦克阿瑟与美军士兵多次彩排。
这其实也体现了麦克阿瑟的另一个特点:喜欢表演,打仗的时候,他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当然,当时美国雄厚的家底能够支撑起他的这个喜好。
日本投降后,麦克阿瑟完成了甚至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杰作:改造日本。
“改造日本”这场战争没有硝烟,但却处处暗藏杀机,一旦处理不当,刚刚因军国主义而陷入癫狂的日本人能干出什么事来,谁也不敢说,但麦克阿瑟步步为营,不但化解了危机,还完美地将日本按照对美国有利的方向改造,更重要的是,麦克阿瑟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日本人是支持的。
在改造日本的过程中,麦克阿瑟用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粮食供应,拆分巨头,改革议会,甚至还包括“打土豪,分田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麦克阿瑟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削弱天皇权威,让天皇“人格化”,逼迫天皇亲口承认:自己是人,不是神。
经过麦克阿瑟的改革,整个日本在身心上彻底臣服于美国,麦克阿瑟也因此被人戏称为“日本太上皇”。
麦克阿瑟彻底征服了日本,自视甚高又喜欢表演的麦克阿瑟想必十分享受这种征服感,但这种征服感也助长了他的狂妄自大。不久之后,麦克阿瑟就要为他的狂妄付出代价了。
人在自视过高的时候容易一意孤行,自大的麦克阿瑟更是如此,而对于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官来说,这些将带来灾难。
麦克阿瑟误判了战场形势,也错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在第一次战役中,包括美骑一师在内的“联合国军”已经受挫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但麦克阿瑟仍妄图通过一次大规模进攻来结束战争。
结果大家都知道:西线的美第八集团军与东线的美第十军均受到重挫,美军王牌陆战一师差点在长津湖战役中被全歼,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回家的宣言彻底成为了一个笑话。
上文中已经提到:麦克阿瑟喜欢表演,打仗不但要赢,还要赢得漂亮,这样的性格导致了麦克阿瑟在遭遇惨败后陷入一种近乎于崩溃的状态。
上一刻的麦克阿瑟还认为美军天下无敌,下一刻便认为美军必败无疑。上一刻的麦克阿瑟还踌躇满志地要打到鸭绿江边,下一刻就计划将朝鲜半岛的美军全部撤到日本。
这就是天生喜欢表演的麦克阿瑟经历了这场难看的失败之后的心态。
这一方面体现了麦克阿瑟的性格缺陷,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勇猛。
麦克阿瑟,这位赫赫有名的五星上将直接被志愿军打到心态崩溃。
李奇微,务实又危险的敌人
事实上,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已经将麦克阿瑟的心态打崩了。
统帅心态已崩,麾下将士的士气也自然不会高到哪去,失败主义情绪在美军中迅速蔓延,如果之后的战斗一直是这位不相信会打赢的将军统领一群不相信会赢的士兵,那么朝鲜半岛的局势会如何发展真不好说。
但第二次战役中的一个意外改变了这一切……
第二次战役直接让美军从上到下心态崩溃,美军如此,韩军更不必说,于是第二次战役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意外: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的汽车与撤退中的韩军汽车相撞,沃克当场身亡。
沃克死了,这第八集团军司令的位置需要有人接替,美军将目光投向了在参谋总部任职的李奇微。
李奇微1917年于西点军校毕业,虽不及麦克阿瑟那般出类拔萃,但是也算成绩优异,毕业后也曾在西点军校任教,而后前往菲律宾任总督军事顾问。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朋友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李奇微与麦克阿瑟都有在菲律宾任职的经历,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奉行孤立主义,对于殖民地并没有那么热衷,所以美国直接占有的殖民地很少,而菲律宾又是极为重要的一处,所以这些美国的高级将领常常会有在菲律宾任职的经历。
二战爆发后,李奇微被调到战争计划处,1942年,李奇微任第八十二空降师师长,当时大规模空降作战还只是一个构想,没有大规模应用于实战,而李奇微的任务就是将这一构想变为现实。
李奇微指挥了西西里岛空降作战,诺曼底登陆时,他随部队一同伞降法国,1944年李奇微被升为第十八空降军军长。
