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心脾相关治疗失眠,教您如何调理

心与脾的关系

心与脾(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1)血液的生成方面: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的来源主要依靠脾气从外界转运输入的水谷精微,因此若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心血充盈。而脾之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又需要得到心血的不断滋养,以及心阳的推动作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也就是说:如果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故《内经》中有云:“心生血,血生脾”[1],清代何梦瑶的《医碥·五脏生克说》中也说:“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虚则凝滞而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土”。所以“脾气入心而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2]。(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方能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张聿青医案》中也说“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可见,血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主要靠脾气的统摄。脾为气血运行上下之总枢,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而畅四方,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所以有“诸血皆运于脾”之说。(3)神志活动: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思动于心则脾应”(《类经·脏象类》)。五脏藏神,心为主导。人身以气血为本,精神为用。血气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血。血为水谷之精气,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血之与气,一阴一阳,气血冲和,阴平阳秘,脾气健旺,化源充足,气充血盈,充养心神,则心有所主。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能主运化,而生血统血。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心脾相关的证候主要表现为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脾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

2 从心脾相关认识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在中医学中的病名称为“不寐”,早在《内经》中就有“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的相关论述。《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营卫生会》言:“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汉代医家张仲景中将失眠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张介宾《景岳全书》中阐明不寐的病机分为有邪与无邪两种,“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对于心脾相关与失眠的论述,《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张介宾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医效秘传·不得眠》中说“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精,故不眠。”

总之,失眠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而出现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3]。周师认为,失眠主要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并由这些病因导致脏腑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为心失所养、心神不安两方面。心失所养主要是因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引起,心神不安主要是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引起。周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尤其强调心脾之间的关系,总结出“调中州、安五脏”的经验理论,认为因脾胃失调引起的失眠尤为常见,而主要病机表现为脾胃虚弱引起血不养心,脾虚湿阻导致痰热扰心,以及胃腑不和而心神不宁等。

3 从心脾相关立失眠治疗之法

周师临床上治疗失眠时以“心主神明”的理论为纲,同时重视“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思想,尤其强调“脾旺不受邪”[4],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脾气健旺,则正气充足,外邪难以入侵。心主血,营气和津液在脉中“奉心化赤”而化为血液,而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又是化生心血之源。脾气健运,有利于心血的充盈。对脾胃虚弱、血不养心而致失眠者,常用归脾汤或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来治疗;而对脾虚湿阻、痰热扰心的失眠,常用六君子汤及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对胃腑不和而心神不宁的失眠,常用保和丸、小柴胡汤或泻心汤类加减治疗。

4 病案举偶

患者,女,62岁,初诊。患者失眠心悸1年余,伴腹胀10余年,诉自退休近1年以来,生活作息较前不规律,常出现情绪不佳、心悸烦闷,夜晚入眠困难、眠后易醒,醒后难寐,日间头昏沉,记忆力下降。腹胀10余年,以左下腹为主,大便常溏结不调,曾就诊泉州市第一医院行肠镜检查后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自行饮食调理及西药治疗,症状时好时坏。患者以失眠心悸来就诊,时有腹胀闷痛,五心烦热,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不寐。辨证:脾虚湿阻、痰热扰心。治则:清热利湿、宁心安神,拟主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减。处方:陈皮10 g,半夏10 g,枳实10 g,竹茹10 g,茯神80 g,酸枣仁30 g,合欢皮10 g,夜交藤15 g,甘草3 g,莲子15 g。6剂,水煎服,日服1剂。

2诊:,自诉失眠心悸较前缓解,夜晚较容易入眠,心悸较少发作,睡眠仍较浅、易醒,时有自觉疲乏无力、精神较差,偶有腹胀闷,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稍腻,脉弦滑。治以健脾利湿、清心安神,处方:守上方,加仙鹤草10 g。6剂,水煎服,日服1剂。

3诊:失眠心悸明显好转,精神转佳,偶有腹胀,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脉弦滑。效不更方,治仍以健脾利湿、清心安神。处方:守上方,6剂,水煎服,2 d服1剂。

4诊:,自诉失眠心悸缓解,精神佳,偶稍腹胀,二便调。舌红苔薄,脉弦。周师教诲指导,此例治疗效果显著,效不更方,可再予上方以巩固疗效即可。治仍以健脾利湿、清心安神。处方:陈皮10 g,半夏10 g,枳实10 g,竹茹10 g,茯神80 g,酸枣仁30 g,合欢皮10 g,夜交藤15 g,甘草3 g,莲子15 g,仙鹤草10 g。6剂,水煎服,2 d服1剂。并告知患者停药后可常以薏苡仁、茯苓、赤小豆、扁豆煮粥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化湿及适当锻炼、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后随访患者,夜寐馨,精神可,无头晕,大便通畅,余无不适。

按:本例患者有腹胀病史10余年,有典型的脾胃虚弱证候,引起血不养心、脾虚湿阻导致痰热扰心,引发失眠。周师认为,久病虚实兼夹、“怪病多痰”,治当以清化痰热,宁心安神,应用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神,健脾渗湿安神,以杜生痰之源。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加用酸枣仁、合欢皮宁心安神,夜交藤、莲子养心安神。临床上,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对治疗精神方面的疾病效果显著,特别是温胆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则复其宁谧[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