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如梦似幻的夜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如梦似幻的夜曲
一代多诗才 名篇永不衰
遣 怀
柳宗元
小苑流莺啼画,长门浪蝶翻春。 烟锁频眉慵饰,倚阑无限伤心。
——从明刊本《唐诗画谱》(西谛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 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 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 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 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 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 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 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 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 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 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 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 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 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 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 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 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 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 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 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 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 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空里 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 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飞霜”。“汀上白沙看不见”, 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 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 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 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 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 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 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 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 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 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 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 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 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 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 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 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 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 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 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 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 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 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 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 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 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 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 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 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 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 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 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 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 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 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 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 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 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 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 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 地位。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 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 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 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 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 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 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 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 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 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 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 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 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 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曾经做过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已扬名 于京都,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他的诗留 传至今的,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连同这首《春江花月夜》,统共只有 两首了。
1980 年 7 月于北京大学
(原载《诗探索》1980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