二战结束后,李奇微曾在欧洲任职,而后就任于参谋总部,朝鲜战争爆发后,李奇微每日关注朝鲜局势,据说他在美国的办公室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张朝鲜半岛的地图。
李奇微接任车祸死去的沃克时,美军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甚至他们的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也是如此,当李奇微与麦克阿瑟讨论战局时,麦克阿瑟明确的告诉李奇微如果打不赢就撤到日本来。
但李奇微却认为美军火力远强于志愿军,才遭遇一次惨败就如此绝望完全是没有道理的,此时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斗志昂扬,“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士气低落,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大部分部队本就隶属于第八集团军,再加上此时的麦克阿瑟根本无心再战,所以他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让李奇微这个第八集团军司令指挥朝鲜半岛上的美军和其他“联合国军”,自己这个“联合国军”总司令则躲在东京,这就是为什么志愿军占领汉城时,给彭老总写信的是李奇微这个第八集团军司令,而不是麦克阿瑟这个“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原因。
李奇微上任后,很快发现了志愿军后勤的脆弱性,认为志愿军受限于后勤,只能发动“礼拜攻势”,针对志愿军的这一特点,李奇微以“磁性战术”应对,志愿军攻势猛烈时美军先行后撤,待志愿军粮弹耗尽,美军则发动反击,不得不说,这一战术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
但李奇微打仗更重视四平八稳,首先保证不被志愿军击溃,其次才是给志愿军造成杀伤,以这样指导思想进行的四次战役,美军与志愿军都没有大胜,也没有大败。
四次战役后,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因麦克阿瑟总是扬言要扩大战争规模,甚至使用原子弹,美国总统杜鲁门将麦克阿瑟撤掉,改由李奇微接任其“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务,事实上此时的李奇微已经实际上履行这一职务4个多月了,此次只是把早就该属于李奇微的身份正式交给李奇微而已。
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后不久,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第五次战役的后半段确确实实给志愿军造成了不小的威胁,需63军死守铁原才得以化险为夷。
事实上,第五次战役中,美军那次出其不意的反击是美军击溃志愿军的最好机会也是唯一机会,在那次机会失去后,美军就不太可能对志愿军造成致命威胁了。
此后李奇微又发动了秋冬季攻势和春季攻势,均未能取得多大战果。
美军在朝鲜半岛深陷战争泥潭,这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政局,杜鲁门政府陷入危机,宣称要结束战争的艾森豪威尔代表共和党参选总统。
军人不得干政是美国一项基本国策,所以参选总统前,艾森豪威尔辞去了欧洲美军最高司令之职务,这个职位对于美国来说至关重要,最后,美国军方决定让李奇微接替艾森豪威尔。
从这个决定便能看出,李奇微的能力是受到了美国军方广泛认可的,但即便是能力出众的李奇微,同样无法战胜中国人民志愿军。
贵人相助,“差生”克拉克
中国人讲究想要成功,需遇贵人,但事实上,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的人,而对于那个接替李奇微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的克拉克来说,这句话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克拉克,与李奇微一样,1917年从西点军校毕业,他毕业时,全班有139人,克拉克排第111位。
克拉克毕业后履历一般,大多数时间都从事训练任务,但是1939年的一次两栖作战演习中,克拉克获得了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从此,克拉克如坐火箭筒一般快速升职。
结识马歇尔时,克拉克是个少校,1942年底,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克拉克已经升为中将,克拉克也因此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将。
但尴尬的是,如坐火箭筒般升职的克拉克其实没打过什么漂亮仗,因为仗打得不好造成美军士兵大量伤亡,美军士兵给这位长官起外号“杀人犯”,这个外号对于一个将军来说并不一定坏,但是克拉克这个“杀人犯”,杀的是美国人。
