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
寿春,古时称寿州,如今安徽寿县。寿春,处于八公山之阳,淮河南岸,淝水之滨。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在古代,凡是南北对峙,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寿春都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南北统治者把寿春看的很重要。
今天剑叔就说说古代寿春在南北对峙时期的重要地位。
南北对峙政治格局造就了寿春
古代政权的对峙大致构成了西北方和东南方相对抗的政治格局(北方以西安,洛阳,开封为都;南方以建康,杭州为都)。这种政治格局决定了南北对峙中的军事态势大致沿西北一东南方向而运动。南北政权都想尽快地攻击对方的政治中枢,只有沿西北向东南方向进军,才能尽快地逼近对方的政治中心,以取得最佳的攻击效果。
南方政权
南方统治者占据寿春,在防御上则能“守江以为家户,备淮以为藩篱”。周世宗柴荣攻打寿州,掳掠淮南,虽然淮南大多数国土已经归后周,但仍被南唐占据,大量军队被牵制在寿州四周,所得淮南诸地很难巩固。后来南唐失守寿州,只好割地赔款,献上江北四州,每年岁贡数万,才平息战火,坐保江南。可见寿春对江淮大地有着多么重要的保护作用。在进攻上,只要有机可乘,渡过淮河就可以经略陈蔡之地,再向北可以扬鞭许洛之地。
淝水之战刚结束,谢安就上奏: “符坚丧败,宜乘其畔会,以玄为前锋都督 … … 径造涡颖,经略旧都“。于是谢玄从寿春渡淮河向北挺进,先占淮北诸城,又攻克青、豫等州,甚至一度扬兵黄河以北。可见从寿春向北进攻中原地区非常方便。永元二年 (公元500年) 南齐内乱,雍州刺史萧衍进攻建康,北魏东豫州刺史田益宗上表宣武帝,认为应趁南齐内乱“廓彼蛮疆” ,否则, 若江南一平 … … 乘夏水汛长,列舟长淮,师赴寿阳,便是居我喉要。形象地指出了南齐屯兵寿春对北魏的极大威胁。北魏另一大将王基也曾对宣武帝说过,南梁占据寿阳, “谯、沛、汝、豫危而不安”由此也可以看出寿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北方政权
北方统治者占据寿春,在防御上能以强弩收淮安,防止南方敌人北下,在淮南地区打仗,使淮北地区以及中原一带免受战火。南齐永元二年 (公元500年) 裴叔业叛齐降魏,北魏兵镇守寿阳,直至天监五年 (公元504 年 ) 陈伯元叛魏归梁,寿阳又回归南梁,这五年间,战争都是在淮南地区进行的。在进攻上则可以乘机“出合肥,忧历阳,饮马长江“,使“建康不得安枕矣”。公元500年春,魏兵在寿春打败齐将陈伯之,攻下合肥后,强攻建康, “建康戍主胡景略面缚出降”。当年8月陈伯之攻寿阳又大败,魏兵乘势占领淮南, “建康寻受兵”。
侯景之乱,从寿阳起兵,向东进军,假装攻打合肥,却突袭淮州,率领轻骑兵直奔健康城。 攻陷台城 ,梁武帝被软禁,抑郁而死。这些都说明从寿春进攻建康可以从捷道直扑,对建康的威胁极大。也从反面说明寿春对江南地区的防护作用。寿春确是南北对峙时期兵家的必争之地。寿春一城关乎着淮南的得失,而淮南又关乎着江南的安危。 扼淮北之喉要胁中原之恬静。这就是南北对峙中,寿春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根本原因。
南北对峙
淝水之战,前秦主力部队沿颖水向东南方向直扑寿春,东晋则从广陵、历阳等地向西北方向增援寿春。最终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当然也有其他因素。隋灭陈,主力韩擒虎一路由寿阳向东南向过六合直趋建康。周世宗两次亲征南唐都是沿颖水向东南方向进攻寿州的,南唐齐王李景达率兵由六合向西北方向增援寿州。
