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乔生: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究竟何意

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 资料图片

诗无达诂,象有多义。

文学家鲁迅在平面设计方面颇有建树,如国徽、校徽、书刊封面和房屋改造图等。因为并非专门设计师,除国徽在呈报上级机关时有一份说明外,其余或者没有撰写说明,或者撰写而没有留存,因而,其设计意图和象征意义,就给后人留下了解释的空间和争论的余地。北京大学校徽即其一例。

最近一个时期,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引发了学界和大众的关注,成为热点话题,这对鲁迅传播来说当然是有益的。而我近期的两项工作恰好与鲁迅设计北大校徽有些关联,不妨略加探讨。

我们正在编辑《鲁迅手稿全集》,收录现存所有鲁迅手稿、手迹,其中有一部分是鲁迅手绘图案,有猫头鹰、蜜蜂、国徽等,北大校徽图案自然也在收录之列。但鲁迅的设计草图已不存世,所以全集只能收入黑白复印件。其间,有专家提出见过最早的白底蓝字的北大校徽,曾在鲁迅博物馆展出,可对实物照相或扫描制版。可惜的是,鲁迅博物馆的这枚北大校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丢失,所以一时竟无从对证。不过,这种鲁迅设计原图与现在面貌的差异也正说明:在北大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校徽的图案和颜色发生过变化,如增加英文校名、文字颜色由黑变红等。但鲁迅设计的篆书“北大”二字图案始终未变,而且总是处于徽章的核心位置。

因鲁迅博物馆所藏北大校徽丢失的话题引起一定反响,博物馆一位退休职工、也是《鲁迅手稿全集》编委会专家之一叶淑穗同志在2021年5月18日的《北京晚报》上发表了《寻“徽”三十余载: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原件丢失始末》一文,回忆了遗失细节。那是1985年4月18日,鲁迅博物馆在接待外宾讲解时,发现展厅陈列柜中的校徽丢失。文章发表后,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家属致电《北京晚报》编辑部,告知其家中有一枚这样的校徽。在《北京晚报》编辑陪同下,校徽持有者高继辉先生来到鲁迅博物馆,出示校徽请专家鉴定。这枚徽章白底黑字,背面印有编号744,系持有者的岳父屈震寰所有。屈震寰是河北定县人,1906年生,1925年入北大预科,1926—1928年离校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1929—1932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学习并毕业。鉴定完成后,家属决定将其捐赠给鲁迅博物馆。这里可以提前做一个预告,观众在今年下半年改造完成的鲁迅博物馆鲁迅生平陈列中,将看到这枚校徽——尽管这并不是鲁迅设计后的第一批制品。鲁迅设计校徽时期的北京大学,每年招收学生很少,因此,第一批校徽恐怕已不存世了。

此外,还有一个契机。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演绎新文化运动诸先贤故事时,设计了一个吸引人的情节,就是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剧中是这样表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是口头邀请鲁迅担任北大兼职教授,随后请鲁迅改天去他家中商议另一件事——可见第二件事相当重大。隔天,鲁迅如约而至,两人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蔡元培:我要请你做的第二件事情呢,就是为北大设计校徽。

鲁迅:那您有没有具体的想法和要求?

蔡元培:我没有具体的要求。你豫才的想法,就是我蔡元培的想法。

鲁迅:蔡公您高抬我了。

蔡元培:不,我从来不奉承人的,我认为在当下中国,看问题最尖锐、最深刻的,你周树人是一个。我相信你为北大设计的校徽,北大的学子会世世代代佩戴下去,永不褪色。

鲁迅扮演者的身形和姿态,如站立和抽烟姿势,跟目前看到的鲁迅照片都颇相像,可见演员是做过一番功课的。但这段对话却有些可斟酌之处。其一,聘任讲师和设计校徽两件事并非发生在同一时期,鲁迅被聘为北大讲师(按能力来说当然应该是教授,但北大规定在政府任职的官员不能兼职教授),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具体说是在1920年周作人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后,国文系计划开设小说史课,主任马幼渔本来请周作人主讲,周作人也应承下来,但随即觉得自己不合适,而鲁迅在搜集古代小说史料方面成绩很多,于是推荐鲁迅代替自己。这样决定后,应该由国文系负责人拟好聘书,由蔡元培校长签章发出——当然,如果这期间蔡元培和鲁迅见过面,蔡元培当然也可以说一句欢迎你来任课的客气话。而设计校徽是发生在两年多前的1917年。

