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神》的成功是对中国电影产业解读的成功

宣传★★★★★

宁浩★★★★★

故事★★★★★

表演★★★★

导演★★

剧本★

《我不是药神》有多成功?

上映没几天就16亿的票房,稳定在9.0的豆瓣评分,自然都很了不起,但更重要的是,《药神》已不再只是电影、文娱行业的事。它是一个现象级新媒体传播事件。

近几年,第一个被认为是韩片类型化尝试的电影是《暴裂无声》,非常有趣,豆瓣《我不是药神》的热门短评第一条,恰恰来自《暴裂无声》导演忻钰坤。

忻导出道至今做了两部电影,豆瓣评分都在8分之上,这个成绩可堪中国商业电影中新人之首,不过观众对于这两部电影的评价却不太相同。

处女作《心迷宫》气氛紧张线索繁复,却是实打实的“作者电影”。在没有成熟演员加入偏偏故事对群像刻画要求又极高的情况下,忻钰坤努着劲拍完了,有什么问题观众当然可以原谅,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线索复杂却没有逻辑硬伤的剧本,在今天的电影环境下是多么困难。

等到《暴裂无声》把这些问题都收拾干净之后,“更成熟”是理所当然的评价,但却丢失了第一部里还挺迷人的“本土感”,很多人的感觉“更像韩国电影”。

像韩国电影是问题吗?“您这么夸我都不好意思了”。这几年韩国电影在中国口碑爆棚式增长,老少皆宜咸淡刚刚好的味道给中国影迷下饭正合适,它够外露够夸张够有梗,品味日渐增长的新电影迷也能找到自己去夸赞的点,更重要的是,这种让类型片更类型化的模式可以批量生产。

去作者化,撤掉那些反正大部分观众也不在乎的诗意和气味,把喜闻乐见带进去。“一个能拍类型片的导演,上部电影小成本卖了一千万,要跟我们这种专业人士凑一块搓这碗圆仔汤,还不得挣钱?”

同理,接到“药神”剧本初稿的宁浩选择让他所谓现实刻画能力更强的文牧野主导拍摄,这是一招“进可把功劳揽入怀中,退可甩锅给新人导演”,反正从影片风格上看,宁浩的参与恐怕不只是监制这么简单。创作者号准了脉,“药神”拥有和《辩护人》几乎一模一样的结构,前半部小市民喜剧让你笑,使劲笑,后半部强力催泪炸弹,让你哭,使劲哭,它要用最重最猛的佐料攻击你,克制?不存在的。

但这并不表示,“药神”在剧本的用心程度上已经达到它学习对象的平均水准。

电影里,不管是卖药的张长林还是抢药的黄毛,他们之所以能偶尔爆出和出身不搭调的对白,是因为NPC主要工作是当好剧情的引导员,当好“程勇造神运动”的注脚。“勇哥”从卖药到不卖药,非得讨一场众叛一场骂,也是因为从一场激烈冲突通向和解的路远比“勇哥”选择一个一个说服众人要曲折,要更能捏正部位,让观众浑身通透。

瑞士医药代表被写成一个“格格巫”式的坏人,毕竟大家都憋着火,要没靶子就更让人发愁了。至于敷衍的对白,没关系,反正观众记住“死胖子,胖的跟猪一样,比猴还精”就够了,况且电影确实找到了正确的演员,靠着还算正常的发挥挽救了那些想不出来说啥就说“滚”的台词。

然而这些问题难道是这帮有经验的电影人解决不了的吗?绝不是,他们有意为之。

一种可能的猜测是,“药神”的创作班子从一开始准备好了放弃解决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动机问题,转而用指挥棒左右观众情绪,推动他们去相信一个情节和下一个情节之间的联系,因为创造揪心的桥段可比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更简单,但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

忻钰坤短评中提到一句对白是“你敢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得病?”,这是这部电影获得票房成功的一大原因。2014年,陆勇的代购故事首次被媒体曝光,但在2018年电影上映的这个夏天,关于天价药是否真的只因商家无良,“勇哥”是救世主还是黑心药贩的讨论,大家表现得比当年更关心了。不管贫富老弱,每个人都受这种焦虑左右,因此哪怕各大自媒体讨论的内容和电影无关,最终这些流量也会以一定比例导入院线变成票房,成为电影成绩的一部分。

在这样一个难得的题材放在面前,每一个电影创作者都会既着迷又警惕。着迷的是他们知道这是一个能让观众疯狂的故事,警惕的是他们同样知道这是一个审查者也会疯狂的故事。

所以在讲好故事之外,创作者要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投入在让“其他人”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关系到“更多的人”,有没有机会看到这个故事。

走一条对的路,让故事变得更容易被改造,创作者要让两边都被讨好。所以亲爱的一小撮挑剔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可没那么重要。

贩卖焦虑无罪,电影挣钱有理。公平的说,这几年宁浩没拍啥好电影,但真的变强了。

可预见的一两年之内,会有很多人学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