南北对峙中,由北方政权向南方政权进军,以寿春为跳板的战争有很多。虽然有的战争是几路同时进军的,但是大多数是以寿春这一路为主力军。
南北对峙,疆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东晋偏安东南,其疆界西至巴峡,东起淮泗。祖逖北伐,屡败后赵,恢复黄河以南各州郡。桓温击败姚襄,暂定洛阳,直逼长安。谢玄乘淝水之胜,挥兵北上,扬威青州、冀州一 带。但他们所得州郡都是刚得到就又失去,疆域还是在淮河一带。
南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曾拓疆至黄河一秦岭一线,在南朝各王朝中疆域最大,但是后来淮河以北各州郡又渐次被北魏占领,双方又以淮水为界对峙。萧道成篡宋立齐,北魏孝文帝三次亲征,在江淮地区掳掠了不少,最后也还是以淮河为界分治。萧衍代齐称帝,建立梁朝,乘北魏衰弱,攻占了淮北大片土地,梁武帝也曾数次兴兵北伐,但两国的军队还是在淮河两岸交战。
可见,南北对峙中的疆界变化基本上是以淮河为分界线而或北或南移动,移动的程度大小不一。当双方打累了,暂时以淮河为界,得到暂时安定,休整蓄力以备下次再战。而寿春就座落在淮河中游的南岸,基本上就在南北界峙的中介线与南北交兵必由之路的交叉点上,这种特殊的军事战略位置是当时任何沿淮城市不能相比的,造就了寿春在南北对峙中的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
地理位置让其成为军事重镇
寿春位于“八公山阳,淮淝东南”,分为内外两城,城固易守,可驻扎大量守城军队。诸葛诞背叛曹魏时,城中共集军队18万之多。北淝水从城东北流、至城东北转向“西北注淮”,像一条巨大的壕堑护卫着东北两面,给进攻者造成极大不利。过淝水攻城,兵力少不足构成危胁,兵力多不容易过河。如果守城军队趁进攻者渡河的时候而发起进攻或者攻城兵兵败而退却,淝水就成了葬身之所。
城西北的淮河对寿春也有着重要的防护作用,在南军守城时,奔腾湍急的淮河使南进的军队困难重重。隔河如隔万重山,渡河攻城,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即使没有敌军迎击也诸多不便。给养的供给,兵员的补充 都因淮水而困难倍增。一但淮河通道被切断,后果不堪想象。
淮河天险,使寿春成了北方攻城部队易去不易返的地方,使任何向南进攻寿春的部队都必须耗费巨大的力量来护卫淮河上的通道。淝水,淮水对寿春的天然拱卫所构成的军事防御价值 , 使寿春的军事战略作 用得以较充分的展现。
八公山位于寿春城东北五里 ,淝水之西 , 淮水之南 , 凡十一峰 , 诸山错峙一隅 , 周围百余里 , ” 东西宽十里 , 南北绵延五十里 , “ 两面临淮水 , 一面临淝水 , 所以障淮水 , 屏寿春也” 。八公山虽不峻拔 , 但浑厚敦实 , 颇多险要 , 山中多泉水 , 利于驻扎军队 。 若守城的军队占据了八公山与寿春城互为犄角之势 , 对 攻城部队凭险冲击 , 攻城部队就会腹背受敌 。只要八公山与寿春结成椅角之势 , 就能从寿春东 、北两面来击攻城部队 。八公山成了攻城部队背后的一支利剑。 不先拿下八公山 , 寿春是很难攻破的。
寿春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与八公山的险阻交构成易守难攻的军事攻防体系 , 雄踞于我国古代南北对峙中的最佳进军路线上 , 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刀光剑影中, 承担着各种不同的战略意图 , 发挥着当时其他沿淮城池无法承担的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作用 。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