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备考讲解

【说明】

获取word版及相关针对性练习,请私信笔者。

【备考指南】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在文言文命题上既保持了高考全国卷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也明显有变化:

1.选材依然是传记,来源依然是“二十四史”传统正史,体现出文言文选材的稳定性。

2.就所选人物而言,左光斗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为人正直,勤于政事,嫉恶如仇,最后被迫害而死。其人生价值和刚烈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学习。选文明显具有为“立德树人”服务的目的。

3.增加主观表达题的考查。多就文中的有关情节、人物或事件的前因后果做简要的分析概括。

4.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概括题保持基本的考查方式。

【核心能力·对点突破】

一、剖析文言断句

1.明晰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先通读文段,大体了解文段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是传记类文本,需要看清地名、人名、官名等;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谈论的观点、表达的意思。

第二步:明确关键。结合选项,找到不同之处。

第三步:比对细节。结合选项,比对句法结构,判断语块是否合理。

2.解题妙招

①断句时,找名词和代词。名词代词如果做主语,它的前面可能断句;如果做宾语,它的后面可能断句。

②断句时,找虚词。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等),其后一般要断开;句首发语词(夫、盖、若夫、唯等)其前一般要断开;关联词(虽、故、然则等)其前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孰与等)其前一般可断句;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乎等)其后一般要断开。

③根据谓语断句。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确定语句的停顿点。

④根据修辞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常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修辞;有时文章为了华丽,多用四六句,也给我们断句提供了线索。

⑤根据句式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等)、固定句式(“如……何”等)。

二、解答文化常识题的方法

1.看语境。我们要联系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语境之中。

2.识陷阱。明确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望文生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范围失当、偷换概念等。

3.巧排除。文化常识涵盖内容繁多,答题时我们可以先锁定熟悉的知识点,排除已知选项。

三、文意概括分析

1.客观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通读文章,标注区间。通读全文,找到选项所在位置。

第二步:选项切片,细加比对。根据“概括”的部分,来着重把握“分析”的部分。

第三步:留心易错,聚焦高发。何事、何人、何时、何地都是易错点;曲解文意、错位嫁接、无中生有、以偏概全也是常设陷阱。

2.主观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准设题角度。弄清题干究竟问的是什么情感、品质、事件、缘由等。

第二步:准确理解文章。对关键字词,要结合前后语境,力求理解准确。

第三步:找准文本依据。答题区间要权衡,要照顾全文,同时答案要有概括、分析、提炼。

四、文言文翻译

1.翻译注意点

①逐字逐句,字字落实。

②分析权衡,定采分点。

③连缀成句,兼顾“达”“雅”。

2.解题妙招

①找准并翻译通假字。根据平时的积累,或者当语义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时候,根据读音来判断通假。

②辨析古今异义词。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或者语境,亦或者音节来分析这类词语。

③明确词类活用。根据词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灵活的变化词性。

④注意词义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词义的强化、弱化;褒义、贬义的变化。

⑤关注到文言常见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格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