其二,即便将两件事捏合在一起,也完全可以一起说,而不必为了有意突出设计校徽而让鲁迅去蔡元培家中面商。须知他们见面一次并不容易,鲁迅在教育部上班,蔡元培虽然担任过教育总长,但当时已经任职北大,所以他们日常联系以通信为主。剧中这么安排,时间和人物身份都不相合。按照剧中的叙述时间,如果鲁迅接受了到北京大学任职的邀约,那就是蔡元培领导下的兼职教员,设计校徽可以说是应尽义务。所以,我想,蔡元培以书信的形式邀请同乡和老部下鲁迅设计校徽更合情理,也更郑重其事。

其三,剧中人物谈话的语气和称呼不合文化习俗,而且也不统一。鲁迅称呼蔡元培“蔡公”是可以的,当然,称蔡先生最好;蔡元培称呼鲁迅“豫才”是合适的,不应该直呼其名。蔡元培称赞鲁迅的话也存在时间错乱问题,因为鲁迅那时还没有正式走上文坛,发表的文字很少,蔡元培看到的也许只有《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和几篇翻译的日本学者论述儿童教育的论文(在教育部的杂志上刊登),那些表达他深刻见识、犀利文笔的小说和随感录等要一年以后才发表,所以蔡元培称赞鲁迅“看问题最尖锐、最深刻”,多少有点儿“先见之明”。当然,他们是同乡,又是同事,见面次数较多,相知较深,这么评价也说得通。但蔡元培赞扬鲁迅艺术设计水平的用语也有可商,因为设计是创造性工作,理念和意象是专属的,不好说“你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

至于剧中蔡元培说他相信北大学子会喜欢校徽,并且会世世代代佩戴等赞美话,已经获得时间的证明:百年之后,校徽图案仍在使用,说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后见之明”。

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1912年5月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蔡元培1916年12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学校还没有校徽和旌旗。蔡元培正是在考虑设计制作校徽时,想起鲁迅,遂写信委托此事。现在坊间也流传一段蔡元培当年给鲁迅信中的话:“余想请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一枚校徽,也不必多复杂,只需将先生一向倡导的美育理念融会贯通即可。”不知所据为何,而且也不像蔡元培的口吻,甚至将信件双方的身份完全颠倒了。大力倡导美育理念的是蔡元培,鲁迅是拥护者和实践者,曾被蔡元培安排在教育部主办的夏期美术讲习班上讲授《美术概论》。在日常交往中,蔡元培得知鲁迅收藏古代美术品,曾经写信给鲁迅交流心得,还向鲁迅借阅过拓片。所以从两人实际交往来看,蔡元培看重的是鲁迅的艺术鉴赏力和对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成绩。

鲁迅接受蔡元培的委托并完成任务。他在1917年8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信中可能向蔡元培说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可惜该信不存。

《觉醒年代》播出后,观众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理解鲁迅设计图案的象征意义,图案设计妙在何处。综合过去人们对校徽意义的解释,大概有三说:一是“三人成众”,二是“民族脊梁”,三是“师生关系”。

“三人成众”说,指的是校徽上“北大”二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形,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有如一个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意象。

“民族脊梁”说,认为鲁迅用“北大”两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北大同仁拿到鲁迅的设计图案,激动不已,交口称赞,即持此说。

我本人倾向第三种解释:“师生关系”说。我在《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一书的“字缝”一节中这样写道:“校徽由篆文'北大’二字组成三个人形,'大’字可作为老师的象征,弯着两腿,吃力然而坚定地支撑着肩膀上的两个学生。这个图案,作为北大校徽的基本元素,一直沿用至今。”我当时还尝试模仿鲁迅的口吻给蔡校长写信,对校徽图案的象征意义做一点解释,但写了一半,觉得不妥,遂按下不表。

大学应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决定学校的水平和发展方向。1917年蔡元培上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力于改造学校的风气,施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鲁迅是教育部官员,当然了解学校的运行模式;他还担任过中学的教务长和校长,深知管理学校和教书育人的辛苦,因此将老师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

至于校徽的艺术来源,一般解释说:篆书“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字图形组成,徽章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我同意这种释义。

总之,校徽的象征意义是多方面的,以上几种解说都有道理,都有参考价值。但当拍摄电视剧或创作其他文艺作品时,势必要在这些意义中进行选择。看了有关鲁迅设计北大校徽的议论,我不揣浅陋,把自己的解说再次申述,并且找出当时试写而未完成的鲁迅给蔡元培的信,补足文意,供关心鲁迅研究及未来创作电影、电视剧的朋友们参考:

鹤庼先生左右

大学徽章草成,随函呈览。徽章设计,树人愧乏其才。民元国务院令教育部设计国徽,部令稻孙、季巿及树人承担。稻孙精于绘事,故国徽图案,实赖稻孙之力,季巿与树人襄助而已。大学徽章,树人原以为较易,感念 先生盛意,贸然答应,然一著手,颇觉踌躇。延宕多日,迄无灵感。今日偶检寒斋所藏秦汉瓦当集摹本,忽悟不妨取瓦当形状,虽与他国学校徽章之盾形不同,却具本国艺术特性。内中“北大”二字以篆体书写,亦与瓦当形状契合。大学者,硕儒老师之所在也。北大为我国最高学府,应招纳名师隽才且善待之。然今之北大暮气甚深,官气亦重。 先生长校后施行之改革,屡有窒碍,足见改革之不得不行。树人以大学应以教师为中心及重心,因将徽章中象形教师之“大”字置于中央。虽然,师之责重矣哉!树人昔日求学,激于义愤,参与抗争,责三矢于牛入,挤木瓜于武林,颇快意一时。不料自任教员以至监督,编写讲义,劝导诸生,经理校务,左右支绌,方知为师之难。因使“大”字略呈弯曲,以状其艰辛。而“北”字表征学生立于教师之肩,意颇显明,观者当能会心。总之,瓦当表全校同心,文字喻师生协力,期望北大学术精进,事业圆成。图案简陋,意思浅薄,临封逡巡,不胜惶恐之至。专此,敬请

道安。

晚周树人 谨上

八月七日

(作者:黄乔生,系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

(0)

相关推荐

  • 北大校徽的由来

    清朝于1898年创立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位以"东汉之党人,南宋之道学,明季 ...

  • 斜杠先生鲁迅

    2020-11-16 10:31:31 读者 2020年23期 你对鲁迅先生有何印象?是从他经典黑白影像中提取的视觉元素--须发直立.横眉冷对,还是从中学时代便在心中扬起的诸如"文学家&qu ...

  • 鲁迅,国民第一设计高手!至今无人能敌,网友:还是妇女之友

    提到鲁迅你第一印象是什么? 浓密的一字胡神情严肃 穿着长衫,手里经常拿着一支烟 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弃医从文拯救民族思想的战士 ...... 而最近网上又曝光了他 ...

  • 蔡元培: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

    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临终前,当诊治医生互相争辩之际,蔡元培却自顾自地喃喃自 ...

  • 《觉醒年代》经典场景5:周树人设计北大校徽,寓意几何?

    北大校长蔡元培委托周树人为北大设计校徽.没有对他说有什么具体要求,只说相信由他设计的北大校徽一定会代代相传,佩戴在北大人的胸前. 任职于教育部的周树人一直视蔡元培为恩师,虽然他当时并非北大教师,但爽快 ...

  • 往事如烟|北大校徽的由来与历史沿革

    导 言 不知道细心的你是否曾注意到,直到今天线上线下的许多地方在使用北京大学校徽时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在搜索引擎搜索校徽的图片也可以见到不同的版本.那么,其中哪些是正确或者曾经正确的.哪些是误用呢? ...

  • 北大校徽是鲁迅设计的,蔡元培当时咋想的?

    北京大学是我国顶尖高等学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作为一所名牌大学,校徽的设计尤为重要,北京大学的校徽是由鲁迅先生亲自设计而成,于1917年8月就已经设计定型,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北 ...

  • 高能!鲁迅“隐藏技能”曝光,99%的人都不知道……

    <觉醒年代> 从开播到现在 评分一路上涨 看过的观众直呼"yyds" ↓↓↓ 尤其是鲁迅出场 如痴如醉写<狂人日记>片段 让网友不禁感叹: 感觉鲁迅先生 从 ...

  • 名校校徽那些事儿

    为北大设计校徽,鲁迅变身"大触" 短短7天便完成设计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同年8月7日,鲁迅完成图案设计工作,"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 ...

  • 【自由谈22】读书│十个人的北京城(一)

    温馨提示:本文约1800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北京--北平--北京,仅从名称上看,京都就一直在飘摇晃动之中.在这历史的变迁中,多少人沿着这条轨迹沉沉浮浮.可以说,近代以来,京都一直就是中国人心中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