美国选择让克拉克接替李奇微是因为克拉克比李奇微更能打吗?当然不是,无论是毕业成绩还是二战的表现,和李奇微比,克拉克都是个差生,但克拉克也有其过人之处。
克拉克在二战中出彩的地方本就不是军事行动,而是政治谈判,当时英美军队准备登陆法属北非,当时在北非的维希法国部队有12万,如果激烈抵抗势必给盟军造成重大损失,所以,盟军希望通过谈判迫使北非的12万维希法国士兵倒戈,克拉克就是谈判代表。
作为美方代表的克拉克一上来就向法国将军强力施压,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最后通牒,谈判现场异常火爆,但最终克拉克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所以克拉克来到朝鲜半岛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时候的美国已经明白了,再打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谈判是唯一出路,派善于谈判的克拉克来不过是想在谈判中多获得一些好处罢了。
但是,克拉克的谈判技巧能够发挥有一个前提,就是美军占有优势,当初在北非谈判时,如果没有盟军的绝对优势,克拉克对于维希法国将军们下的最后通牒就如会变得如同笑话。
所以克拉克能在谈判桌上占到便宜的前提是美军要先在战场上占到便宜,那么问题又来了,克拉克不擅长打仗,那么这仗要谁去打?范弗里特。
范弗里特,大器晚成的“狠人”
上文提到的第五次战役中,美军在志愿军撤退之时突然以机械化部队对志愿军进行穿插合围,给志愿军造成重大威胁,直接指挥者就是范弗里特。
范弗里特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比李奇微与克拉克早两届,和艾森豪威尔是同学,但是二战时,他的众多同学和学弟都已经身居高位时,范弗里特只是一个团长,这其中的原因让人啼笑皆非。
范弗里特的命运与克拉克正好相反,克拉克本是一名差生,但是得到了马歇尔的赏识而坐火箭般高升,范弗里特成绩优异,毕业后从事训练工作也十分严谨认真,但是就是得不到重用,而其原因竟然是马歇尔把他和另一个人的名字记混了,在马歇尔的记忆里,范弗里特是一个经常喝酒误事的人,但事实上,范弗里特几乎滴酒不沾,酗酒误事的另一个名字由“F”打头的人。
但范弗里特即便在受到误会而不被重用的时候依旧治军严谨,即使只作为一名团长,也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最终为他赢得了解开误会的机会,当他的同学艾森豪威尔把范弗里特的事向马歇尔说清后,马歇尔很快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范弗里特得到了快速高升,3个月的时间从团长升为军长。
手握重兵的范弗里特依旧保持着其强硬但严谨的作风,在历次作战任务中均表现突出。
第四次战役后,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除职务,原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后,范弗里特则从欧洲赶到朝鲜半岛接替李奇微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一职。
范弗里特刚到朝鲜不久就赶上了第五次战役打响,他在志愿军进攻结束准备转入防御的间隙敏锐地抓住了战机,果断的以机械化部队对志愿军进行分割包围,在攻击重要目标时,范弗里特毫不吝惜弹药,范弗里特弹药量凛然成为了一个军事界专有名词。
但范弗里特在朝鲜半岛的高光时刻也只发生过这么一次,而且即便是这次也因为63军的铁原阻击战而没有达到战略意图。
范弗里特的军事才能没得说,但是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所能做的也就是这么多了。
范弗里特做的另外一件大事是训练韩军,因为范弗里特的不断支持,美军大规模训练韩军,韩军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至于李承晚居然产生了韩军可以独自面对志愿军的错觉。
对于范弗里特来说,朝鲜半岛的日子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儿子死在了朝鲜战场上。
尽管与志愿军之间有着杀子之仇,但在日后范弗里特被问及志愿军是一支怎样的部队的时候,范弗里特表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他们都是一支优秀的部队。
这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对手们,他们各个身怀绝技,能力高群,而他们所在的那个时代又是美国实力的巅峰,在当时那个美国的经济、科技、军事全面碾压别国的时期,在很多人眼里,美国人简直就是神。
但是历史会记住,一群从一个一穷二白国家走出来的人完成了以人撼神的壮举,他们的意志是如此坚定,坚定的到足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