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605
在下一直很欣慰于对传统家具与紫黄硬木的这一份乐此不彼,若不是因为这些年的“一根筋”,理工出身的在下大概没什么耐心去读这许多的“四旧”,读的同时不停歇地反思历史,揣度当今,于是难免“反动”。
历史这物事,在下认同傅斯年先生的观念:孤证不立;无征不信;存而不补;证而不疏。
红色年代喧嚣尘上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至于实质上的“人为我用”,窃以为是当今天朝遍地功利的源头。一言以蔽之:自私。什么是自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比如个人凌驾于党之上。。。打住。
过去十年,大概是传统红木家具文化在华夏文明历史上第一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地席卷大江南北,无论内陆沿海,无论权贵平民。称之为红木家具的“黄金十年”当之无愧。在此之前,华夏百姓有几个认得一入侯门深似海的紫檀?更不必提明亡之后尘封数百年的黄花梨。
可这个“黄金十年”同样见证了为数不少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比如红木国标,说夹带私货,通也不通?黄花“黎”说,算不算“私”话?本朝不少居庙堂之高的官豢学者大言不惭地公开说,体制内有约束,我们不给外面的企业看东西或者做鉴证。真的如此么?满天飞的专家名嘴与证书是怎么泛滥成灾的?前不见古人的“黄金十年”,偏偏就有这么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大前提:上梁不正。
其实家具这东西原本没那么复杂,如果说文化,也算不得是太深奥艰难的不足为外人道,古人说得再直白不过:长物。真东西看得多了就明白:万类霜天。家具这物事,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不逾雷池半步”,简单地说:有型而无制。王世襄老先生自己的藏品就不乏今人嗤之以鼻的“插帮车”,老家具不修缮怎么能用?家具,首先就是个“用”。用的需求满足之后,才是唯物之上的唯心的非物质享受,比如审美,比如文化,比如历史,比如传统。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传统的汉文明家具,基本特征就简简单单的三个:首先,框架结构;其次,榫卯结构;第三,线条。强说在家具器型上“多一分太肥少一分太瘦”,未免失之极端,过犹不及。至于把宫廷家具捧到天上去就更加没道理了,审美这东西,不涉及官职高低。如果说皇帝喜欢的就是最好最美的,那红色中国最美味的食品,就是毛氏红烧肉了,合不合理?这副嘴脸与行径,武则天时代叫做北门学士,本朝则直白地呼为“舐菊”。恶心。
(上博藏海南黄花梨原木木样)
(上博藏王世襄先生捐赠鸡翅木硬屉座椅,两条穿带)
(上博自藏的3号紫檀才是地道的印度产紫檀,1号2号由长江贸易部捐赠并被故宫博物院专家群落认可的是“大叶”紫檀,产地马达加斯加,属于黑酸枝)