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3) 2024-07-31 04:58:51 《中庸》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归宿。天下万事万物,最终必然要走到“和”,归于“和”。无论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愿意不愿意,最终的结果都是“和”。所以,一般而言,遇人遇事还是要积极主动地致力于“和”。 和,是恰到好处,是矛盾(差别和对立)的暂时协调,是事物存在的稳定状态。和,大概有四种状态。一是存在差别但无对立、对抗性质的诸要素,统一于一个全新的事物中,就像一堆食料经过加工最后形成美味佳肴一样。这是理想状态的“和”。二是存在对立、对抗的诸要素中,符合事物运动变化方向的一方战胜了另一方,形成“和”的新局面。三是存在对立、对抗的诸要素,在它们都没有明显的相对优势时,通过理性的权衡,相反相成,相互泄过,相互补不及,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类似于通常所讲的协同之“和”。四是存在对立、对抗矛盾的诸要素中,矛盾的一方能够压制另一方,使其不能显露出来,比如理智向左,情绪向右,但理智能够压制情绪使人不致于失态,这也是一种“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两个人认真地思考过“和”。即史伯之“和”与孔子之“和”。史伯讲“和实生物”,着眼于自然规律之“和”,以矛盾通过对立和斗争更新事物达到“和”,讲的是事物的转化、否定和质变。孔子讲“和而不同”,讲求现有社会秩序稳定之“和”,各种不同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通过矛盾之间的谐和保持原有事物、原有秩序,讲的是矛盾之间的依存、融汇和量变。史伯讲的是进化、是从事物运动变化中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孔子讲的是调和、是自然规律在社会人事方面的主动运用。从学以致用的层面上讲,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相对史伯的“和实生物”,还是进步的。质变是痛苦的,总不能时时事事都要求达到质变之“和”。如何“和”?儒家的答案是,以“中”致“和”。什么是“中”?人心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非标准,是“中”;如孔子曾经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道德规范之“中”。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如“舜好问,而好察述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这是认知方法之“中”。还有一种理想状态之“中”,是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现实世界中物质形态的“中”,比如儒家所谓展现美好人格的君子,再如现代所谓的“模范”。“和”的产生,需要“中”的促进;“和”的保持,需要“中”制衡。自觉的“和”,取决于“中”。背离“中”,一味地求“和”,则成为孔子厌恶的“乡愿”。“和非中不立。”积极人生,注重实行。正视矛盾存在,积极干预解决,推崇和谐相处,才是正确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健康的思维方式。 赞 (0) 相关推荐 阴阳(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及作用关系描述) 阴阳 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及作用关系描述共4个含义 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及作用关系描述 包晓琳所著的小说 方向 汉语词语 收起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 ... 世界是“一分为三”的(全文) 世界是"一分为三"的(全文) 青冬 一.三种思维方式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思维方式和方法. 由于哲学导向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做" ... 渊回哲学:哲学的原理是什么?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 渊回哲学:哲学的原理是什么?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 哲学作为人类学科的顶峰,它是一门非常庞大的学科. 哲学的原理有非常多,发现的和未发现的渊回认为有无限多个.所以,渊回认为,在找到宇宙的终极 ... 辩证法错在哪里(六) 有人说中国易经的易理是西方哲学的辩证法,这种说法不对,应该说,西方哲学的辩证法的就是中国易经的易理.首先我们是中国人,第二,中国人祖先两千年前就创作了易经,第三辩证法却只是易理的皮毛,存在着严重的局限 ... 和谐 4.和谐无论是从其词源意义来看,还是从其哲学本体论上看,都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对立要素的有机结合.根据以上定义,不属于和谐哲学意蕴的表述的是: A.差异和对立是和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B.由和谐创生新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