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后姜太公干什么去了

太公平四海,落叶赴封邦。美味闲尝罢,辑兵靖海疆。

这首诗里面隐藏了一个人的名字,说的就是姜太公封神之后的故事,那么,姜太公封神之后干什么去了,

真的像《封神榜》里说的,最后又上昆仑山学道去了吗?当然不是,他还有很多事要做呢。

封神

事情其实是这个样子滴。

姜太公是山东人,当然姓姜,因为先祖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因此被封在吕地,从那以后,又以吕为氏,名字也可以叫做吕尚,民间常叫他姜太公,这种说法其实很不严谨,正确的叫法应该叫做太公望。而太公望这个说法,就是从他渭水河边钓鱼那会儿传下来的。

姜太公其实并不是六七十岁上才当了官,因为祖上曾经阔过,所以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多闻征召入朝,政治上屡经沉浮之后,终于混入中央,侍奉上了殷纣王。

展开剩余87%

进入中央原本以为能迎来政治生命中的春天,但遗憾的是,殷纣王非常昏庸无道,一言不合就可以滥杀大臣,姜太公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大臣,眼见国家日益衰败,心里自然非常不满,不满就要劝谏,但劝谏的结果大家都能看到,姜太公胆子虽然不小,但他是个聪明人,不愿意作身死无益于国家的事情,于是恰当的选择辞职,抛弃公务员的职务,说是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呢,遍谒诸侯,另谋出路

,寻找施展人生抱负的机会。

然而遗憾的是,诸侯们都看不上他,看不上的原因很简单,都有自己的政治班子,没有多余的公务员编制,你这么个外来户安排到哪儿都不合适。

就这么一来二去的,姜太公岁数也逛大了,大约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觉得老婆要吃饭,孩子要上学,应该为家庭考虑,不能再这么无所事事的当浪荡子了。

这时候呢,根据以往

游历的经验,听说西岐那边社会福利好,养老金给得很高,于是说:吾闻西伯尚贤,又善养老,盍往焉。

听说西伯侯人还不错,他统制的的地方养老政策很完备,为什么不去西边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姜太公原本是很看不起西边的,认为那里远离中国,属于蛮夷之地,不适合他这种贤人久居,可现在呢,实在没别的办法,为生活起见,只好玩万般无奈的到陕西去了。

当时西伯侯的确不错,国内较其他地方相对太平稳定,因此也有许多流民投奔,姜太公混到流民堆里,到民政部门登记以后,很快取得陕西户口,然后就拿着政府养老金到渭水河边钓鱼去了。

姜太公

这一钓就钓了十年,也就是说,十年之内,

姜太公的正当职业是个渔民,那时候的渔民可不像现在的渔民,那是马达一响,黄金万两,不过是图个温饱而已,就这么踏踏实实的过着日子,准备终老西岐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改变。

那年秋天,西伯侯姬昌准备到郊外打猎,秋狩与军备有关,是国家的大事,自然不能说有就走,提前有一套繁琐的手续,什么斋戒、沐浴、祭祀、占卜是绝对少不了的。

仿佛老天爷有意让姜太公发达似的,西伯侯占卜的时候就得到一段谶语,上面说:所获非龙非豹,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这次打猎什么都得不到,就能得到辅佐称霸天下的贤人。

西伯侯大喜过望,按照卦象指示的方向出发,一路认真搜索,还真的在渭水边遇到姜太公,一看这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知道遇到异人,随便过去攀谈几句,听着姜太公的语言,简直是如饮醇酒,让人闻之欲醉,而且对天下形势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知道卦象上说的贤人就是他,于是欣喜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

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

。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我家老太公曾经说过,以后会有圣人辅佐西周,使西周兴起,你就是吧,我家太公盼望你已经盼望的很久了。

说完这句话,当场就给姜太公赐了个大号,名为太公望,言下之意就是

太公望子久矣

。后人懒了一点,将

字去掉,姜太公的说法就这么来了。

姜太公果然没有辜负姬昌太公的指望,辅佐西周以后,立下许多功劳,最后帮助周武王灭了商朝。商朝灭亡以后,封神没封神没人知道,但却因为这场大功被周武王封在山东营丘,营丘就是齐国的发源地。

姜太公得到封邑以后,自以为天下太平,于是又恢复当年游历天下的本性,带着家属,游游荡荡的到封地上任。一路看山玩水,过得很是开心,按说呢,

这时候他七十多岁,在古代已经是高寿,所以抓紧时间享受也没错,但是这种做法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这个人没名没姓,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人们只叫他

逆旅之人

,也就是旅店老板,就是这么个小人物,在齐国历史上却起到了关键作用,我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

齐国也许不会存在。

事情是这样的,这天姜太公终于玩累了,带着家属到旅馆住宿,住宿期间慢慢腾腾的打火做饭,甚至商量明天该上哪儿去玩。

旅馆老板见多识广,见姜太公那架势就知道他是干么的,可上任你也不着急,就不担心磨蹭的时间太长

,中间发生点什么变故,于是就好心提醒道: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我听说好事很难得到而非常容易失去,看你过得这么悠闲,一定不是到封地上任去的吧。

姜太公不是傻子,一听旅馆老板这么委婉的话,当即觉得他可能在提醒着什么,就是由于特殊原因,不方便明说而已,更何况

时难得而易失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上任就上任,一路瞎耽搁什么,真要发生什么闪失,上哪儿买后悔药去。

明白过来,不敢耽搁,当晚就收拾人马,连夜出发,一路紧赶慢赶,第二天黎明时分,总算到达营丘,到营丘后,刚把手续办完,东莱夷人就打过来了。

东莱夷人在商朝时期就开始经营山东,早都把山东看成自己的地盘,如今武王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安排这么个外姓人过来,到底什么意思,还把我们东莱夷人放在眼里吗。

讨伐

?

当时西周刚刚得到天下,

江山还没巩固,国内当然有七十二路烟尘,三十六路草寇,所以东莱夷人就打算乘这个机会给周武王给点教训,把他加封的官员赶走,也让他知道知道东莱夷人的厉害。

主意是打得不错,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的对手是阴谋家的老祖宗姜太公啊,姜太公用不着打神鞭,那是脑经一转,就找到了应对的方法,立刻整备兵马,迎击东莱夷人,很快把他们赶出营丘,到海边闭门思过去了。

至此姜太公终于彻底掌握营丘政权,对外,在边境线上布满重兵,严防东莱夷人打击报复;对内,根据当地风俗,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三年之内,就将齐国治理的国富民强。

当时商朝灭亡,周朝刚刚建立,山东半岛许多地方都成无主之地,齐国大治以后,周边百姓找到了值得信赖的主子,于是纷纷归附,齐国疆土日益扩大,成为一个说一不二的诸侯国。

而姜太公本人,竟然一直活到周成王时期,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国内局势很不安定,姜太公仰仗齐国强大的国力帮助周成王稳定了天下,于是周成王使召康公加封姜太公说: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任命他当上方伯,即东方诸侯的霸主,并有自主征伐的权力。

所以齐国就因为姜太公的缘故,从建立伊始就成为个很了不起的大国了。

而姜太公一生,经历殷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四朝,为西周建国乃至强大立下不朽的功勋,捎带着把自己的家事也处理得非常妥当,这个人,一辈子福禄寿一样不缺,可称得上是千古第一完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